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傅
黄傅
黄傅(1461~1499年),字梦弼,号白露山人,人称黄白露、白露先生。黄傅的祖父黄爽,家境清贫。少年黄傅常常借宿于寺院读书。夜火晨钟,清风明月,通读诸子百家书籍。
成化十九年(1483年),一代大儒章懋回乡讲学,黄傅慕名前往。章懋对他赞许有加,嘱咐他要承担起“金华三大担”。弘治二年(1489年)秋,黄傅赴杭州参加乡试,以全省第十五名中举。次年(1490年)春,一鼓作气登钱福榜进士。不幸染疾,未及任职便匆匆返乡。
按说此时黄傅已经功成名就,他却依旧甘于清贫,日夜苦读,还特意避居到更加幽僻的佑塘书屋。书屋是族叔黄楼(1435~1521年,字时高)出资所建,又名“云山书楼”,储书数千卷,有良田百亩作为“云山书田”,后来又扩充到250多亩。书楼的规矩有一条是:“穷奢极欲者,无不败亡。官中之利,切不可求。求之而害身家者,历历可数。”这也成为他今后为官的座右铭,恪守终生。
弘治六年(1493年)夏,黄傅病体康复,朝廷重新起用,于是他带着父亲一同前往京师,借住在僧舍。
黄傅的第一份职务是直隶常州府江阴县知县。他诛杀土匪大盗,流放船霸恶霸,惩罚贪污讼棍,一时豪强伏法,社会安定。他兴水利、均徭役、恤寡贫、平狱讼、编县志、兴学校、毁淫祠,建名宦祠、乡贤祠,修君山祠,民心大快。尤其可贵的是始终清廉自律,不取丝毫不法之财,为官多年却像过去一样的贫穷。他的品行和治绩就连邻县的官员也个个敬重万分,甚至上级来视察也不以官职相见,而是步入后堂,与他平起平坐,结为朋友。当地士大夫都以得到他的赞许为荣,而被他呵叱一声,则比判了重刑还难受,社会风气为之大变。
五年后,弘治十一年(1498年),黄傅升任贵州道监察御史。礼部主事杨循吉描述,离任时百姓纷纷为他送行,官道被挤得马车不通。广东按察僉事张习评价他“政教修明,为江南邑长之最。”姑苏楼序则说黄傅不仅自己清廉,还使当地的官员百姓“顽夫能廉懦夫立。”
黄傅到贵州任职仅数月,就再次因病还乡。弘治十二年(1499年)八月初三溘然长逝,年仅39岁。他身卧病榻时,“橱中惟有三千卷,囊里曾无半两钱”。亲友都为他的后事担忧,他却淡然道:“病餐藜藿神犹壮,死卧溪山鬼亦清。”
消息传到江阴,江阴人民哀恸如丧考妣,纷纷来到君山祠哭泣。时任江阴县知县熊吉亲撰祭文,称一定会以他为楷模。又听闻他清贫得无资殡殓,熊知县带头捐俸20两,江阴官员百姓纷纷捐资,共收到奠仪80两,由县学学员苏峦、张简、方谟将祭文和银两亲自送到兰溪。
时任金华知府韩焘也上门祭奠,称黄傅“耿耿清名,弦歌盈耳”,哀叹他英年早逝。同学陆震惋惜道,上天让他早逝实在是“无知”,但他的清风一定会千古相传。而最令人振聋发聩的,莫过于大理寺丞高贯的挽章:“治于家,孰若今兹治于官祀;举于子,孰若今兹举于民。”意思是由家里办丧怎么比得上政府的追悼?通过科举,又怎么比得上被老百姓所拥护爱戴?
弘治十四年(1501年)九月,黄傅灵位送入江阴县名宦祠祭享。十一月,入兰溪县乡贤祠。夫人程氏孀居50余年,以纺织自给,败屋萧然,处之裕如。后来族侄黄友直官至崇义县知县,时论黄友直“风光月霁,能传白露衣钵。”三部尚书唐龙以黄傅为榜样勉励他,状元唐汝楫以及名士郑本立、章接等均从学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