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术世家的传奇故事

♥ 山人与你准时相约,每日06:25 ♥


一个武术世家,父亲温敬铭是我国最早的武术教授,母亲刘玉华为最早的9段高手,大儿子温力是第一届武术研究生,小儿子温庄曾担任湖北省武术散手队总教练,一家四口,共同演绎着中华武术的传奇故事……

这盏存放在武体竞技学院的马灯,承载了武术界数十余年的风雨冰雪。

一家走出四名武术教授

1月10日,在武汉体育学院一栋普通的家属楼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温暖的太阳洒在她的身上,慈祥的笑容展露在她的脸上。过往的大学生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位老人,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位老者就是当今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刘玉华。

刘玉华一家两代人中出了四位教授,并且两老都是全国知名人物、两个儿子是省内武术界的佼佼者。他的老伴——我国著名武术家和教育家温敬铭先生,这位武术教育家一生醉心武学的精神,让中华武术发扬光大。温敬铭、刘玉华夫妇是我国武术界知名的教授,其长子温力是我国武术专业首批研究生;其次子温庄是国家级武术教练员(副教授级),曾经在全国各地参加过比赛,同时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

一个家庭为何能出四个武术教授呢?

1936年8月,当年我国有69名运动员赴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其中,由温敬铭、刘玉华等人组成的国术表演队最为耀眼,这是中国武术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地在国外献技表演,也是中国武术首次在奥运会上亮相。

当时,积弱已久的中国常常受到外国列强的欺凌,而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比较片面,“他们来看我们比赛主要就是想看男运动员是不是还留辫子,女运动员是不是小脚。”80多岁的刘玉华教授感叹说。

奥运会开幕后,武术表演队即赴汉堡表演。器械表演有刀、枪、剑、棍;套路有查拳、八极拳、绵拳、少林拳等。表演一开始,立即就赢得了满堂彩,外国人纷纷叫好。

1936年,温敬铭一行人在德国多个城市进行武术表演

特别是温敬铭和张文广(我国著名武术家、教育家)呼啸上阵,演出了精彩绝伦的空手夺枪。九尺银枪在张文广手中上突下刺,左挑右点,步步攻心,枪枪锁喉。温敬铭则赤手空拳,在舞枪如风,落枪如雨的对手前翻滚跳跃,每每让银枪擦身而过。接着,20岁的刘玉华飞步上台,从背上刷地抽出双刀。那一趟抡劈大舞浑似钱塘春潮,汹涌向前,那一阵缠头裹脑直如旋风陡起,卷地而来……

中华武术首次赴奥运会表演

一双双蓝色、灰色、褐色的眼睛瞪圆了,惊呆了;一张张深目巨鼻,傲慢冷漠的脸孔变色了,动容了。表演一结束,观众群情沸腾,张、温、刘三人谢幕十几次后才罢休。

柏林奥运会中国武术队的表演让世界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为此,汉堡一些公共场所又临时加场安排中国武术队表演。

中国武术一代宗师温敬铭与夫人刘玉华教授当年在武体湖畔对练

西方世界也开始对神秘而博大的中国武术投来少有的关注目光,当地的报纸称赞武术有三大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中华武术由此开始了和世界竞技体育的亲密接触。”温敬铭和张文广多年后回忆说。

少年习武者

温敬铭的家乡河北蠡县习武成风。温敬铭6岁的时候就开始习武了,十来岁时,温敬铭已经成为名噪一时的小拳师。当地每值庙会灯节,比武活动照例最引人注目,而温敬铭就是会上的风云人物。他那迅猛脆快的翻子拳、柔中见刚的绵拳和得心应手的器械表演,常常博得赶集的乡亲久久围观而忘了交易。

在学习之余,拜师访友也成了温敬铭自幼养成的习惯。一天劳作之余,虽然已经精疲力尽了,也还要和小伙伴乘着月色,穿过密密的青纱帐,找邻村的高手切磋武艺。倘若风闻有名师路过,那就更是不惜奔波几十里往求一见。

而对刘玉华来说,学武却纯属偶然。她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古城的一个贫农家庭里,从小体弱多病,当时开封练武术的人很多,父母因她身体不好,又没钱买药,就希望她能受益于武术锻炼,借以去病,所以刘玉华从小就开始学习武术了。

时间不长,街道上就成立了大同武术社,离刘玉华家不远,小玉华便开始在武术社里练武术。武术社里的老师都是极普通的农民,他们白天劳动、养家糊口,晚上靠对武术满腔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教学生。刘玉华则白天上学读书,晚上练拳习武。没练多久,便有风言风语传到了父母耳朵里,什么:“天天和些男孩子在一起蹦蹦跳跳的,太不像话了!……”听着这些冷嘲热讽,刘玉华父母的心里不是滋味,但为了让女儿身体健康,他们丝毫没有被这些闲话动摇,始终鼓励玉华好好练习。

那时候,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祖传的好功夫都是传男不传女的。可刘玉华却凭借自己勤学苦练的恒心,让很多老艺人对她刮目相看,有些甚至找上门来要教她家传功夫。

重拾荒废7年的武术

1946年,正是八年抗战取得胜利、人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温敬铭夫妇却在当了6年武术教师后,被学校的实权人物以年纪大、不适合再搞体育为由解聘。两人的心彻底冷了,刘玉华发誓再也不搞武术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提倡和振兴民族体育,于1953年在天津举办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自幼爱好武术而又发誓再也不练的刘玉华,在温敬铭的鼓励下勇敢地捡起了已经放下整整7年的武术,通过刻苦的训练,她在比赛中荣获第一。从此刘玉华连续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武术比赛和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尔后,刘玉华重新当上了武术老师,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武术的教学、训练和研究工作当中。

名门之后谈当代武术

在武汉体育学院武术馆,有一段温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的问答:

问:现实中人们对武术的概念越来越淡化,现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对于传统武术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古装武侠片,也有不少人认为我国传统武术在走下坡路。

温力:建国以来,民族传统项目中,等级运动员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完善,大批的武术学校建立起来,武术其实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问:面对竞技体育抛弃了民族传统的争论,您怎么看?

温力:我们小的时候,一放学,小伙伴回家就练。但是,那时侯是别的娱乐活动太少了啊,现在时代变化了、发展了,人们的爱好选择日趋多元化。

问:对民族传统应该怎样继承与发扬呢?

温力:所谓传统,也应该是一个流变的过程。武术虽然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但它是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着,不能以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武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武术。武术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它在冷兵器时代为满足人们自卫而产生;随着火器的产生、发展,武术的自卫功能随之逐渐消退,在这种情况下武术走技击的路子,也是对武术的一种继承与发扬,特别是武术向健身的方向发展,是迎来了武术“集其大成”的时代。

问:那您认为我国传统武术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

温力:研究武术,还要着眼于武术未来的发展,如何使武术能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不仅不被淘汰,而且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武术散打进入体育赛事,算得上是武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标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