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人生】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三个字,大多数人却背道而驰

【哲理人生】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三个字,大多数人却背道而驰
    大千世界变幻无常,唯芸芸众生执念不变。生而为人的我们,不论男的、女的、美的、丑的,都始终怀有一个愿望——希望人生拥有最好的境界。
    那么,人生最好的境界又该是什么呢?
    有房、有车、有金钱、有权利、有地位、有事业、有家庭、孩子聪明、婆媳融洽、老公帅气多金,老婆貌美如花……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的。
    对,都想要!一样也不能少!只有把一切都紧攥在手,人生才完满,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当今流行着一句话——“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什么都想要。”为此,我们一路披星戴月,不辞辛劳,追逐着人生的“完满”,真如“夸父追日”永无止尽,遥遥无期。
    在那些濒临绝望的瞬间,我们趴在地上呵气带喘地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只要追到,人生就无憾了!
    然而,此时回望来时路,似乎一路走来,得到了许多,抓住了许多,却并未得到“完满”。
    难道我们错了?难道“完满”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老子早给出了答案:“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就是劝诫世人,凡事不要想太满,做太满,才能维持住现在最好的事物。而不招致破坏呈现出新的状态,反而无法接近完满了。这也有“过犹不及”的意思。
    对此,南怀瑾深以为然,他认为,“不欲盈”——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而大多数人却一直背道而驰。
    01.凡事做到九分半足矣,不知“止”适得其反
    《道德经》里有一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说的是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但却可以永不衰竭地发挥作用。
    老子此话就是点醒世人,存于世间最完满的东西,本就带有一分残缺。这就是所谓“完满”的真谛。
    南怀瑾将此真谛用更世俗的字眼来解释:“若求快一点圆满,就快一点完蛋,做人做事要留点缺憾。”
    这也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
    那些一谈感情就“恋爱脑”上头的傻姑娘们,说白了就是凡事都做得太满,不知“止”,所以适得其反。
    最后,不但没收获爱情,反而落下满心的伤,而这伤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找的。
    细想,在恋爱脑模式下,那些付出里充斥着单向的掌控欲与控制欲,这会令感情关系的另一方非常不舒服,选择逃离和移情别恋都很正常。这就是典型的“用力过猛”。
    不但感情如此,生活、工作各方面,“不欲盈”才是最好状态。若一味向“满”发力,迟早会下滑到“亏”的状态。
    就像有人总是满脸地精益求精,搞得自己得了精神强迫症。这种人无论在做事做人上,往往“不给自己留后路,不给他人留活路。”
    极致严苛的行事风格,会造成自身与他人许多不快和摩擦,反而增加很多阻碍。
    这并不是说,我们做事可以粗心随便,应付了事,而是说要掌握个尺度,既不要执着求“满”,也不要急于求“满”。否则就像南怀瑾先生说的那样,越快求“满”,越快完蛋。
    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够了,放下对“满”的执念,适时止住,才不会适得其反。那么,我们的人生也就更容易感到快乐。
    02.“此情可待成追忆”,有遗憾的人生更有余味
    我们总说“人生最怕是遗憾。”但,人生却总充满着遗憾。这或许是事与愿违,又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原罪。《圣经》认为人生来有罪,这就是原罪。
    而南怀瑾说:“其实人生来不是有罪,而是有缺憾,不完美、不圆满。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有业,有善业、恶业以及不善不恶的无记业,这个业不是罪,而是一股力量,牵着你跑。”
    这么看来,人生的遗憾也并非全是消极,从某种层面上看,遗憾产生一种牵扯前进的动力。通常人总是觉得缺少什么,就想极力地追求什么。
    若无遗憾,人生路仿佛没了探求方向。正因有遗憾,人生才有突破口和爆发点。
    就好比司马迁被处以宫刑,虽遭遇身体残缺和尊严折损,仍没将他击垮,凭惊人毅力写出了巨作《史记》。
    患严重耳疾的贝多芬,仍克服病痛创作出一支支振奋人心的名曲;从小结巴的丘吉尔却励志要做个演说家,而最终他不但成功了,还成为了英国首相。
    肉体残缺、精神打压、病痛折磨、生理缺陷等等,如此多的遗憾,一次次点燃了生命迸发力量的导火索,一次次推动了前进脚步的方向。
    若遗憾终成为遗憾,也不必伤感。当代作家林语堂曾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遗憾本是人生画面的留白。太满的画面,没有意境,没有遗憾的人,又有何趣味?
    老子说:“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做事留一点余地就会变得圆满。
    学会坦然面对遗憾,勿把遗憾视作洪水猛兽,避而不谈,躲之不及。遗憾本身无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处置和安放遗憾。
    人生留有遗憾,才完整。岁月荏苒,光阴如梭。我们总会在懵懂中成长,发觉遗憾在生命里交织,留下些许空白,供我们在此后时光里,细细摩挲,静静追忆,不是更有余味吗?
    03.最好的人生是小满:花未全开月半圆
    老子说:“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就是说,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这句话是老子在劝诫世人越想要完满,越不要做得“满”。
    南怀瑾也说:“天下事不要求圆满,太圆满就完了。”
    世间万物的发展趋势,无非高低起伏。当事态已呈现“小满”,若要坚持不放,就会从顶点掉落下来。
    俗话说,吃饭吃七成饱,穿衣穿八分暖,说话七分留三分。凡事不可太满,不要掉入“满”的陷阱里,搞得身心俱疲,怅然若失。
    想想看,为什么人到中年,更容易“怀旧”?
    此时的人生正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有房有车,有家有业,有子有女,名下有存款,也有贷款。
    生活过得拥拥挤挤、匆匆忙忙,说贫瘠,又什么都有了,说富足,又总觉得差点什么不够圆满。
    不满足现状,才怀念过去。我们怀念当年二十出头那个蓬勃朝气的自己,那时的人生像一张尚未起稿的画纸,像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一切俱有期待,一切皆有可能。
    这种距离“满”很远的状态,反而不会令人感到遗憾。而中年的人生已经有了一定积累,总觉得距离“满”仅一步之遥,可每次努力向前一步,却造成后退三步的效果,真是无奈。
    要知道,人世间许多的完满,其实都有欠缺。这种有欠缺的良好状态,就像花未全开月半圆的“小满”状态。
    看看那些被流量捆绑在直播间的名牌主播,每天开工到下半夜,连睡个觉都成奢侈,身体健康被严重透支,最后累倒,不得不住院休息。
    反观有的成功人士,却能把事情看得更透彻,不论事业多么忙碌,总要给自己放个假,多陪陪家人。
    他们早已看清,牺牲再多一点时间,也换不来再大一点成就。就算有再大一点的成就,也是以牺牲更多健康和亲情为代价,反而得不偿失。
    若不能从“满”的思维模式跳脱出来,“满”就会成为一种身体负累和心理魔障,令我们的生活处处受制。
    我们要释放它,看淡它,才能清晰领悟,人生只要能维持住“小满”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04.真正做到“不欲盈”,须把缺陷当好事
    老子说:“大盈若冲,大成若缺。”就是说最充盈的东西,好似虚空;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残缺。
    南怀瑾在讲《金刚经》第十一品时说:“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婆娑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精神的,肉体的。有缺陷的人才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有缺陷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正视缺陷的存在,才能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平相处,更为淡然从容地面对生活里的各种问题。有缺陷,才让人更有动力地向前努力。
    正如,南怀瑾告诉世人:“有一些缺陷,才能促使他努力。”
    比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小时候是个胆小怯懦的人,在学校里总是表现不佳,即便只是被老师点名背诵,也被吓得全身发抖,嘴巴说不出话。
    但罗斯福并没有因此消沉退缩,而是全面认识自己,并顽强地抗争,最后获得了成功。
    所以,缺陷不可怕,怕的是恐惧和逃避缺陷。抓住缺陷,人生就多了一次乘风破浪的机会,多了一份战胜困难的可能。
    成功从来不会因缺陷的存在而远离你,有些时候试着换个角度看待缺陷。缺陷未必是上帝为我们关上的那扇门,还很可能成为上帝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窗。
    是好还是坏,取决于观察角度以及内心力量大小。
    玉有瑕,才激发了雕刻师的无限灵感,围绕瑕做技巧文章,雕出美轮美奂的作品;月有缺,才促动了诗人的文思泉涌。
    从古至今,无数诗人因圆缺写出多少触人心弦的隽永诗词。
    可见,“缺陷”与“满”从不是对立的两面,人生有了缺陷,才能感知“满”的美好,即“小满”状态。
    万事万物皆存有缺陷,缺陷是前进的动力,是独特的美,也是岁月的留白。
    不用非得追求什么完满,只要一直努力上进地工作学习,乐观积极地享受生活,做到“不欲盈”,那就正是人生最好的境界了。
    “不欲盈”的人生,才是“盈”的人生。你做到“不欲盈”,你就是人生“盈”家。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