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走了,稻花香将永远留在北疆草原…

◎ 李爱平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袁隆平院士去世,举国哀悼。

在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多次采访经历,让科技日报记者与王世刚成为好友。他是袁老众多弟子中的一位,也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长。

“疫情过后,我们一起去看望袁老。”一年前,王世刚向记者许下了这个承诺。

此时此刻,电话另一端的王世刚已经赶回长沙,他声音哽咽,仍然不愿相信老人已经走了。

袁隆平院士的心与内蒙古仅仅靠在一起,始于三年前。

2018年10月16日,袁隆平院士来到内蒙古兴安盟,出席了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袁老步入会场瞬间,全场起立鼓掌,自治区政府主席布小林起身恭迎,草原人民对袁老的崇敬和感恩,都包含在了这经久不息的掌声中。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与此同时,工作站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巴音塔拉嘎查建立耐盐碱水稻试验示范基地,针对北方苏打盐碱地类型,开展“兴安盟耐盐碱水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究”课题,在搜集、筛选国内外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创新选育出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耐盐碱水稻品种(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2019年,在记者与王世刚的多次沟通下,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试验田的大米出现在呼和浩特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农副产品展销店中。店长朱林飞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每一个包装盒,将它们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摄

王世刚告诉朱林飞,袁老亲自为大米起名“袁蒙”,意为“圆梦”。

呼和浩特市民们说:“这可是袁隆平院士种出来的大米啊!一定要尝一尝的!”

2020年1月13日,正在海南三亚工作的袁隆平,在工作间隙与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推出“袁梦计划”,未来3年,在内蒙古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让当地水稻种植户收入实现翻番。2020年9月,兴安盟科右中旗种植的耐盐碱水稻亩产突破530公斤。如今,这一计划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也流传着与袁老有关的一段佳话。2020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青少年宫副主任高万存发起了用画笔致敬英雄的策划,主题为“医食无忧”,致敬钟南山院士和袁隆平院士。

半年后,在赤峰市青少年宫美术老师林翔宇和同事们完成了一副高3.1米、宽2.2米的袁隆平院士油画肖像并送到袁老手中。高万存没有想到,他们收到了袁老的来信。

图源:内蒙古日报

袁隆平在信中说:“'医食无忧’是你们这次活动的主题,这一主题很有意义,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明辨是非、献身科学,长大后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赤峰市少年的宫的小朋友们以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和学习到了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朴实和求真务实精神。

2019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政府与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在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技术攻关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启动了中华拓荒人杭锦旗站行动计划。袁隆平团队决定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先行先试种植1000亩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田。

在距离兴安盟2000公里之外的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农民韩玉虎的盐碱地里飘出了稻花香。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种了大半辈子地的韩玉虎说:“这是任凭谁也不敢想象的事。”

袁老走了,而稻花香将会永远留在北疆草原。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686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刘义阳

审核:王小龙

终审:何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