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聊天,让我想到了前些年知乎上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为什么中小学一线师子女成才比例很低,而且大都比较平庸?
很简单,因为大部人最终都很平庸,都很平凡嘛。哈哈哈。所以,不要说,中小学一线教师子女成才的比例很低,绝大部分行业的子女成才比例都很低,最终都很平庸,很平凡。不然呢,您说说看,哪一行业的子女大都比较优秀,最容易成为精英?当然这样说,就掩盖问题了,意义不大。同时,我们又非常容易看到这样的讯息,历年高考佼佼者,大都来自教师、医生、公职人员家庭。这是因为这几类人在影响子女学业成绩的三大要素: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社会资源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在没有具体调查数据的情况下,为什么容易形成上述两种看起来似乎相反的印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几类人人口基数很大。可以与这几类人比人口基数的也许只有农民、普通打工者和中小企业老板之类了。其它很多行业人口基数很少,或者又不太在舆论关注中心,所以一般人不会有设计师、画家、市场总监、心理咨询师、纹眉师之类人员的子女如何如何的印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教师家庭子女自杀人数很高之类的报道。上述两个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连结点:高考成绩优秀,不意味就成才了。
还没说到,中小学一线教师子女的“教育与成长” 最容易遇到什么问题呢?父母一方或双方是小学教师的,孩子小学阶段往往比较优秀。父母一方或双方是初中教师的,孩子初中阶段往往比较优秀。父母一方或双方是高中教师的,孩子高中阶段往往比较优秀。道理很简单,不言自明:家长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起作用呗。这也意味着,家长不在哪个学段,教师子女哪个学段优秀的概率就会低一些。除非依然具备那两种优势。这也意味着靠家长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累积起来的孩子的学业优势并不是那么持久和可靠,如果这两种优势并不能真正转化成孩子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等更深层的学习优势的话。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中小学一线教师子女的学业优势大部分会到高考为止,很难在大学和以后的工作中有明显体现,从而让大家形成“往往比较平庸"的印象?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更扎心的是:孩子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段都不够出色!或者一直都不出色!一方面,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平庸、平凡,这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家长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双学霸家庭,孩子是个学渣也不是奇怪的事;父母都是清北的,孩子要考回清北的概率也非常非常低。我们要能接受孩子不如我们。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分析,为什么占据一定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中小学教师子女,学业会不如别人家孩子呢?中小学一线教师子女的“教育与成长” 最容易遇到什么问题?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其实,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首先,中小学一线教师,由于接触了大量学生,他们对所谓的好学生有比较固定且单一的标准,自己的孩子如果不符合那个标准,就会拼命拉着自己孩子往那个标准上靠,如果孩子做不到,往往会训斥痛骂横加指责甚至失望透顶埋怨打击。这是参照标准有问题。中小学教师觉得自己是教师,如果子女学业不够出色,会觉得很丢人,甚至觉得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威信,所以会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乃至苛刻。还有,其它行业往往是只比孩子,身为教师,自己的教学业绩和孩子的学业成绩都在同一个平台之上赤裸裸地比较,这里面的刀光剑影是其它行业家长无法体会到的。教师自己教学业绩出色的,当然希望子女也出色;教师自己教学业绩一般的,更希望子女争气,压人一头,堤内损失堤外补,扬眉吐气。同校教师子女如果同一年级,那比起来的血雨腥风外人很难想象。可想而知,这种教育心态就有问题。教师往往还比较强调即时回报和感恩,子女如果不合己意,很容易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认为子女不知感恩,辜负了他们。这种心态下,很容易导致恼羞成怒,亲子冲突。子女如果有所反抗,那是对他们家长权威和教师权威的双重反抗,更会让他们忍无可忍。如果已经管束不住自己孩子了,又会造成他们的双重失望和双重怀疑。在参照标准和教育心态有问题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教育方式有问题。比如:教师由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很容易看出孩子的问题;教师由于自己的职业习惯,很容易在批评自己孩子的问题上无限地上纲上线。教师很喜欢陶醉于自己看问题的深刻,一针见血,针针见血。殊不知,你的深刻,过的是自己的深刻瘾,伤的是孩子的锐气和自尊。你越深刻,孩子伤得越深。有些问题,孩子不是不知道,没有必要那样穷追不舍的。教师很容易在对自己孩子的超常严格中获得一种额外的道德优越感,你看,我对自己的孩子也绝不宽容。但你那样深刻而严厉地否定孩子,你想过没有,别人的孩子被老师否定,他还有家长的鼓励和安慰。你的孩子被否定,是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否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认为理所应当视而不见;孩子不够好的地方,你就恨铁不成钢。我们成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更何况他们还是孩子!教师往往把赞美和鼓励给了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孩子却吝啬得很,甚至认为对自己孩子赞美和肯定过多,会对孩子不利。对孩子否定过多,批评过多的家长,一定要多多肯定自己的孩子。肯定优点,就能强化优点;盯着缺点,就会放大缺点!最高明的肯定是,肯定孩子自己已经在意而别人还没有发现的地方。肯定,是要追求独特性、创造性、深刻性、一致性和持久性的。
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不要把家庭当学校。
长期的职业习性,使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个性决定命运。
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 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接触的只有教材教参和练习册。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 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简单且不善交际。 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勇气。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有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有些公号文章也说:”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最大的事业。”我认为,把别人家孩子教育好,是教师最大的事业。教师是否优秀,与他本人子女是否优秀不必连得那么紧。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各行各业都一样。但是,如果能让自己子女优秀一点,当然最好,这也算是对自己一生从教的安慰和回报,但不必看成是自己教学能力的证明。在这一年的开始,我们祝福自己的梦想,它萌自这个冷暖交替的春天,从此便如常春藤一般爬满我们的心间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