改变钩饵的水下状态的途径

钓手在垂钓过程中,经常会采取一些方法来改变钩饵的水下状态,实质就是改变钩饵的适口性和钓组系统的灵敏度,来满足不同的鱼口情况。从上一篇“全调目公式调钓法的解读”一文的最后,经过在相同调目和钓目即相同调钓目差情况下,不同钩饵的搭配引起的钩饵水下状态的极大差异,可以发现一些改变钩饵水下状态的途径。

而有些改变却是不易察觉的。比如垂钓中途换用号数不同的钩,或者大小不同的饵,甚至是,换用尾径粗细不同的漂。如果不再进行调漂而是直接按照原来钓目垂钓,实质上已经是改变了钩饵的水下状态,也就是改变了钓组的灵顿。但是这种改变极易被钓手所忽视,值得详细分析。

改变钩或者饵的重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变钩饵水下状态的途径,上一篇里已经详尽地分析过了。即,在不改变调钓目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换用大饵,很方便地使钩饵到底的比例增加,就是钓更顿一些。换用小饵,就是钓更灵一些。这很好理解。如果换用了大钩,并重新调漂到原来的调目,并用原来的钓目垂钓,却会使钩到底的比例减少,也就是钓得更灵了一些。这个有点不好理解。不妨实际举例说明。

比如,原来的“四目”都是两目,根据推论1,钩饵为一悬一沉,下钩饵都是到底的。现在将钩目从两目增加至4目,可以直观判断出下饵还是到底的,即x=1。代入全调目公式,有:

2=2+1*2-y*4

得y=0.5

只有半个下钩的重量是到底的。而原来是整个下钩重量是到底的。也就是钩的悬浮比例增加,而饵还是原来的一个上饵重量悬浮。

这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区别呢?钩饵的水下状态从原来的一悬一沉、下钩子线顺延弯曲不受力、两子线分离,变为下钩子线垂直受力半个钩重、两子线垂直并列。可见其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匪夷所思的感觉不合常理的诡异现象呢?这就需要从“调钓法的物理模型及特例枚举法初步分析”一文的结论2里找答案。“对于双空钩半水调漂来说,调漂时两空钩是由漂受浮力承担而悬浮的,而垂钓时下钩甚至两钩都是可能到底的,两钩中到底的部分就会使漂目增加它原来的压漂目数。这种调钓过程中由于钩的状态改变而导致漂目的改变量极易被钓手忽视,就会造成钩饵状态判断的较大误差。”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到底的钩使漂目增加,而悬浮的饵使漂目减少。完全可以理解为,到底的钩与悬浮的饵在漂目变化上可以相互抵消。换大钩重新调漂至原来的调目后,钓目和饵没变,所以下大钩就不需要那么多部分到底的漂升,只需要原来小钩重量到底即可,就可以用来抵消悬浮的饵导致的漂降,以维持钓目不变。

其实,如果从全调目公式本身来分析,就简单多了。

T=D+xE-yG

T和D都不变,如果E增大,只需要其系数x减小,公式就能平衡。而x减小的意思就是饵悬浮的少了,就是钓顿了。同样地,如果G增大,只需要其系数y减小(注意前面的负号),公式就能平衡。而y减小的意思就是钩到底的少了,就是钓灵了。

更常见的情况却是,换用大钩后,却没有剪铅重新得到原来的调目,还以原来的钓目来垂钓,事实上就是减少了调目。调目减少的量为钩目增加的量的两倍(大钩比小钩重了多少目,那么,两钩调漂时的调目就会减少两倍的目数,即有T-T1=2( G1-G))。还以原来的“四目”都是两目为例。大钩的钩目G1还增大为4目,则换大钩后的实际调目T1=-2目(-2目虽然是调不出来的,但是也完全可以运用全调目公式。)。直观判断下饵到底,x=1。

-2=2+1*2-y*4

得y=1.5

就是除了下钩饵到底,还有半个上钩重量和上饵重量也到底,只有半个上钩重量悬浮。与原来的一悬一沉状态比较起来,可以说是顿了很多。

如果是换用小钩也没有重新调漂至原来目数,直接挂原饵钓原来的钓目,钩饵里悬浮的比例就会增加,钓组就会变灵。

上面说的是换钩或者换饵的情形。下面说说换漂。

如果换用尾径大点的漂,那么,就是同时减少了钩目和饵目。如果还采用原来的调钓目数,也就是换漂后重新调出原来的调目,挂饵还钓原来的钓目,钩饵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呢?

还以原来的“四目”都为两目为例。原状态为一悬一沉。

根据“调漂桶实验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一文中关于漂目横截面积与同样鱼吸饵的力的漂目下降长度之间的关系及结论6,钩目饵目同样适用。与漂目横截面积成反比,也就是与漂尾径的平方成反比。

如果换的漂尾径的横截面积是原漂的2倍,那么,钩目饵目就减半。均为1目。直观判断下饵到底。

2=2+1*1-y*1

得y=1

还是一悬一沉。是不是就可以判断,换粗尾漂对钩饵的状态没影响呢?其实,只是因为“四目”的取值太特殊了,正好钩饵一样重,当调钓同目时,下钩到底的升漂正好抵消了上饵悬浮的降漂,正是推论1 的情形。不具备一般性。

为不失一般性,设原调目2目,钓目3目,饵目5目,钩目4目。下钩到底。有:

2=3+x*5-1*4

得x=3/5

原状态为:上饵的5目里有3/5即3目的重量悬浮,即超过半个上饵悬浮。剩下两目的上饵和下钩饵到底,就是钓上钩饵轻触底。

换用尾径横截面积是原漂的2倍的漂,饵目变为2.5目,钩目变为2目。下钩到底,有:

2=3+x*2.5-1*2

得x=2/5

上饵的2.5目里有2/5即1目的重量悬浮,即不到半个上饵悬浮。剩下1.5目的上饵和下钩饵到底。

对比这两种情况。假设一个饵重0.1克,细尾漂上的饵目为5目,一目为0.02克。悬浮的3目重0.06克。粗尾漂上的饵目为2.5目,一目为0.04克。悬浮的1目就是0.04克。换用粗尾漂后,悬浮的上饵减少了0.02克,也就是一个饵重的五分之一。这还是漂尾横截面积增大一倍的结果。

不妨再换用漂尾径增大一倍的漂,看看有什么规律。漂尾横截面积是原漂的4倍,饵目1.25目,钩目1目。下钩到底。有:

2=3+x*1.25-1*1

得x=0

两饵没有悬浮。两钩饵里只有上钩重量悬浮。

随着漂尾径增大,上饵的悬浮比例逐渐减少,就是变顿。这与有些钓手的直观感觉相悖。觉得应该是漂尾径越粗,“承载能力”越大,就能使钩饵悬浮更多,钓得更灵。但是,这个规律也符合粗尾漂使用起来“比较顿”的经验。

有没有别的影响因素没有考虑到呢?比如,上面的例子中,都是调目小于钓目。不妨下面改变钓目为1目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对于原尾径的漂,调钓目差等于饵钩目差,由推论1,原状态为一悬一沉。下钩饵到底。上钩饵悬浮。

对于尾径横截面积是原漂的2倍的漂,有:

2=1+1*2.5-y*2

得y=3/4

就是有大半个下钩到底。下饵还是到底的。上钩饵悬浮。

对于尾径横截面积是原漂的4倍的漂,有:

2=1+1*1.25-y*1

得y=1/4

就是有小半个下钩到底。下饵还是到底的。上钩饵悬浮。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改变钓目使调目大于钓目后,随着漂尾径的增加,下钩到底的比例减小,就是变灵!与调目小于钓目的情况相反。

逆向倒推,就是换用尾径细的漂的情况。结论与换粗尾径漂相反。

除了上面更换饵钩漂以外,常见的改变钩饵的水下状态的办法就是上下捋漂。这是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办法。因为直接改变钓目。往上捋漂就是增加钓目,在调目不变的情况下,就是减少了调钓目差。也就是减弱了漂受浮力“承载”钩饵使其悬浮的能力,钩饵到底的比例增加,就是使钓组变顿。往下捋漂就是减少钓目,钩饵到底的比例减少,就是使钓组变灵。

一种也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增减铅皮改变调目。增加铅皮就是使调目变小,如果钓目不变,也是减少了调钓目差,就是使钓组变顿。减少铅皮就是使钓组变灵。

还有别的办法来改变钩饵状态的吗?应该是没有了。回头看看全调目公式,作为精准确定钩饵水下状态的工具,其参数完备无赘。所以,能够改变钩饵状态的,就是那几个参数的变化罢了。

如果同时改变两个及以上的参数,钩饵的水下状态就可能不好判断。比如,减少铅皮后又往上捋漂。或者换小钩后又换用粗尾漂等等。所以,在钓组搭配合理的前提下,如果想改变钩饵的状态,只需要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就可以了。它们即使有时候不能完全等效(比如,减小饵重会使钓组变灵。而剪铅皮除了增加调目使钓组灵,铅皮重量的减少也会使钓组灵。这两种方法严格来说并不等同),但是对于普通垂钓来说,熟练掌握其中一种方法就够了。

结论

1、通过换用大饵,在调钓目数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地使钩饵到底的比例增加,就是钓更顿一些。换用小饵,就是钓更灵一些。

2、换用了大钩,并重新调漂到原来的调目,并用原来的钓目垂钓,会使钩到底的比例减少,也就是钓得更灵了一些。

3、到底的钩与悬浮的饵在漂目变化上可以相互抵消。换大钩重新调漂至原来的调目后,钓目和饵没变,所以下大钩就不需要那么多部分到底的漂升,只需要原来小钩重量到底即可,就可以用来抵消悬浮的饵导致的漂降,以维持钓目不变。

4、换用大钩后,却没有剪铅重新得到原来的调目,还以原来的钓目来垂钓,事实上就是减少了调目。会使钓组顿很多。如果是换用小钩也没有重新调漂至原来目数,直接挂原饵钓原来的钓目,钩饵里悬浮的比例就会增加,钓组就会变灵。

5、换用尾径大点的漂,那么,就是同时减少了钩目和饵目。如果还采用原来的调钓目数,也就是换漂后重新调出原来的调目,挂饵还钓原来的钓目,当调目T小于钓目D时,随着漂尾径增大,钓组会变顿。当调目T大于钓目D时,随着漂尾径的增加,钓组会变灵。换用尾径小点的漂的情形与此相反。

6、上下捋漂以改变钓目和增减铅皮来改变调目都是行之有效的常用的改变钩饵状态的办法。

7、全调目公式作为精准确定钩饵水下状态的工具,其参数完备无赘。所以,能够改变钩饵状态的,就是那几个参数的变化。

8、如果同时改变两个及以上的参数,钩饵的水下状态就可能不好判断。在钓组搭配合理的前提下,如果想改变钩饵的状态,只需要改变其中一个参数就可以了。对于普通垂钓来说,熟练掌握其中一种方法就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