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红色档案】之十:红二十五军转战淅川
1935年,在陕南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红25军,为粉碎国民党军41个团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决定主力由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转向外线作战,穿插于豫鄂陕三省之间。“奇袭荆紫关”便是红25军留下的一段佳话。
1935年6月13日,红25军从湖北省郧西县直插到陕西省商南县,于14日干脆利落地消灭了富水镇的守敌,活捉国民党军44师营以下官兵170人。旋即,军首长把矛头指向豫鄂陕三省边界重镇荆紫关。然而,荆紫关镇依山傍水,易守难攻,不宜强攻,只能智取,军首长决定派侦察班先行侦查,摸清敌人的驻守情况。侦查兵们接到命令,立即骑上缴获的战马,向荆紫关飞驰而去。
临近荆紫关的时候,侦查员分为两组,一组化装成敌44师官兵,到荆紫关镇以西隔丹江相望的魏村摸敌情。该村保长魏凌云见到来了正规军人,巴结之心油然而生,中午设宴热情款待。席间,红军侦察员以分析形势为名,摸清了镇上敌人的军事部署以及渡口码头防务情况。另一组侦察员化装成敌44师营级以下军官及随从,直奔镇公所。镇长刘伯显见状,毕恭毕敬,携镇公所政要人物热情款待。侦查员看火候已到,提出44师为追击红军,明日上午要路过荆紫关,望提前准备好茶水。刘伯显等人信以为真,纷纷表态一定照办。午饭后,侦查员觉得已经达到目的,便以军务紧急为由,遂即离开荆紫关策马回军部汇报。
红25军首长汇总分析了侦察荆紫关的情报后,觉得该镇没有重兵把守,真是天赐良机,遂决定立即奔袭荆紫关。15日下午4时许,徐海东副军长亲自率领223团和手枪团,从富水急行军向荆紫关进发,夜宿距离荆紫关10公里的梳洗楼。16日凌晨,手枪团团长杜本润带领手枪团向荆紫关进发,尖兵排30多名指战员化装成国民党44师官兵。部队一阵急行军来到距荆紫关镇5公里处的金豆沟口,这里是荆紫关北外围防御阵地,驻守着一个警戒连。杜本润团长到阵地前和警戒连通话后,警戒连连长刘汉章以为是“国军”到达,立即集合队伍迎接,结果被红军一举缴械。
红军夺取金豆沟防御阵地后,兵分三路:一路从丹江河西向荆紫关镇隔河相望的魏村进发,一路从柳林沟进去翻山占据荆紫关东面山地制高点,一路直奔荆紫关镇,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天亮时分,手枪团首先夺下北寨门守敌炮楼。随着信号弹从空中划过,手枪团和223团战士迅速从新石桥冲进古街。已到汉王坪的225团在多挺机枪掩护下,一拥而入,守卫在东北寨的民团武装被红军一举击溃。紧接着,河西控制渡口的红军在河滩阵地机枪掩护下,从沿河码头向古街猛攻;占据镇东制高点的红军高喊着“冲啊!杀啊!”冲向古街。驻守的敌人被枪声、喊杀声吓得晕头转向,慌乱逃窜。民团团长任泰升被吓得双腿直打哆嗦,被戏班一个武生从后门救出,带着几个护兵仓皇逃离;镇长刘伯显逃到县城后如惊弓之鸟,请求辞职。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红军击溃了国民党守敌44师一个连和民团一个营,收缴了敌44师后方补给站一批军需物资,大大缓解了红军缺衣少食、药品奇缺、经费困难的处境。
红军攻克荆紫关后,不顾疲劳和盛夏酷热,刷写标语、张帖布告、散发传单、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号召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建立苏维埃政权。有一种红色传单上用大白话写着《什么是红军》的内容:“红军里面的人,都是工人、农民、贫民、士兵出身,所以他们能代表穷人的利益”,“红军与穷人关系特别亲”。还有《关于商业政策问题》、《民族政策》等布告。红军还打开财主、劣绅们的仓库,把布匹、衣服、被褥、钱、盐、粮食、糖等物资分给穷人;处决了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劣绅史麻子、地痞马淘气、民团排长党青山等13人,为当地人民除了害。
红军袭占荆紫关后,敌军4个师和1个警备旅齐向荆紫关扑来。为继续牵制敌人,红25军当天下午旋即离开荆紫关,由白浪向西挺进,把尾追之敌拖得精疲力竭,敌44师减员达三分之一,致使蒋介石限令“三个月消灭红25军”的计划破产。(本文由吴云贵先生根据《中共淅川县历史》整理,有删增)
编辑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