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重点作品

肖旭

杜甫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诗人,也是盛唐诗歌集大成者。他站在盛唐时代的终点,总结了盛唐诗歌的成就,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潮。他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伟大诗人。

对这一节,尤其二、三两组,同学要给以足够重视。对杜甫作品更要认真去读。先领读作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该诗是天宝十四载(7 5 5年)十一月作。这首诗是杜甫四十多年的生活经验总结,也是他以后为人处世的准则,它标志着杜甫思想的转变和成熟。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叛乱即将爆发,而昏庸的唐玄宗还迷恋骊山华清宫与杨贵妃纵情享乐。这时杜甫由长安往奉先(今陕西浦城县)探望家小,途经骊山脚下忧愤交集,到家后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杜陵有布衣”——“放歌破愁绝”(3 2句)。咏的是多年来始终不逾的许身稷契、至令尧舜的壮怀,杜甫突破了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再穷再老也要面对现实投身政治,虽然在当权者冷遇、同辈嘲笑以及艰苦的生活中他也有过动摇,但忧国忧民的思想使他百折不挠地投身到政治中去。这正是他高于其他诗人的地方。这段要特别注意两组句子:“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稷——舜的农官;契——舜时司徒。他们都是传说中的贤臣,是杜甫效仿的榜样。自比稷、契,表现了杜甫的忠君思想。而他的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黎元——百姓。这两组句子不仅仅是读这长诗的纲,也是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写照,是表现杜甫非常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记住。了解这段大意,重点掌握上面两组句子。

第二段:“岁暮百草零”——“惆怅难再述”(3 8句)。写旅途中的经历和感慨,尖锐地揭露了社会贫富对立,有力谴责了封建权贵的骄奢生活。这段记叙、议论、描写并用,在写作上也有特点,前六句写路上的情景,“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是说天寒岁暮百草凋零,疾风劲吹、高冈欲裂。“天衢阴峥蝾,客子中夜发”。天衢——天空。客子——行人,作者自称。这两句说,天空层云迭起,寒气阴森,我半夜便整装上路了。“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是说在严寒中衣服的带子折了,手指僵直的不能把它系好。这两句极言天冷,上承中夜,下启凌晨。以下写路过骊山时的所见所闻,“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凌晨时分我从骊山旁边路过,那高峻的山上建有皇帝的寝宫。嵽——高峻的山。唐玄宗每年冬季常常带着嫔妃来骊山华清宫避寒、作乐。“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蚩尤——指大雾,蹴——踩。这两句说,正赶上漫天的大雾,崖谷中路又滑,难以行走。“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瑶池——华清池,摩戛——武器相接触。这两句说,只见华清宫热气蒸腾,皇帝卫队羽林军往来如梭。由于雾大路滑,有机会住步骊山,看到华清池周围戒备森严的景况,原来是皇帝在这里寻欢作乐。“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骊山周围远远近近一派丝竹管弦之声。“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这两句继写君臣在骊山共欢的盛况,皇帝恩赐在温泉沐浴的人皆是权贵,与皇帝共宴的也不是平民百姓。除君臣共同欢乐之外,皇帝还赐给君臣大量的金帛,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这四句写的沉痛极了,“彤庭“与“寒女”相对,“鞭挞”与“聚敛”相对,揭露无余,一丝一缕的布帛都出自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征暴敛的方式抢夺过来,然后又分赏群臣让他们好好的为朝廷效力。这四句揭示了阶级压迫的实质,揭露了官府剥削的惨重。唐玄宗君臣奢靡,竟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之上的。“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是说皇帝恩宠大臣,目的是让大臣齐心协力治理好国家。“臣如忽至理,君启弃此物?”是说大臣如果背弃了这条最高原则,那皇帝不是白白地扔掉了这些赐物吗?“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朝廷中许多有良心的对此应感到怵目惊心。百姓已经痛苦不堪,而朝廷上却挤满了这些贪婪卑鄙的人,国势的危险又迫在眉睫。杜甫这样的爱国诗人,心情当然是十分沉痛的,在谴责了不尽心治国的大臣,讽刺了昏愦的玄宗之后,作者把锋芒指向了杨氏一家,在揭露上更进一步。“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内金盘——凡指宫内珍宝。卫霍——卫青与霍去病,都是汉武帝时的外戚,这里就指杨氏一家。这两句说,况且听说朝廷内的奇珍异宝都赏赐给了杨贵妃的亲戚们,以下几句写豪华的宴会场面,对他们的骄奢淫逸作了无情地揭露。“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说厅堂上炉香缭绕,玉质冰洁的少女们如仙女翩翩起舞。“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悲、清”——形容乐声。这两句说,宾客们披着暖和的貂鼠皮袄,悠哉悠哉地欣赏着丝竹合奏。“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说宴席上摆满了霜橙、香桔类罕见的果品,请宾客们一饱口福。这四句两联是“十字”作对,叫做“隔句对”、“扇面对”。“暖客貂鼠裘”对“劝客驼蹄羹”,“悲管逐清瑟”对“霜橙压香桔”。调子是比较迂缓的,但在迂缓之中仍然暗藏进逼之势。“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桔”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那么酒肉凡品自然是任其臭腐不须爱惜了。这样就带出最后几句的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说在这些权贵的油漆大门之内,吃不完的酒肉都臭坏了,可是大门外边却有饥寒交迫冻死在路边的人。“朱门酒肉臭”是上六句的直接概括,与“路有冻死骨”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揭露整个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名句。“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荣——“朱门”的豪华,枯——“冻死骨”的困苦。仅仅一墙之隔,豪华富裕与饥寒困苦差异如此之大,我眼见这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还有什么可说的。杜甫在这里高度概括地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实质,忧国忧民的精神表现的十分深刻,咫尺之间荣枯的区别如此之大,强烈的义愤使诗人连话都不想说了、无须说了。

第三段:“北辕就泾渭”——“鸿洞不可掇”(3 0句)。写从骊山至家的经历,在家中的见闻和感慨。“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川广不可越”。这十句记述了从骊山到奉先县的经历,句句是写景,同时也象征着时局的不安,险相还生。“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用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事的严重。“老妻寄异县,……庶往共饥渴”四句,点明了此行的目的,过去身处长安,一家十口寄居在奉先县,两地相隔不能相顾,岂能这样长久下去。这次能回去与家人团聚,与他们同饥共寒正是我求之不得的。然而可悲的是“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刚进家门就听见家人号咷大哭,原来小儿子已俄死了,想和这孩子一同挨俄受冻都不可能了,我能忍得住一场大哭,而邻里见此悲惨的情景也都为之呜咽流泪,况且作父亲的让儿子活活俄死岂不惭愧?甚至秋收以后还吃不上饭,发生如此意外的事情,所以说“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贫窭——指自己的家境,也是指那些呜咽的邻人,包括所有的穷人。秋天庄稼丰收,也免不掉饿死人,那粮食到哪里去了?联系第二段中的“彤庭所分帛”,“聚敛贡城阙”来看,这就不用回答了。结尾八句推己及人,由近及远,说“生常兔祖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唐代实行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凡官僚家庭都享有免租税、免兵役的特权。这句说自己身为官僚,既不交租又不服兵役,但是生活中还有这么多令人酸辛的事情,至于平民百姓之家其艰难痛苦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默思失业徒,……鸿洞不可掇”最后四句说,我默默地想到那些在时局动乱中失去了土地的平民,那长期驻守边防不得回归的战士,我的忧愁就像终南山那样高,象茫茫大海那不可收拾。诗人由家及民,由个人之困想到百姓之苦,反映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关心。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一个特征。联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从自己的房子被刮坏了,想到天下的寒室,可看出诗人胸襟怀抱。杜甫回顾出京以来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想,以他忧国忧民思想来思索,真正感到了唐王朝的岌岌可危,可又没办法,只能忧于终南山其高,忧于大海之苍茫了。表面看来从儿子饿死联系到国事,甚至于忧比山高,这似乎有点过分了,谁知不几日,安史之乱的战火就烧过来了,方知诗人关心国事、关心人民,他由所见所想发出的感伤咏怀,实在是真知灼见。

这首诗长,抓住“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两句,这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也是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窃比稷与契”就是要治国救民,但是放眼一望普天之下的百姓还处于水深苦难之中,所以自然要为国担忧,“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了。杜甫从“小我”的生活,推想到一大群;又从万民的哀乐联系到国家的兴衰。正因为他有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才能写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揭露了统治阶级罪恶的光辉诗句。这几组诗句要求大家一定要掌握。

《新安吏》,这是杜甫7 5 9年创作的“三吏”、“三别”组诗的第一首。这组诗深刻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安史叛军残酷地屠杀人民,成为当时人民群众最凶恶的敌人,政府镇压叛军统一国家的行动,客观上符合了人民的利益,然而政府镇压叛军并不得力,对百姓却极为凶残。杜甫在这首诗里指责了政府的残暴无能,对人民表示了同情,同时也鼓励人民出征去讨伐叛军。“三吏”、“三别”深刻揭示了封建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利害冲突。《新安吏》分析:

新安——洛阳西。“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说我走在新安道上,听喧闹着在点兵。全诗下文都从“喧呼闻点兵”五个字生出。“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诗人问新安吏说,“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吗?”按天宝三载所订的正常征兵制度,中男是十八岁,二十二岁为丁。中男不该服役的,可为什么眼前这么多中男被当成壮丁抓走呢?“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小吏回答说,“府州昨夜下了军帖,要依次往下抽中男出征。”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从情理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城呢?此后并没有新安吏的回答了。以上这一番问答,粗看上去是平平叙事,但在叙事诗中,这是动人的细节。诗人作为一个过路人,如此不厌其烦的反复询问,正表现了他发自内心的对人民的关心、同情,同时也显示了他迂直、真诚的性格。与吏是无话可说了,诗人的眼光却转向了被押送的人群。“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只见长的壮实点的孩子有母亲相送,瘦男之瘦已让人不忍目睹,再加上“独伶俜”更显示出无亲无靠孤苦伶仃。这只是诗的表面含意,试想为什么只有母亲来送行呢?中男年幼不可能有妻子,那他们的父兄呢?联系上文“县小更无丁”,便可想而知,父兄早已被抓走了。“有母送”三字之外,另有一番心酸了。“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对这两句诗,明末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曾作过精致的分析说:“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送者哭,哭音众,宛如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矣。至暮,则哭别者亦分手去矣,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盖气清色惨,若有余哀也。止著一哭字,犹属青山,而包括这许多哭声何等笔力,何等蕴藉”。“肥男有母送”到“青山犹哭声”四句,充分描写了点兵、抓兵的悲惨景象,揭发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四句一方面抒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一方面表示了对征夫们的劝勉。不要哭的使眼睛发枯,收起你奔涌的热泪吧!即使哭的眼睛干枯,眼眶要露出骨头,天地也是无情的。对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朝廷的残暴无能,杜甫是非常痛恨的。但是诗人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在控诉了“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些为维护朝廷、安慰征夫们的话,可谓用心良苦。“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是说我军攻打邺城,日夜盼望着得以平复,哪里想到贼寇用兵出其不意,致使我溃散的兵营非常混乱。“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是说如今军队退守洛阳,吃饭、练兵都靠近洛阳城。战壕挖的很浅,牧马的劳役也很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况且唐军讨伐安史叛军是名正言顺的,军中爱护士卒抚养分明,送行人们不要再悲凄哭诉了,郭子仪将军待士卒如父兄。诗人的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表示劝慰。全诗在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同时,对朝廷又有所维护,既同情人民的苦难,又劝慰他们,让他们英勇出征,参加平叛战争。纵观全诗似乎是客观叙事之笔,但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深刻地流露其中,人民蒙受的苦难,国家面临的危难,全都装在诗人那痛苦心里。所以他才能于一个送别的特写场面,表现广阔的动乱现实。使《新安吏》这首诗成为现实主义的名作。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以景物为题材的有名的律诗,是他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这组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吊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易代联系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很能代表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兴——感兴。因秋而起兴,所以叫“秋兴”。其一,是这首诗的序曲,也是读这组诗的纲领。诗中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的描绘,烘托出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使人感到秋声秋色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首联“玉器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两句说,秋天江边的严霜使枫树叶子纷纷凋残,巫山巫蛱一派萧瑟阴森的景象。玉器——指霜。上句全面写秋景,下句落到夔州的秋天景色上。颈联两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说巫峡下江水波涛汹涌,像要直入青天,巫山之上风云呼啸翻卷,又像要挨着阴火的地面。塞上——指巫山。这两句极写巫峡沉郁而悲壮的景色。前句由下及上;后句由上接下。波浪涛天,风云刮地,秋天萧瑟之气充塞于巫山巫蛱之中。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绘江流湍急和塞上风云、三蛱秋色的外貌特征,而是捕捉到它们的内在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乡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中的不安、忧思和不平,也象征了国事动荡不安的前途。短短两句诗,包括了峡谷的深秋,诗人的身世和国家的丧乱等丰富的内容。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就有了生命。颈联两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指又过了两年。杜甫离开成都,原想出蛱东归,不料头年留居云阳,今秋又淹留夔州。他日泪——指前日泪。故园心——思乡之情,也包括思念救国之情。这两句说,看到一丛丛菊花又一次开放,我洒落了和去年一样的思乡泪。一叶弧舟紧系长安,使我长期不得归去,他也紧系着我遥念故土之情。这两句感慨身世的萧条,抒发思念故国故园之情。是秋兴的“兴致”所在。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说傍晚时分白帝城上急促传来捣衣声,人们都急着给游子赶制冬衣。上句写秋,下句写夔州时景,由故国之思拉回到夔地,以景寓情,写自己犹搏惊骇之状。“催刀尺”、“急暮砧”烘托出远离故国,诗人心中的孤寂、悲怆。这首诗明写秋景虚含比兴,实写夔州暗指长安,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思想感情复杂深刻,称得上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