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中耳炎】

中耳炎在儿童中出现非常多,三岁以下的宝宝患中耳炎的几率达到90%。

干老学验俱丰,擅治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疑难杂病,他首先创立中医耳鼻喉科“中介”学说,脱“三因”窠臼;倡“四诊”为“五诊”,调整“八纲”为“十纲”。在中医耳鼻喉科理论与临床的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01

卡他性中耳炎案1

钱某,女,44岁。

初诊:1985年3月4日。

主诉及病史:感冒后引起左耳失聪闭塞,听力下降,自声增强,伴以鸣响,西医诊断为“卡他性中耳炎”。

诊查:舌薄苔,脉细。

辨证、治法:邪侵笼葱(中医认为“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温热经纬·卷四》),一旦肺经受邪,蒙闭笼葱,就会出现听觉失聪。),始失一表,暂取宣泄与升清。

处方:

麻黄3g,杏仁10g,甘草3g,升麻3g,葛根6g,陈皮6g,半夏6g,茯苓10g,菖蒲3g。5剂

二诊:1985年3月9日。

药进4剂,听力即有所提高,已能听到手表声,耳鸣也减轻。左耳鼓膜潮红。

舌薄苔,脉细。

久困之残邪一泄,清升而阴霾必清,故听力回升,聊啾告息,不过腐津败液,滞潴听宫,亟需清化,踪进王氏二陈汤。

处方:

白芥子6g,陈皮6g,半夏6g,茯苓10g,升麻3g,葛根6g,菖蒲3g,路路通10g,甘草3g。5剂

02

卡他性中耳炎案2

高某,男,48岁。

初诊:1985年1月31日。

主诉及病史:西医诊为卡他性中耳炎。粘液屡抽屡生,在进中药后,头痛缓解,听力稍回升,聊啾亦逐渐式微。

诊查:右鼓膜浑浊,光锥存在、缩短,有鼓膜穿刺的疤痕,左鼓膜轻度潮红。

舌薄苔,脉大。

辨证:卡他潴液,乃败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再积,当然炎症使然,但长期循环不已,则显然土不制水所致。

治法:欲制水,先培土,取六君。

处方:

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陈皮6g,白芥子6g,苏子10g,车前子10g(包煎),甘草3g,葛根6g,辛荑6g。5剂

二诊:2月7日。

2周来病耳(右)未抽积液,有些胀感,健耳(左)也有些闭气及胀,听力似有下降。

右鼓膜下陷不明显,左侧鼓膜轻度潮红。

舌薄苔染灰,脉平。

败津腐液,因不若曩者之无限酿积,但也未明显吸收,再步原方。

处方:

党参10g,茯苓10g,陈皮6g,半夏6g,白芥子6g,苏子10g,天竺黄6g,胆星3g,葛根6g,菖蒲3g。5剂

三诊:2月16日。

3天前,耳中作痒,很不舒服,之后听力即逐渐恢复,憋胀皆消,现已经正常。

鼓膜正常,舌薄苔,脉平。

《内经》无痰病一证,中医无卡他一词,以理推揆,黑箱结论,取消痰药,显效已来,

另巩固计,用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以扫尾。

处方:

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白扁豆10g,陈皮6g,半夏6g,米仁10g,山药10g,葛根6g,菖蒲3g。5剂

按语

卡他性中耳炎,是由于耳咽管阻塞所致。

中医认为“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笼葱,专主乎听”(《温热经纬·卷四》),一旦肺经受邪,蒙闭笼葱,就会出现听觉失聪。

所以疾病初起,不论属热属寒,均应宗刘河间“耳聋治肺”之法,先从宣肺论治,风热者用桑菊之品,风寒者取三拗之剂。

若疾病进一步出现中耳积液,《冯氏锦囊秘录》谓其“浊阴遮闭其窍,外声不得入内”。属于中医痰饮范围,治疗当然从痰着手,常用王氏二陈汤(二陈汤加白芥子)加减。

例一患者由感冒引起,邪困笼葱而聋。

治疗用三拗汤加味以疏风宣肺,升清回聪。

例二患者发病已久,无明显外邪,而以积液为主,故用六君子汤加味健脾化痰,开窍回聪。

两者同为一病,由于病机不同,治法亦异,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同病异治的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