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纵目青铜面具,它却“撞眼”杨官寨的陶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纵目面具,其眼睛部位十分奇特,然而如此奇怪的眼睛却也能与杨官寨陶人的眼睛“大撞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鸭子河畔,是一处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占地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三星堆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掘出许多种类的文物,包括金银器、玉器、青铜器、石器等等,其中尤属青铜器数量最大、样式最复杂。著名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文物。
青铜人面像中有三件较为突出,它们全部都是“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其本身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甚至还有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其中最大件文物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其眼珠突出眼眶达16.5厘米,犹如是科幻片中的“外星人”。
三星堆文物青铜器拥有“纵目”的特点,无疑成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对于“纵目”,考古专家们曾提出过不少猜测,并对其做过一番研究与探讨。曾有专家认为,三星堆青铜器“纵目”的出现,很可能与当时人们的眼睛崇拜有关,类似于古代生育崇拜、动物图腾崇拜等,属于一种文化催生的产物。
但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年代,青铜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因此古人都力求在艺术创作上进行写实。由此进行推断可知,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形成很可能是基于其人群的外形,也就是说,“纵目”的状态相当普遍,它们甚至是三星堆人的共同特征。但是考古专家同时也能提到,认为“纵目”特征仍具有夸张性,认为实际情况的“纵目”,应该是“立目”,也就是眼睛部位呈倾斜上翘走势。
此时一个问题顿时浮现出来,既然“纵目”的特征在三星堆遗址中如此突出,那么它是否只限于三星堆民族?答案并非如此,历史总是存在太多的巧合,考古专家们在杨官寨遗址同样也发现了“纵目”的种群特征。
2004年5月期间,西安市经开区泾渭新城附近路面正在开展延伸工程,几辆大型挖土机也被征调至此配合相关工作。但令所有人感到惊讶的是,就在挖土机工作到一半时,地下翻起的黄土中突然夹杂着无数彩色陶片,由此杨官寨遗址也正式出土与世人相见。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附近,是一座属于仰韶文化范围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其占地面积约为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十分丰厚。据考古专家称,杨官寨遗址出共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以及仰韶时期的灰坑496座、陶窑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正因其出土文物珍贵,代表性强,所以该遗址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位居榜首。
值得一提的是,在杨官寨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中,有一件文物十分特殊,它的样貌与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外形尤为相像,甚至可以把它们比作是“双胞胎”。该文物名为“人面形陶器残片”,其整体规格为高6厘米、长7厘米,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较为出色的陶器作品,所属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前3000年,比三星堆文明遗址早1000多年。考古专家们曾将“人面形陶器残片”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形象进行过充分对比,发现二者的眼睛与脸庞轮廓比例相近,特别是眼睛部分,“人面形陶器残片”也呈现出典型的“纵目”特征,并且刻画的角度与形象也都完全类似。由此考古专家们也断定,杨官寨遗址文物与三星堆文物出现同样的“纵目”特征,绝非是一个偶然事件,相反,该现象说明二者之间的确存在巨大的联系,更大的可能性是三星堆文明对中原文化有所借鉴。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三星堆文明的确与中原文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相信,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三星堆文物的谜团终将会被揭开,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三星堆之谜》 四川出版社出版 刘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