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8】叹汉家制度越扯越淡

上卷 第五十一回 第八节:

【原文】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端木持易见解】

今天说说“汉家制度”,啥叫汉家制度?它主要是指形成于西汉的治国思想及指导理论,定型以后,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形式。说是汉家制度,几乎可以说就是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

它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汉初期的道家“无为而治”,其实也不是纯粹的无为,而是“或以威服,或以德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逆顺不常,霸王之道杂焉”,也就是说,啥有用用啥,没有定型。为啥那个时候这样呢?因为社会形态还没有稳定下来。

到了中期,慢慢的杂家(多家)变成了儒法两家,“霸王之道杂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霸王道杂之”变成了将法家、儒家思想兼而并用,或简称为:“外儒内法”。 “ 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是儒家思想。

到了后期,特别是汉元帝时期,儒学不仅在思想界,而且在政治上均取得统治地位。由此德治压倒刑治,成为此后历代统治者治国的主要方式。汉朝也就从此快速衰亡,救无可救了。

汉家制度实际上是后来历朝历代重复的故事,王朝刚建立,啥思想有用用啥;建国后,先来一段道家思想,休养生息,也就从此开始,统治阶级一路腐朽堕落;然后就开始法治,严刑峻法,意图改良;或有效,有无效,然后控制不住,开始放宽,所谓搞德政,从此又快速滑坡;这就叫糊弄一天算一天,直到灭亡。可以这么说,每个王朝都会重复这个规律。

唐太宗谓群臣曰:“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宋太宗谓宰相曰:“治国之道,在乎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所措手足,有天下者,可不慎之哉!”

明太祖则主张“为天下者,文武相资,庶无偏颇。”

以上诸帝所谓“文武之道”、“宽猛得中”、“文武相资”、“宽严相济”,讲的都是王霸之道。但你发现没有,唐太宗,宋太宗,明太祖,都算是开头之人,所以才会兼而用之,而无偏颇。可惜,很快,社会矛盾就会深化,逼着他们从杂用之(兼用),到偏法治,再到反过来偏仁治(儒家),最后彻底失败,再也无力挽救。这就是历史规律。

我们现在就算是汉武帝时代,法治改良,实际上已经搞不下去了。慢慢已经开始以各种说法,比如“统一战线”,“服务型社会”等,推行所谓的仁治。汉武帝末年,罪己诏改变路线,这就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啊。

未来一两任或许能稍微保持平衡,到“汉元帝”,彻底仁治化。或者被压制的巨户等不及,历史出现乾隆再生,马上也许就仁治了。

恩,如果那样的话,我看王昭君也就要重生了。

为什么王昭君再生呢?

因为王昭君就出在汉元帝时期,他就是个软蛋,搞和亲,变相投降。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王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从小妈再次变成了儿子的小老婆,这真是无限的悲剧啊!

你们要记住,汉家制度,就是罪魁祸首。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儒家礼仪,都他妈扯淡。你让母亲嫁给儿子,还有什么礼仪可言?可笑至极啊。你汉家的规矩,到人家那里没用,你中原方案,人家不认可。你自信有个球用?“自信”的意思,只能是你自己去信,别人不信。打不赢人家,只能蒙着眼自欺,然后欺负内部人,逼着内部人信。哎,这就叫樗栎(chū lì)应惭万古羞。樗和栎是两种乔木,《庄子·逍遥游》中曾说樗“不中绳墨”“不中规矩”;《庄子·人间世》中又说栎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后因此用樗栎来比喻无用之材。这里就是说,汉家制度,你别吹牛逼,你这个制度,是个废物,外表光滑内里就是驴粪蛋子,没法用,别人也不会使用。

为啥别人根本看不上的制度呢?

因为你也是搞压迫,搞剥削,搞欺骗,搞麻痹的制度。你不是真正的为穷苦人服务的。人家能信您?国内的穷苦人都不信你这套,国外的老百姓能受你糊弄?人家就更不会受你糊弄了。

过去老外搞普世,贻笑大方;现在又有人搞汉家制度,羞不羞?

你们真的是为劳苦大众服务吗?

尽扯淡。

过去一个王昭君你们都保护不了,现在一个孟晚舟你们都搞不回来,“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王女贵族都保护不了,老百姓还敢奢望保护?我是一个自信都没有,更别说四个了。

不为劳苦服务的,都是净扯淡。

什么汉家制度?扯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