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习茶 | 闻香净思
希望这样的线上学习方式,能够带动更多同学:
生活中受用茶,在茶中感受学习!
祝愿大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同学Z发来茶汤: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同学Z:
原是茶小白,学习后感觉自己有点小进步,自己喝着感觉比以前泡的柔滑了,还是有点涩,厚度不足,还得努力练了。可能心的安静程度不到位。
老师:
这个茶汤茶混而不透,色看似重味却薄。整个人放不开来,泡茶的过程中不自如,把平时的习惯用到泡茶上面了。
同学Z:
对,老师,太想泡好了。
老师:
你把我的话再看一遍,你会发现,我讲的跟你讲的还不完全一样。你把你平时的状态带进来了,你没有真正用茶反转你的状态,你只是用茶把你的状态的累积在这里呈现了。
同学Z:
放下?
老师:
我有谈放下吗?
就如同你讲的——你太想把茶泡好了,那心是刻意的。可是这个心并不在茶上才刻意,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很刻意了。
而且更遗憾的是,你无法真正去聆听人家在谈什么,永远在想自己认为的,所以我们两个后面对话,只是印证最前面我讲的内容而已呀!
现在能好好地看、好好地听吗?如果可以,那就要谈解药啦!
如果不行,前面的内容就需要再多看几次。
同学Z:
能!老师。
老师:
(首先,你要)净!
对于你这种状态,茶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到你,所以并不需要担心。茶在「净化」人的过程当中,它对于人的思虑的「净」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我们体系内,允执杯有一个很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把香气深深地收在杯子的底部。
所以你在品饮任何我们体系内的茶的时候,你就尝试着不断地闻香。这个品闻是有技巧的(后面会展开谈)。
第二,你必须要搭配的是茶灸,尤其是灸山根的部分。
你要深入去落实这两件事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们先谈闻香的部分
杯子里的香气,它具有一个不可捕捉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你每一次吸它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
这里有个禁忌,就是你不可以对杯子吐任何的气息进去。否则你就等于污染了这个东西之后,又把它吸回来。
因此你需要准备两个杯子,一个边喝,一个边闻。然后,这时候它会产生一个温差,也就是说当你把第一个杯子倒到第二个杯子,然后喝第二个杯子的茶,闻着第一个杯子的香气,直到第二个杯子喝完,再继续闻(第二个杯子)。
如此,你两个杯子空杯的时候,一个热、一个温,这时候就会有两个阶段的味道。
这时候,它的香气会不同,一个是跟你的嘴唇接触过的,一个是没有的。在这两个香气来回的品闻当中,连续吸,直到其中一个杯子完全冷却,你能闻到冷香。这算是一个段落。
透过闻茶的香气,尤其是沉淀完之后的香气,然后透过吸允不同温差的香气,它对于你的大脑中枢会有非常好的安抚作用。这样的安抚又称为疗愈性。
它会带给人愉悦感,它会让我们脑内的吗啡分泌,它会让我们进入一种暂时没有思维的状态。就趁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原来的思维惯性」在这个「几秒钟」之内,得到了一种喘息的真空带。
茶真的是留给世间人去改造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只是一般人没有办法善用,用一种太过于轻忽的状态,所以往往得不到这个东西。
刚刚正好有另外同学提到了我们在喜马拉雅里面讲的“净、静、敬、境”这四个字。另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当你想用茶来净化你自己,你必须能够用一种比较恭敬的态度,来面对这杯能净化你的茶。如果不是这样,茶净化不了你,你叶就进入不了安静的状态。
发现了吗?其实这四个本身是一个交互的关系,它并不是一个次第而已。但是我们谈的时候只能谈次第,因为我没有办法一次把四个东西的关系讲全。但是我希望在这里补充一点,你会发现它是一个“一就是二,二就是三,三就是一”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论是哪一个Jing,它所表达的意涵的极致是相通的。
所以当你对茶是不轻忽的态度、是能够享受它的态度、是能够让你感到愉悦的态度,它在调节你的过程,你的态度就会不断地被转变。这个态度不是一个我固化在那里的态度,而是你跟它融合在一起之后的态度,这也是我们刚刚讲到最后一个「境」的最关键的地方。
所以当你闻到这个香气,你就会觉得这香气让你舒服,这就是你的态度了。这个很香、好闻,然后又有不同的味道,然后在每一杯当中去感受它的变化,你就慢慢发现,这时候的茶是没有味道的。因为任何味道都没有办法形容。
那再回来,
为什么特别谈到
需用允执杯来品闻?
如果你闻允执杯的杯底,你会发现允执杯内的香气是深邃的。
这个深邃很重要,因为一般的杯子不太会设计成这么厚、这么大、这么深。一般的杯子的设计,它本身的瓷没有办法做到在硬当中产生弹性和温暖。
而每个瓷器的气息受到水的温度后,它会产生对于茶之间的交互变化,而对香气形成了各自不一样的作用。那因为这讲起来非常复杂,包括对于热的茶汤的作用到对于冷的茶汤的作用,都不尽相同。
关于允执杯,其实迄今为止,我从来没有去展开谈,这里面的秘密是非常值得你慢慢去体会的,这里先讲对你的作用就好。你可以在其中体会看看。
在这个吸闻的过程当中,因为可以边喝,同时可以先闻从茶汤的味道到杯底的味道,然后从热到冷的杯底,它不同阶段的香气都有变化,所以它是一个很多元性的气息的味道。
而这味道不只是茶的,(这里要强调的是)瓷器受到茶的温度的影响,转而再改变了你的茶。在你喝完的同时,又通过这个热气把你的香味留在杯底,这就是我们形容的挂杯。很多人会称之为落水香或者是最后的冷香。甚至于喝完之后,冷的杯子再闻它的味道叫做还魂香。但其实它是什么名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就用这两个杯子边喝边闻,一个人泡茶、一个人喝。如此,你喝到六杯,你的思虑基本上可以达到第一个阶段的沉静,也就是涤荡了你原来的思虑。
第二个要谈的是:
为什么配合茶灸?
为什么特别谈到要“烫”山根?如果不知道茶灸的人,可以去听喜马拉雅课程中的这个段落(也可以在群内再询问关于“茶灸”,得到相关音频的整理文稿跟示范图片)。
这时候去灸,要用绿茶,不是其他的茶。只能用绿茶,其他茶都不要用,因为对你没用。
你用茶灸的时候,特别要去“熨烫”山根。“烫”山根的同时,你就会感受到你左右两侧大脑,可以被这个过程慢慢地疏通开来。允执杯的杯底的弧度跟你的山根是十分接近的,它基本上可以完全贴合到你的山根的位置,这时候你的茶灸要注意把杯底的那个弧度跟你的最凹处完全贴合,这个跟人体结构有一定的关系,我在这边就先不讲,你只要先做就好了。
总之,希望你在闻和灸的过程当中,把自己的状态疏通开来。不要用一堆观念活着,自己辛苦,周边的人也很累。讲的都是道理,然后自己都做不到,讲给别人听,别人心里也不服,那有啥意思呢?
先把自己疏理开来,然后我们要去追求一种真正像在自然中奔跑的感觉,那种喜悦、那种自如,而不是每天活得这么多案牍劳形。
最末的嘱咐
最后,在群里的所有人,如果你有机会听到这一段谈话,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尝试多去做。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每天都去净化。每天早上留给自己十五分钟净化一下自己。真的这么忙,那就一个礼拜做一次,一次也就15分钟。
认真一点,把茶当一回事儿,你会发现我们的茶真的不一样。这些方法,这些器皿,这些茶,它是能成为一个「体系」的。我常常用这个词來形容,因为能成体系的不多。
在这里也谢谢同学Z,没有他这个情况,我也不会展开讲这么多。希望有更多的人因为这位Z同学的这个状态、这一杯茶,都能够有同等的受益。
在这边也再说明一下,在开始的对话当中,也许有的人就会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一直在怼他,为什么他讲什么我就顶他?因为他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止住。如果没有,他就会一直不断地这么搅下去。
好,到这里告一段落,虽然也有其他的方法,但是Z 同学你要先把这两点落实。而且如果你这样持续做七天之后,你就能有所感觉。甚至只用一天一次,做得深入,你也可以有感觉。
能清理只是第一步,因为你会发现你还会继续(卷入思绪杂念)进来。因为根源并没有解决,所以只是先做到让积累的东西少一些,先做到这一步吧,路漫漫其修远兮!
同学Z:
老师,喝茶闻香用無諍茶就行吧?
老师:
你也可以尝试看看不同的茶,你也会有不同的体会,但初步建议先用無諍的茶。無諍的茶因为存放的过程的不同,它的香气是属于比较稳定的。这里闻香,用前面大家云习茶的林山一号和觉字饼就很适合。
初步来说,你的杯底味道会比较淡。因为你的思虑越多,那个味道会瞬间消失得很快。但没有关系,你就慢慢闻,然后像我讲的两个杯子都闻,两个杯子边喝边闻,最后两个杯子都在闻。也就是说,在那十分钟之内,你就是不断地让这个香气进入你的鼻腔,透过你的鼻粘膜进入你的大脑。
OK!just do it !
同学Z:
我先灸,有啥困惑再请教老师!
老师:
能把我谈了尽力去做就够了,也暂不用再问我更多!
凡脑有烦恼,
无尽更无休,
总想如何了,
更添一分恼。
行深
深行
浄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