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区划史
济南区划史
最早有文字记载济南的历史,是商代。
商代帝乙、帝辛“纣克东夷”东征甲骨文卜辞中,就有“泺”的记载,“泺”即趵突泉的古称。
周代春秋战国时期,济南为泺邑,后称历下邑,属于齐国。
秦代实行郡县制,置济北郡,郡治博阳(今泰安岱岳区旧县村)。领博阳、嬴(今莱芜)、卢(今长清南)、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漯阴(今临邑县南)、著(今临邑县东南)、平原(今平原县南)、鬲(今德州南)八县 。包含了今济南市大部分辖域。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以济北郡南部析置博阳郡,后博阳郡徙治东平陵县,因地处济水之南,改名济南郡。此为济南地名之始。成帝时期济南郡领十四县:东平陵县、邹县 、平台县 、梁邹县、 土鼓县 、于陵县(都尉治)、 阳丘县、 般阳县、 菅县 、朝阳(侯国)、 历城县、 猇(侯国)、 著县、 宜成(侯国)。
王莽篡汉时济南郡改名乐安郡,王莽新朝灭亡,恢复原名。
东汉文帝十六年,置济南国,封刘辟光为济南王。景帝三年,济南王参与七国之乱被诛杀,济南国废除,恢复济南郡。
西晋永嘉年间,济南郡郡治由平陵城移治历城县。此为历城(即今济南市区)作为济南治所之始。
南北朝刘宋时期,元嘉九年(432年),侨置冀州于历城。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魏将慕容白曜攻占历城,济南入北魏。北魏置齐州,辖济南郡、广川郡、东平原郡、东清河郡、太原郡、东魏郡。齐州和济南郡的治所均在历城。此时的州为一级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级。此为济南作为省级治所之始。
隋代开皇三年(583年)废济南郡。大业三年(607年),改齐州为齐郡。
唐初复置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齐州为临淄郡,郡治仍为历城。领历城、山茌、禹城、临邑、祝阿、 临济、全节、亭山、章丘等县。天宝五年又改为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唐代的州不再辖郡,相当于今地级市。
北宋齐州隶属京东东路,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长清、章丘、临邑五县。此为八百多年济南府之始。宋朝的府地位高于州,相当于今副省级城市。济南也为京东东路第一个府,京东东路治所青州北宋时期尚未升府。
金代济南府隶属于山东东路,领历城、长清、齐河、临邑、禹城、章丘、济阳七县。
元代为济南路,隶属中书省。领历城、章丘、济阳、邹平四县和棣州、滨州二州。
明代为济南府,隶属于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迁治济南府。此为济南作为山东省会之始。明代济南府领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县15个直属县和泰安州、德州、滨州、武定州四个州及州辖的11个县,共26个县。
清代济南府析出泰安州、滨州、武定州,德州降为散州。至清末,济南府辖一州十五县。即德州、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
民国时期撤销州府,1913年置岱北道,1914年改济南道。辖27个县,1928年废置。
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城外商埠及四郊置济南市,由省直辖。1947年11月,历城县迁往城外王舍人庄。
1948年9月,济南解放,成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改称济南市。济南市市区设置第一至第十一区。1955年至1956年,经过调整,设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和郊区。
1958年12月,泰安专区撤销,泰安市及历城、莱芜、章丘、新泰、宁阳、长清六县划归济南市。济南市郊区并入历城县,历城县机关迁至洪家楼。1959年7月肥城县划归济南市。1959年9月长清县撤销,辖区分别并入历城、平阴、肥城,平阴县划归济南市。1959年12月,撤销市中区,辖区分别并入槐荫区和历下区。设立市东区,以历下区以东、郭店以西为其行政区域。1961年5月,撤销市东区,恢复市中区。1961年7月,恢复泰安专区,恢复长清县。除历城县留济南,其他各县复归泰安专区。
1978年5月,重设济南市郊区。1978年12月,章丘县、长清县划归济南市。1985年3月,平阴县划归济南市。1987年5月,撤销历城县和郊区,设立历城区。1989年12月,济阳县、商河县划归济南市。1992年章丘撤县设市。
2001年长清撤县设区,2016年章丘撤市设区,2018年济阳撤县设区。
2019年1月,莱芜市撤销,设济南市莱芜区、济南市钢城区。至此,济南市形成十区二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