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人到晚年,女人懂得“静处”,才是人生最高级的活法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因此,女人晚年,最好的活法,就这两个字:静处。
人生有起有落,看得通透,抓住当下,把握此刻,珍惜拥有,才能守住幸福。
年轻时,女人活得多姿多彩,既有气吞山河之势,也有无惧衰老之心。
但是,到了晚年,女人要拼的东西不再是美貌与财富,而是懂得静处。
静心处世,雅致而活,不为过去而烦恼,不为未来所担忧。当人生过半,对待人生的态度,也该有所改观了。
仍然记得,当初读完杨绛先生《我们仨》时的感受,书里温婉平静地讲述,让我更进一步确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一种怎样的人生。
尽管《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但在通读了杨绛先生一家人的人生之后,内心所感受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
这份温暖和爱,是那么恬静,而又不乱分寸,它静静地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也是他们对人生态度的豁达与淡然,早已与他们经历什么样的人,经历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人到晚年,女人懂得“静处”,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
01.
静处,看淡人生的坎坷与不公
杨绛说:“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人这一生,没有谁能一直一帆风顺,人生总有坎坷,总会遇到不公之事。
这时,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看淡一些事,所谓有失必有得,放下才是为了更好地获取。
杨绛先生年过五十岁的时候,也曾遭遇过不公,不但被扣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帽子,还被罚扫厕所、剃阴阳头。
以杨绛当时的权威,处以这种荒唐的惩罚,其伤害程度可想而知。但杨绛并没有为此而反抗,而是独自咽下苦水,默默接受了打扫厕所的新工作,甚至比别人都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心胸和坚韧。
杨绛做到了,本身就一丝不苟的她,为了做好这份新工作,还自己准备了许多小工具,她费尽心思,最后在短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把之前脏污不堪的厕所,打扫得洁静如新,令人称叹。
此外,杨绛被剃阴阳头的时候,并没有像别的女人那样求饶,而是默默接受处罚,任由自己的清秀的头发剪掉了一大半。
她不是没有委屈,而是懂得处世之道,看淡了世事的变化,不为琐事而乱了本性。
为了出门的方便与体面,杨绛给自己做了假发,还配上一顶合适的帽子。
就这样,她静静地做自己,在扫完厕所后,还坚持一个人看书,充实自己,也有了精神世界强大的支撑。
同时,她也默默地承受着人生突如其来的坎坷与不公,最终以自己顽强的方式,活出了独特而又雅致的人生。
那份乐观豁达的心态,正是值得所有人学习并践行的,正如杨绛说:
“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
静处,让内心敞亮,使人变得乐观。这样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公与坎坷。
作为一个女人,懂得静处,才是晚年最高级的生活方式,它与美貌和财富无关,是一个人精神世界最好的修炼。
人到晚年,平静处世,活得雅致,也活得通透,这才是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02.
静处,追寻生命的意义
钱钟书曾说,夫人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的确,在杨绛身上,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优雅知性,温润平和。
但凡读过杨绛文字的人,都能从她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这种气息不是华丽的词藻,而是朴素而真挚书写出来的温暖和爱。
杨绛一生,坚持真善美,以平静地方式,追寻生命的意义。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也是最出色的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发行,这部名著就来自杨绛翻译。
杨绛一生笔耕不辍,写下多部名篇,在翻译《堂吉诃德》时,尽管年过五十,生活艰苦,但她却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译出了这部经典名著。
为了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自学西班牙文,那一年她已是48岁的年纪了。她用两年的时间,学完西班牙文,并开始着手翻译工作。
杨绛认真严谨,但不失乐趣,她曾把读书比作“串门儿”,每每站在图书馆的书架前翻阅书籍时,她都形容是好比去别人家串门儿,正是这种精神世界里的享受,带给了她无限的乐趣。
杨绛一生坚持真善美,她静静地绽放自己,也影响别人,是一代女性的楷模。
对她来说,书籍是人生最不可或缺的东西,也是淬炼心智,修身养性最好的途径。
人到晚年,女人保持最美的方式,不是外表的装扮,而是内在的修养。
一个有涵养的女人,无论什么样的年纪,都是最美丽的。
懂得静处,雅致而活,找回生命的本真,不失为人生智慧。
03.
静处,让人生过得优雅
杨绛说:“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一个有修养的女人,一定懂得用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不为世事所纷扰,静静地绽放着,优雅地生活着。
世间的女人都爱美,但真正的美,不是外表的打扮,而是内在的涵养,它表现在自己的仪表和行为举止上。
杨绛先生,一生都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即使到了晚年,也在仪表和行为举止上,特别注重。
但凡需要会客,杨绛先生总是先把自己修饰一番,以最好的姿态出现在客人面前。
尽管衣服不是崭新的,但她一定会穿戴整洁,尽管年龄的洗涤使她脸上没有了光泽,但她高贵的内在涵养,展现出女性气度芳华。
这样的女人,就算人到晚年,一样是美丽的,有着高雅的气质,令人赞赏。
亦舒说:“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一个气质的优雅女人,是不屑于炫耀的,她只是静静地做自己,默默地把自己变得优秀。
女人要懂得优雅地活着,要修炼自己,充实自己的内在,而不是专注于外表的打扮。
尤其是到了晚年,女人要拼的东西,更加不是美貌,而应是内在的涵养。
外表是虚无的,终将随时间流失而褪色,唯有内在的东西,才能永恒。
人这一生,无论悲欢,都需要静处,懂得静处,方能让人生优雅从容地活着。
写在最后:
杨绛在《我们仨》一书中写: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
一个人,所能净化心灵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读书。
因此,静处,让精神世界充实起来,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在,这才是人到晚年,最高级的活法。
人到晚年,无论成功与否,希望每个人都能善待自己,不妨学学杨绛先生的处世态度,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动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因为,在《我们仨》的回忆里,杨绛没有昼吟宵哭,反而流露出的都是家庭的温馨甜蜜,这才是一个人最崇高的境界。
即便对亲人离世的怀念,杨绛先生也用她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悲痛: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是离情。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声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这样评价《我们仨》:
“杨绛先生一直笔耕不辍,她不像一般作家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一直伴随着对人生、对生命、对人间情感的思考、总结和表达。”
所以,如果你对杨绛先生也怀有着敬佩之情,也曾在她的书中感动落泪,不妨重温一次《我们仨》。
让我们在杨绛平静而真挚的文字中,感怀人生,活好当下!
分享代替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