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的功效及临床运用

01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02【功效主治】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心悸。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名医别录》:味甘辛。大热。有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阳。二月七八月十月采皮。阴干。(得人参麦门冬甘草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治吐逆。)

03【用量用法】

水煎服,3~9g;大剂量可用至15~60g。或入丸散。

04【使用注意】

温热病及阳盛阴虚之证,血热妄行所致的血证均总服。孕妇慎用。

05【药理研究】

1.抗病原微生物  桂枝醇提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链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2.解热降温  桂枝汤对小鼠正常体温和伤寒疫苗、副伤寒疫苗所致小鼠及免发热均有降温解热作用。

3.镇痛镇静  桂枝水提物、桂皮醇和桂皮醛对小鼠的醋酸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桂皮醛镇静作用明显,可使小鼠自主活动减少,被动活动失调,有拮抗中枢兴奋、延长巴比妥麻醉时间的作用。

4.抗炎  桂枝汤对角叉菜胶所致的足肿胀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可影响前列腺素合成,桂枝挥发油部分从呼吸道排出有消除炎症的作用。

06【总结】

温得心阳,平冲降逆。桂枝汤证是治疗风寒表虚证,其突出的症状表现是:汗出恶风。汗者,心之液,心阳不足,心液受损,无力敛汗。张仲景采取了温阳强心的办法,就是以桂枝为主,配用甘草,“桂三甘二”来达到目的。白芍和大枣敛阴滋液补充营养,生姜祛寒散邪。以桂枝为主,配甘草强心的作用,在麻黄汤中仍然有体现。为了防止麻黄发散过劲,伤阴损阳,就用“桂枝二,甘草一”强心以防之。《伤寒证》第64条:“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心阳受损就用桂枝甘草汤,桂枝是主药,“桂四甘二”。临床上治疗心动过缓和冠心病、肺心病时,一开始很少用人参、黄芪,多重取桂枝温阳强心,疗效很好。桂枝的好处在于强心,通脉。《神农本草经》论桂枝的功效是“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注:可能是吐呕之误)、利关节”。张仲景《伤寒论》凡有冲逆证者,都加用桂枝,如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又如桂枝加桂汤证,治气自少腹上冲心。防已黄芪汤方后亦说:“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此外,如茶桂术甘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苓桂甘枣汤治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可见张仲景应用桂枝是降冲逆的。

07【配伍应用】

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用于风寒表虚之证。症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伤寒论》桂枝汤)。

桂枝配柴胡:解表退热,透泄少阳。用于风寒表证未解,半里邪热已见之太阳、少阳合病者。(《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

桂枝配枳实、薤白:温经通阳,理气止痛。用于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金匮要略》枳实薤白桂枝汤)。

桂枝配牛膝: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用于肢节疼痛、血寒闭经诸证。

桂枝配当归、吴茱萸: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用于血寒瘀阻之经闭腹痛、脉沉紧等。(《金匮要略》温经汤)。

桂枝配附子:温经通脉.散寒祛湿。用于风寒湿痹之肩臂疼痛等。(《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

桂枝配川芎:祛风寒,温经脉利关节,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胸痹属胸阳闭阻、脉络不通者;痛经、闭经属寒凝经脉者。

桂枝配茯苓: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用于脾阳不运,痰饮眩悸,舌苔白滑,脉弦滑等。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桂枝配防己:祛风除湿,通阳利水。用于着痹、水肿脚气。

桂枝配甘草、人参:温阳,补心,安神。用于心气不足之心动悸,脉结代。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伤寒论》含“桂枝”43方:桂枝甘草汤(四两),桂枝加桂汤(五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两),桂枝人参汤(四两),桂枝附子汤(四两),甘草附子汤(四两),理中丸(脐上筑者去术加桂四两),桂枝汤(三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三两),桂枝加附子汤(三两),桂枝去芍药汤(三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三两),小柴胡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小青龙汤(三两),新加汤(三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三两),小建中汤(三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三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两),桂枝加芍药汤(三两),当归四逆汤(三两),炙甘草汤(三两),桂枝加大黄汤(三两),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十七铢),桂枝加葛根汤(二两),葛根汤(二两),葛根加半夏汤(二两),麻黄汤(二两),大青龙汤(二两),茯苓甘草汤(二两),黄连汤(三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三两),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两十六铢),柴胡桂枝汤(一两半),桃核承气汤(二两),桂枝二越婢一汤(十八铢),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两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一两),乌梅丸(六两),五苓散(半两),麻黄升麻汤(六铢),半夏散及汤(1/3方寸匕),四逆散(悸者加桂枝五分),《金匮要略》含“桂枝”凡55方:桂枝加桂汤(五两),桂枝附子汤(四两),甘草附子汤(四两),桂枝芍药知母汤(四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两),桂苓五味甘草汤(四两),栝楼桂枝汤(三两),葛根汤(三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三两),小建中汤(三两),黄芪建中汤(三两),炙甘草汤(三两),小青龙加石膏汤(三两),桂枝生姜枳实汤(三两),桂枝汤(三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三两),小青龙汤(三两),木防己汤(二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二两),防己茯苓汤(三两),芪芍桂酒汤(三两),桂枝加黄芪汤(三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三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三两),当归建中汤(三两),麻黄加术汤(二两),大青龙汤(二两),茯苓泽泻汤(二两),温经汤(二两),柴胡桂枝汤(一两半),厚朴七物汤(二两),防己地黄汤(三分),枳实薤白桂枝汤(一两),黄芩人参汤(一两),竹叶汤(一两),泽漆汤(三两),防己黄芪汤(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乌梅丸(六两),五苓散(二分),蜘蛛散(半两),天雄散(六两),乌头桂枝汤(半两),土瓜根散(三分),白虎加桂枝汤(三两),风引汤(三两),赤丸(一方不用半夏用桂枝四两),肾气丸(一两),薯蓣丸(十分),竹皮大丸(一分),桂枝茯苓丸(1/5兔屎大),鳖甲煎丸(三分),侯氏黑散(三分),茵陈五苓散(5/16二分)。

【仲景药证条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一云用后葛根黄芩黄连汤。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一法用桂枝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即猪苓散是。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藏府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12、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三物小白散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康平本做“不利“)。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康平本作“柴胡汤主之”)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伤寒论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要略2  痉湿暍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金匮此处附方为白术附子汤

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4  疟病

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4、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5  中风历节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风引汤 除热瘫癎。

*、防己地黄汤 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8、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出血者,及老人小儿。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金匮要略6  血痹虚劳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天雄散方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4、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附方为肾气丸

1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 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金匮要略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汤方见咳嗽门中。

金匮要略8  奔豚气病

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4、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9  胸痹心痛短气

5、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宋本、俞本、赵本痞气作痞留。

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金匮要略10  腹满寒疝宿食

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6、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外台》柴胡桂枝汤 治心腹卒中痛者。

金匮要略12  痰饮咳嗽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24、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31、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3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即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1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14  水气病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2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28、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2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3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金匮要略15  黄疸

16、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

22、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16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

12、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17  呕吐哕下利

15、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19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

4、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8、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金匮要略20  妇人妊娠病

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金匮要略21  妇人产后病

2、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8、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9、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10、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者,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金匮要略22  妇人杂病

1、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7、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10、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18、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19、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勤求仲景.博识经方
遵义经方研究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