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掌握这口诀,你也是鲁班!
全文共计1578字,预计阅读时间 4分钟
欢迎来到哲匠之家~
课程导读
课程预告:4月20日—4月29日中国古建筑木作专业技术培训班即将开班,小伙伴们拉到页面底端报名哦!
木匠,在中国文明史中演绎了惊世传奇东周的鲁班、隋唐的宇文恺、北宋的喻浩,元初的刘秉忠、明初的蒯祥,到清代的“样式雷”,都是中国历史中的名匠。对了,还有一个专业木匠匠叫朱由校,副业是大明皇帝。这些匠人用他们的智慧将技艺传给后人,一代代传承着精神和工艺技术。其中有一些工匠传下来的口诀:
◻“一料二线三打眼”
◻“大木不离中”
◻“晒公不晒母”
◻“龙门戗”
◻“迎门戗”
◻“冲三翘四撇半椽”
一料二线三打眼
一料二线三打眼 衡量一个木工基本功的标准。
只由光滑平整的构件,在进行地仗、油漆彩画后,构件才平整,不凹凸。
榫眼要方正、平直,安装时才能对号入座
木工师傅的基本要求:
1.刨料要平整、光滑、方正
2.画线要准确、正确
3.打榫眼要方正、垂直。
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
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 3个行业的工具长短不一,也说明木工配料及工序(如透榫的长度、橱门和抽屉等)要留有一定的余量。
宁长勿短,宁大勿小木匠不怕长,铁匠不怕短 。木匠看尖尖,瓦匠看边边 “尖”即角。层架的放样与制作,按切削角度安装刨刀,锛子的制作,锯齿的锉磨,家具做斜榫等,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角。
延伸知识
1.造房子的粗木工,也叫大木匠;
2.做家具的细木工,也叫小木匠;
3.箍桶做盆叫桶匠,也叫圆木匠。
总结:讲的是不同类木匠的基本功。大木匠需要把圆木砍平,斧子及运斧的技能最重要。小木匠的门窗、家具制作讲究榫卯正确、拼缝严密,这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关系到内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是以常用榫接合中割肩拼缝的质量来评价小木工手艺的高低。
大木不离中
1.在大木制作时,画线人员首先要明确所画的这根构件在什么位置,明确了具体位置,才能确定榫卯的方向和形状。画线完毕以后还必须将位置在构件上标写清楚。
大木不离中
古建筑任何木构件的制作安装都遵循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木工师傅的标尺
俗话说:“大木不离中”,就是说中线是大木画线时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线。离开中线,大木的制作和安装都失掉了依据
知识延伸:
1.在大木制作时,画线人员首先要明确所画的这跟构件在什么位置,明确了具体位置,才能确定榫卯的方向和形状。画线完毕以后还必须将位置在构件上标写清楚。
2.标写大木位置号,首先要在平面上先排出柱子的位置。柱位的排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从一幢建筑的明间开始向两侧排,这种编号方法称为“开关号”。
3.另一种编排方法是由一端向另一端编排,这种编号方法叫“排关号”。
冲东不冲西、晒公不晒母
以某建筑厢房为例
这在民间匠师中称为 “晒公不晒母”,随着时问的流逝,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则。
以上两张图是以厢房为例,相反,如果是正房:方向就是南变成东,北变成西了
知识延伸:
以柱为例:
1.首先按柱的制作程序画线弹线、去荒、刨光、找圆后,用分仗杆点出中至中的长度,然后依迎头十字中线在桁(檩)上下皮按桁(檩)径的3/10均分出金盘线宽度,弹上顺身金线,金线刮出上下两个平面,复弹上顺身中线,桁身四面中线弹上之后,在檩一端,画上榫,另一端画上卯口。
2.按习惯作法:坐北朝南的房屋,榫应做成冲东方向的一端,卯应做在冲西方向的一端。也就是“冲东不冲西”、“晒公不晒母”。
座西朝东的房屋除外(冲南不冲北)。
龙门戗、迎门戗
戗有两种,一种是龙门戗,一种是迎门戗
龙门戗:用于面宽方向的叫龙门戗
迎门戗:用于进深方向的叫迎门戗
知识延伸:
1.支戗和吊直是同时进行的。先将戗杆(一般用杉槁)上端与柱头绑牢,然后开始吊线。如果要支迎门戗,则应吊柱子侧面的中线。
2.支龙门戗的方法也一样,沿着面阔方向使戗,先将戗杆上端与柱头绑牢固,然后,吊柱子外面(或里面)中线,使中线与水平面垂直,然后稳定戗杆下脚,方法同迎门戗。
冲三翘四撇半椽
冲三翘四:翼角起翘一般为自正身椽上皮到最末一根角椽上皮升高四椽径,出翘为角梁外端的正投影长出正身椽三椽径,工匠术语称之为'冲三翘四'。
知识延伸
1.冲三:清《工部做法则例》规定,每根角梁断面厚3斗口,高4.5斗口,无斗拱的小式做法角梁厚2椽径,高3椽径。老角梁的挑出长度与正身檐椽的出檐长度有关;仔角梁的挑出长度与正身飞椽的出檐长度有关。老、仔角梁的挑出长度,古建木工有句口诀,叫做“冲三翘四”。所谓“冲三”,是指仔角梁梁头(不包括套兽榫)的平面投影位置,要比正身檐平出(即飞椽椽头部至挑檐桁中之间的水平距离)长度加出3椽径.。
2:翘四:木工口诀中所谓的“翘四”,系指仔角梁头部边棱线(即大连檐下皮,第一翘上皮位置)与正身飞椽椽头上皮之间梁起翘大部分都遵循循“翘四”的规定。
3.撇半椽:是指仔角梁梁头的撇度,即大连檐端部与地面的夹角。撇半椽对于仔角梁和第一根翘飞是适用的,但对于翼角椽就不适用。
中国的匠人们,用通俗易懂口诀和谚语将自己精湛的技法世代相传,流传下来的口诀虽然朗朗上口,有些也已经被现代工具代替了。但是中国木匠世代相传的匠人精神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