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分两种,玄奘法师为第一种,六祖慧能为第二种

唐朝玄奘法师,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据史书记载,他在天竺,取经回来之后,一直就在长安大雁塔附近的大慈恩寺,翻译佛经,包括《唯识论》等等经卷。
可是,他在晚年的时候,突然就有一天发牢骚说:“向日在经中,诸言牵乱,岂有了识。”
就是说,玄奘翻译了一辈子佛经,整天都是在经律条文中打转,被各种佛学名词牵绊,我又哪里求得解脱,识得自性了呢?
其实,玄奘在这里就是感慨,自己只是研究了一辈子佛学,和佛学打了一辈子交道,却没有能真正悟入佛法。
真的是应了,他在印度时所说的那句话,怎样知道一个人开悟与否,玄奘的回答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虽然他受到了朝廷的礼遇,赢得了众人的敬仰,但是他从内心里很清楚,自己并没有悟入佛法,还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去寻得解脱。
所以,在玄奘法师,临终将要圆寂之时,他的徒弟就问他,说:“师父,确定得生净土否?”
就是,玄奘一辈子,临终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去往弥勒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说法,从而可以进一步悟入佛法的真谛。
后来,唐朝武则天时期,又出现了一位相对晚一点,却又几乎与玄奘同时代的佛教大师,也即是禅宗的六祖慧能。
客观地讲,六祖慧能在佛学上的悟性和造诣,确实要比玄奘法师大。
因为六祖慧能,他是直接悟入佛法,识得自性的,他是靠自力而不是外力,即还需要往生到何方世界,才能求得解脱的。
《维摩诘经》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
这是佛陀对弥勒菩萨说的话,大意就是,菩萨分为两种,第一种菩萨,喜欢把佛法当学问来研究;
而另一种,是不畏惧高深的义理,能把身心投入进去修持。
在禅宗,第一种菩萨叫做理入,也就是用思想学问证入。第二种菩萨叫做行入,是用修持功夫证入的。
毫无疑问,六祖慧能属于第二种,当然有些不尊敬的讲,玄奘法师就偏向于第一种,更多的是把佛法当成一种学问来搞了。
后来在《维摩诘经》中,还特别给这第一种菩萨,起了一个特有名词,叫“新学菩萨”。
也就是,很喜欢研究佛学,也很喜欢听经,也发了菩提觉悟之心,
但是或者是因为环境不允许,或者是时间精力不足,而没有能够去求证的这一类人。
而我们很多人都只能算这一类,也可能连这一种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愿意了解佛法,对佛法不排斥,还远远达不到那种热爱的程度。
然而,南怀瑾先生在《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中说:
“搞佛学,不求修证,永远爬不出来,就是被这些名词给困住了,将佛学变成了思想,
就在那里玩思想,永远地玩下去,玩了半天,对自己的身心一点帮助也没有,所以千万要注意。”
所以,这也是南老在规劝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把佛的教导印在自己的脑子里,融化进自己的血液里。
然后,让自己的行为,一举一动,一念一想,以及所做出来的事情,都符合佛的教导,能够亲身修持和修证佛法。
这样才是真学佛,而不是把学佛当作一个招牌,中看不中用,这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