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三九)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讨论了理中汤类方治疗气病和理中汤类方的脉象,这一节来讨论理中汤治疗血证的问题。
按道理来说,我们很难把理中汤证和血证联系起来,但是,理中汤从古到今是治疗血证很成名的一张方剂。
我们来看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里有一桩医案:
疟发而上下血溢,责之中虚,而邪又扰之也。血去既多,疟邪尚炽,中原之扰,犹未已也,谁能必其血之不复来耶。谨按古法,中虚血脱之证,从无独任血药之理。而疟病经久,亦必固其中气。兹拟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疟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参、白术、炮姜、灸甘草
理中汤治血证,疟发而上下血溢,这是上下都有出血的症状,应是在中虚的基础上有邪扰,本来就中虚,再来一个邪扰,血去既多,疟邪尚炽,这是正虚邪实。这个间断的出血,反复的出血。这必须要按古人的方法,中虚血脱之证,从来不能把治疗中虚血脱之证单独交给血药来担任。
中虚血脱,后世还有一法,就是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下脱,我们最熟悉的崩漏。漏症没有崩症用的机会多。便血也有用到到补中益气汤,只是相对少一点。
而尤在泾在这里提到理中汤用于血证,用于中虚血脱,并且就是理中汤的四味药,只是把干姜变成了炮姜。在宋代的《三阴极——病证方论》: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者当自知。
在这里说得很肯定,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作用在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在《局方》里罗列了很多证候,但是,不出吐血证。
实际,理中汤治疗血证,记录还是很多的。我们现在经常能见到消化系统的出血,或者肝病的出血,胃病的出血,肠病的出血,这些,都有用理中汤的机会。
很多书上说,泻心汤(大黄6g,黄连、黄芩各3g)治中焦的血证,那泻心汤的对面就是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等量),一阴一阳,泻心汤(阴)和理中汤(阳)治疗的血证,正好是一对。
细分起来,理中汤止血,实际上倚重的是干姜配甘草,也就是说靠的是甘草干姜汤止血证,在甘草干姜汤止血证的基础上,如果病久,正虚就加人参,白术,这样就变成理中汤了。如果正虚不显,就直接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