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给一个“框”现实吗?

参加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学校发展诊断活动,虽然被专家“批”得遍体鳞伤,但却心悦诚服,感恩的潮水不断涌动。专家们每一个有每一个的个性,每一个有每一个的研究方向和思维方式,这使我们能够尝试站在他们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校及其愿景规划。是的,作为学员,我们的思想如果由诸多专家的思想熔煅而成,那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所以,真的感恩!

一个思想就是一个框,校长脑子里有个框,不可能不把它“框”到学校。一个我已经忘记名字的哲学家写过一本书,题目好像叫《学校与意识形态》的,他认为,一个学校不可能不被意识形态所笼罩,学校也不可能不教学意识形态,因为学校不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或者国度里的。所以,一个校长也不可能不把自己的思想传输到学校里,校长对每一件事情的决策,跟每一位老师的相处,开的每一次会议,跟孩子的每一次讲话,都会不知不觉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并把它传送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校长的思想真的很重要。为了学校的发展,校长必须要修炼好自己的思想,尤其是要把学校的文化与自己的思想熔铸到一起。

比如,校长认同学校的仁爱文化,并且也希望仁爱精神真的能够在每一个师生员工身上发出光芒,那么校长本身就应该具有仁爱思想和仁爱精神。校长应该真的能做到刚(因信仰而刚强)、毅(因相信而坚持)、木(因向往而学习)、讷(因博学而敏行),也应该真的懂得因爱而仁和以仁施爱。倘若校长要将仁爱文化转型为泰山文化,那么校长就应该真的认同泰山的高不自鸣、泰山的挑山工、泰山的不让细土等等精神,而且真的让自己的灵魂站成巍峨的泰山。

所以,我是不太喜欢所谓“打造”校园文化的,那给学校的一定是一个实框,是真的要束缚学校发展的,打造出来的东西是没有活力的,钻石是因为时间的历练而闪闪发光,那肯定不是凿子的作用,时间是一个空框,是一个看不见的空框。

学校文化应该是一个空框结构,给孩子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比如,校长一个带头的举动,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无限的模仿空间。再比如,开展一次跟学校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要比让孩子背单调的名言警句要好得多。学校的课程实施也不一定全都要以学校文化推行模式,但在模式里体现文化精神倒是可以的。所谓空框结构,就是文学作品在文字和文本结构中让意义流泻的一种通道,在这个通道里给了读者阐释文本的无限可能,但也却不会游离文本作者设定的意义太远。

总之,我赞同学校的文化可以多种多样,但我不赞同把学校文化坐实,校长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践行者,校长也通过在学校发展的结构里设置文化元素,而让孩子在这些结构里带着学校文化走向无限可能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