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对世界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1930年9月7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内,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这一年,中国粮食产量不到3000亿斤,以山东省为例,小麦的平均亩产量是120斤,大豆是130斤,高粱是180斤。

袁隆平出生后,就随着父母迁居天津、江西、湖北等地,小学和中学学业也是在各地断断续续完成的。

17岁的暑假,袁隆平参加了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一举夺得全省100米自由泳男子组第二名、汉口赛区第一名,充分展现了一个未来游泳健将的优秀潜质。

长大后,袁隆平并没有把自己个人喜欢的游泳作为终身的事业,而是选择了报名参加空军。在体检和政审都顺利通过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袁隆平并没有入伍,而是继续留在了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来到了湖南西部一所偏远的农业学校当老师,教书育人。

袁隆平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来到了1960年。这年七月的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工作在学校的水稻试验田里,不经意间发现了一株奇特的水稻。这株水稻性状与众不同,袁隆平拿回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的性质。由于水稻是自花授粉,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性状分离的情况,所以他马上就断定这株特殊的水稻为天然杂交水稻。

第二年年初,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果然证实了自己去年夏天的推论没有错误。

当时饥荒严重,而袁隆平也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学老师。但他从这一刻起便立下壮志,要通过自己在杂交水稻上的攻坚克难,解决饥荒问题。

从此,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并最终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获得“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了“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凭借一己之力,让我国成为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研究和推广领域的领头羊。

袁隆平

从研究转化为实际成果,几十年来,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了超过九十亿亩,让我国的水稻增产六千多亿公斤。正是因为有了袁隆平,我们这个国家十几亿人口才没有了忍饥挨饿的问题。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我们才能够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搞国防建设、搞科教文卫事业。在如今转基因食品泛滥的时代,我们依靠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挡住了转基因粮食对我国的冲击。

从世界范围来看,袁隆平晚年多次赴印度、东南亚等国,帮助他们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近年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扩展到中亚、北美、南美等地区,帮助当地克服粮食危机、解决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20年11月,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再次结出硕果,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在湖南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

双季亩产超过一千五百公斤,这在几十年前绝对是一个不敢想象的产量。在1961年袁隆平致力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杂交水稻研究的时候,他是否想过会有如今的成绩?

为何袁隆平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有人会好奇,以袁隆平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为什么没有获得过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呢?

因为,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过奖成果必须具有开创性。简而言之,就是获奖者必须是在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推开了一扇门。只有作为推门者,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

袁隆平

而袁隆平虽然在杂交水稻研究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他并不是这一理论的开创者。

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一个美国人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但是由于他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袁隆平把杂交水稻技术大规模的推广到农业实际生产当中,为解决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