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4】【名著阅读】赤匪?战士!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
赤匪?战士!
-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
文本特质:主题型文本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众多红军领袖的情况。这本书的内容涉及红军长征前后的历史,距离当代初中生的生活较远;主题涉及政治、军事、革命,学生读起来可能会兴致不高。此外,这本书是纪实性的报道文学,对于此前主要接触小说的学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据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先应该考虑的目标。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个词常常浮现在眼前:“匪”。而这个“匪”字同样在斯诺初期的访问过程中存在,“红军是匪吗?”“毛泽东是赤豹吗?”“真正的红军究竟是怎么样?”我想不妨把这个问题作为这一堂导读课的抓手,抓住了纪实文学特质,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了解历史背景,熟悉作者故事。(2)通过材料整合,利用比读演读猜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匪”与红军的区别,进而感悟人物精神,感受作品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点:对比整合材料,理解把握红军是什么样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红军取胜的关键。
一、诵读诗词,激趣导入
【屏显】沁园春 雪
同学们,这样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带领着红军战士们翻过皑皑雪山时创作的。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对于伟人领袖,对于红军战士都充满的敬佩和敬仰。
一起来看这个词:
【屏显】赤匪
你怎么理解?
这样一个词,你认为可以和伟人领袖和红军战士画等号吗?
(二)示真实照片,揭晓人物
出示毛泽东的真实照片(出自书中插图),提问:这是谁?对,是毛泽东。我们来看看书中是如何描写毛泽东外貌的,请同学们快速翻到书本第69页,齐读第二段:
【屏显】他是个面容瘦小,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流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那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可见当时的报道非常失真,对共产党的报道消息被严格封锁。
【设计意图】前后照片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新闻报道状况,交代时代背景。国民党对红区实行长达九年的全面封锁,外界对红军知之甚少,所了解的一点点信息都是被妖魔化的。新闻封锁之下的“ 迷雾”展示当时国际媒体对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人毛泽东的相关报道:苏联曾对中国农民运动做出过相当高的评价,而对毛泽东本人的报道多为主观推测。
过渡:同学们,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战乱年代,消息封锁导致迷雾重重。斯诺说:“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只有亲眼看到了,抓住这个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了九年的新闻封锁。国共内战的真相究竟是什么?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这就是一个敢于冒险的外国记者,我们也一起跟随他去看看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三、比读感悟,深化背景
(一)匪?
1. 根据情境演读,揣摩人物的心理。
【屏显】
“你是说红军吗?”
“哦,不,不是红军,虽然四川也有红军。我是说土匪。”
“可是红军不也就是土匪吗?”我出于好奇心问他,“报纸上总是把他们称为赤匪或共匪的。”
“啊,可是你一定知道,报纸编辑部能不把他们称作土匪,因为南京命令他们这样做。”
……
“当时在四川,大家害怕红军不是像害怕土匪一样吗?”
“这个嘛,就要看情况了。有钱人是怕他们的,地主、做官的和收税的,都是怕的。可是农民并不怕他们。有时候它们还欢迎他们呢。”
——《去西安的慢车》
“他们是红军,”他(一位年轻的东北军官)向我透露说,“几个星期以前,我们派一队人到那里去买小米,村子里的人一斤也不肯卖给我们。当兵的笨蛋就动手抢了一些。他们退出村子的时候,农民便开枪打他们。”
兵1:“他们吃的比我们好得多。”
兵2:“是的,他们吃的是老百姓的肉呀!”
兵1:“那没有关系,不过是少数地主,反而有好处。我们到瓦窑堡去,有谁感谢我们呢?是地主!你说是不是?我们为什么要为那些有钱人送命呢?”
兵2:“他们说现在有三千多东北军已经加入他们一边了……”
兵1:“这又是他们有理的一件事。我们除了打日本人,同谁也不想打的,为什么我们要打起自己人来呢?”
——《通过红色大门》
2.根据情境补句子,猜读体会人物情感。
“我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我后来知道这就是那位青年农民的姓名)的掌握之中,也同样落在他的那些外貌强悍的同志的掌握之中,他们开始从附近的窑洞里陆续过来。”
“我不知道'共产主义’在实践上对这班人意味着什么,我准备眼看我的这些东西很快地被'共产’”。
“但是当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受到严密检查的目的(比你在其他边境所受到的海关检查要愉快得多)是为了要证实他们以前的一种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议。”
“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端来了一大盘炒鸡蛋,还有蒸卷、小米饭、一些白菜和少量烤猪肉。我的主人为饭菜简单而表示歉意;我则为我的食量不同寻常而表示歉意。”
(1)请你设想红军的表现,写几组对话;
(2)请你设想斯诺的心理,写一写他的内心独白。
(二)匪!
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
【屏显】
“白匪,用国民党的名词来说就是民团。
国民党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纷纷组织民团。
民团是由地主和乡绅挑选、组织和指挥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共产主义,帮助收租交谷,包讨欠债本息,帮助县长勒索苛捐杂税。
每十户农民必须有个甲长。保证他们循规蹈矩,使当地县长满意,这是一种连保制度,一个保甲里的任何一个人如果犯了罪,整个保甲的人都要负责任。保甲制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征收捐税维持民团。
逃到城市里的地主出钱供养或亲自领导白匪在边区活动,他们常常利用红军主力不在的机会,侵入红区,烧村劫寨,杀戮农民,把农民领袖带到白区去,作为“共产党”俘虏向地主和白军军官邀功领赏。
【屏显】
1. 三条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功。
2. 八项要求:
一、上门板;
二、捆铺草;
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
四、借东西要还;
五、损坏东西要赔;
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
七、买东西,要付钱,
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
3. 三项守则:第一对敌人要斗争到死;第二要武装群众;第三要筹款帮助斗争。
小组讨论交流,红军是赤匪吗?从材料来看,你觉得红军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三)红军
1.红军是这样的人:
同类信息整合,探讨红军是怎样的人?
(1)“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的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蒋介石悬赏8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悬赏5万到10万要缉拿彭德怀,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
(2)“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班战士没有什么两样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配的两条红领章。”
“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做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的到来的时候,他正伏案在看电报。(周恩来)”
“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毛牛肉当饭。(朱德)”
2. 红军有这样的经历:
阅读材料你发现了什么?他们凭借什么战胜了敌人?
长征是一首史诗。
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是中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军各部队。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2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归纳:
红军是勇士,是勤俭朴实的极简主义者。他们心中装的是百姓。毛泽东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星星之火,就是人民群众,这闪闪红星,照耀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幸福之路。
四、比不同封面,体悟深刻内涵。
请欣赏本书1938版、2016版的封面。
1. 注意封面中的画面内容:人物、色彩、图案、线条;
2. 大胆结合题目和画面,猜读本书相关内容;
明确:本书2016版名为红星照耀中国,此封面是一个小号手的红色剪影,充满朝气代表着蓬勃向上的一种生命力,结合书名唤起学生的已知,请学生说说红星的象征意义。教师适时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红星就是红军,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象征,红星照耀中国,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必将顺利,共产主义必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
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斯诺先生的文字中还原了红军的本来面貌,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中国的伟大领袖和红军战士们所面对的困境和危难。
长征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所凭借的是领袖人物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抗争,凭借的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红星照耀中国》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值得你看,值得你听。让我们走进它,打开它,感悟它,理解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