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渣南”分手的内个女孩,现在怎么样了?

昨天我回家和爸爸妈妈聊了下天。

前段时间GQ报道在招人,如果这里有去年就看过我们推送的人就会知道,我一直超级无敌想去GQ,于是当天晚上我就给GQ投了简历。

投完冷静下来,发现现在这个阶段,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下我们秃头所跑去GQ做个记者,于是我悲秋伤春了一阵子,我妈看不下去了,就问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

我经常会让大家想清楚你们读研的意义是什么,到底是为了学历,还是为了工作、或者是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成就,但是我这两年很少去思考:我在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但很快我找到了答案,我和我妈妈说:前两天朋友圈刷屏的那篇《外卖骑手,被困在系统里》的那篇文章你看过吗?我觉得我工作的意义应该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我妈又问我:那你每晚在写什么?

“写文章。”

“那就对了,都是写文章,别不把自己的文章当文章。慢慢写慢慢积累,过程千万种,但努力的结果一定是你想要的那一个。”

还挺醍醐灌顶的,所以放在了今天推送之前。

今天的推送作者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子。

这几天有些感动,自从知道家里房子塌了之后,无论是前不久给我们写南大新闻学学硕经验贴的小哥哥,还是今天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子,都是因为不忍心看见大家在废墟里苦苦挣扎。

于是这个女子现身说法,和我们讲了讲,她是如何与渣南分了手,如何告别旧爱找到新欢与人生方向的。

人嘛,凡事不要强求,机会都不给你的渣南没什么好的。

#别要那只猪了#
每年三四月份考研成绩出来以后,一轮考研算是落幕了,而下一轮备考的的人似乎比面对成绩的人更加焦虑,面临择专业,择校。因为高考的不如意,我一直都沉浸在一种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里,那种失落感虽然随着时间会慢慢减弱,但是心底终究还是有遗憾的。
考研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让我弥补心中的遗憾。南京这座城市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同时我非常喜欢像新传这样前沿的学科,所以跨专业考研的我选择了南京大学。
在确定学校的那一刻,我是兴奋的。就像要见一位老朋友一样,有些迫不及待了,马上买了所有参考书和资料,就像期待过年穿新衣服的小孩子一样。
但是当时的我确实没有全身心投入到考研中,我的顾虑太多,一方面我想努力争取推免资格,但是我的六级并没有过,所以我在努力备考六级,另一方面前一年提交的双创项目和互联网创新项目都通过了校内的推荐,前者需要我跑到其他城市进行数据收集调查,后者则需要我没日没夜一直修改计划书与老师进行协调准备六月的省赛。
这样些事情耗尽了我整个四月与五月的精力。六月的期末考试与六级又是大事件,似乎考研这件事一直在被我边缘化,等到暑假的时候,我才有机会躺下来认真思考:
我还能考的上南大吗?
我确实动摇了,这种心虚感来自于整个四月到六月的忙碌和奔波,并且我是跨专业考研,本科期间对于很多新传理论根本没有接触,同时我又是个心态十分差的人——我没有办法想象如果我保研失败,考研也失败的痛苦,更不敢想在这个几百人的自习室再熬一年的恐惧感。
所以我毅然决然换学校,经过对参考书还有考试内容等多方面的了解,我选择了一所相比南大而言更加容易一点的985院校(这位姐妹不愿意透露具体院校,我们尊重她的选择)。
换学校相比选学校就更加需要谨慎了,因为如果没有意外,那这就是最终的选择。首先,我选择了地理位置、招生人数都相对满意的院校,列了一个清单。然后把它们的参考书和试题进行了对比,我选择了与南大考察内容重贴度较高的学校,因为已经到了备考中后期,如果我选择一所与南大考察风格完全不同的学校,那么这就意味着我是在从头开始学,这样的代价无疑是很大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考察内容比南大少,但是内容贴合度相对较高的院校,即使有一定不同的地方,对于我来说也能够应对。
当然换学校以后,我轻松了太多太多。
一方面,那些还没来得及看的南大参考书再也不用看了,很多东西再也不用背了,以前一直背负在身上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因为南大的考察内容真的很广,有新闻、传播、广电、新闻史、广告、公关、实务写作…,所以放弃了一部分以后,我的复习计划也变得十分明确了。
另一方面,在前期准备南大的过程中,涉猎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这本书提供了很多针对与前沿热点问题的答题思路,所以在整理更换后学校的试题时,明显感觉轻松了不少,因为所换院校的参考书内容是有限的,而我可以运用参考书以外的权威知识进行不同角度的解答,其实是十分占优势的。
后来,我保研失败了。
但是当时的我似乎也没想象中那么失落,因为我也做好了其他的准备和选择,反而心中多了一分信念感。其实我知道,我害怕的不是失落,而是别无选择。
现在我已经如愿上岸了,我也不知道当时的我如果坚持南大,结果会怎么样,或者冒险上岸或者继续二战 ,但是那过程我所承受的心理煎熬一定会比现在多得多,可能在那样的情况下,压倒我的已经不是知识准备的欠缺了,而是心理压力。
现在回头看看以前的选择,我真的感谢自己能够及时认清现实,选择重新出发。
#哭完了继续#
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想分享给今年备考南大的同学,今年新传考研界发生的变化实在太多了,谁也没能想到这火能烧到自己身上,但是在一夜发泄之后,我们的生活必须步入正轨。
考研人从选择考研开始,就意味着要承担一切可能的风险,包括试题的大换血、换参考书、换英语试题、缩招、停招。这些我们没有办法扭转,只能在对自己现有水平进行评估后做出最优选择。
在这里,与你们有类似经历的我有一些小经验可以分享:
🤟🏽 更换院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整体能力做出评估,因为已经九月份了,大家对自己的整体水平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如果你的进度较慢,还有很多知识没有学,那就可以更换一些考试范围较小、试题难度较低的院校,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是不错的,那就可以选择一些难度与南大相平衡的院校。
🤟🏽 更换院校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试题是否考察新闻史、广告、广电、实务等等,如果自己哪方面是短板或者了解较少,可以避开考察这些内容的院校,但是相信备考南大的人这些东西都已经接触过了,所以大家不必担心要选择的院校考察范围广(相信大部分都没有南大广 🥴。并且你在更换院校以后,曾经南大的备考内容很多可以继续用在所更换院校的准备之中,这相当于在拓宽你的视野和思维。因为你学过的东西终究不会白费,它以定会在某个地方显示出它的价值来。
🤟🏽 更换院校之后,大家要尽快剖析目标院校的真题和考试风格,从真题入手其实是抓住考试重点最快捷和高效的方式,秃头所近几天也开设了院校真题分析的专栏,如果有你的目标院校可以参考食用,如果没有也可以按照我们整理的逻辑自己做一个表格统计整理。
🤟🏽 更换学校不必着急,给自己几天时间综合对比各方面的信息,多咨询一些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再做决定。不要担心耽误学习的时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院校可能比多学习几天更加重要。

最后,我想说,更换院校真的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你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心态比别的考生更加稳定了,在更换其他院校以后,你的知识储备可能也显得比竞争对手也更加丰富了。
南京大学也许不是我们的终点,但是一定要相信会有一个同样适合自己的学校在向你招手,考研不是目的,我们拥有更丰富的学术资源,见到更优秀的老师,变成更优秀的自己才是目的。所以无论走哪,我们都是殊途同归的。
祝大家都能上岸理想的院校!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