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改变人生的谈话》,今天又在电脑上翻了一下。
找出几种说话的方式,我姑且叫做话术,可以尝试着用在与孩子沟通上。
1.但是,同时,虽然。
这三个词语,我们会经常用到。
来看一下具体效果:
孩子,你今天表现不错,但是缺点不少。
孩子,你今天表现不错,同时缺点不少。
孩子,你今天表现不错,虽然缺点不少。
大家感受下,第一种说法,更像是批评,是一种压倒的语言姿态。第二种,是好坏平分秋色,是一种并列的语言姿态。第三种,表扬胜过批评,感觉应该会好点,是一种衬托的语言姿态。
通过下面这副图就可以明显感受到。
你早上上班迟到,老板问你,为什么会迟到,这个时候,你脑海中想到的是什么,可能是许多理由,也就是在思考我该用什么说法来掩盖我的迟到行为。而老板回不断抛出更多个为什么,接下来你们的沟通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跟孩子沟通,也是一样,你不断问孩子为什么,孩子的思考聚焦点,是在过去经验中为自己找到理由,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的对的。因为你发出的为什么,才有强烈的“质问”色彩。孩子犯了错误,是需要问问原因,但是更加重要的事情,是问孩子怎么办,一旦问出怎么办,孩子的聚焦点,是要去想我该用什么方式才能够解决问题,这个时候,不再是找借口,不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着眼未来。下面两幅图更好说明了,不同的说法,就会产生不同回答与思考倾向。我现在对你说,请你一定不要想一头大象,千万不要想那头大象。是的,你还是无法控制的想到了那头大象,并且有可能,那头大象的特征还很鲜明。就像你的孩子回家,你问孩子,今天在学校里面有没有人欺负你啊。孩子会怎么回答,他没有办法,他需要在大脑中搜寻一天的校园生活中,有没有与同学发生矛盾,哪位同学是不是在课间碰到了我,那个同学今天远远看着我眼神很凶的样子。孩子只会追寻哪些不愉快的校园经历。这其实是语言的聚焦功能,聚焦功能的一个特点是,无法在潜意识层面处理否定词,就像上面讲的,不要想那头大象,大脑无法处理与分辨“不要”这个否定词,而是跳过否定词,直接处理了“大象”这个名词。我们老师平时会聊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安全事件频发的时段,我们总会在班级上讲,不要干这么,不能做那个,结果不讲还安然无事,一讲反倒是出了状况。你对着孩子说,千万不要在走廊上奔跑。孩子脑海中出现了大家在走廊上奔跑的样子,结果更加强化了课间奔跑这一现象。孩子写作业,你会说这个题目错了,但是孩子回想,我更多题目是对的啊。不要怎么样、这里不行啊、那里又错了,其实是一种黑洞型语言风格,更多聚焦在负面。改变这种语言风格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一种发光体语言风格,即正向描述。比如上面讲的,一个孩子做题,就可以讲,这一次作业你对了五题, 为你点赞,还有一个题目,你看下,要不要修改。包括上面讲到的,课间不要奔跑,改为正向描述,就是课间在走廊上要慢步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