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铃本草:肝病要药-垂盆草
垂盆草,入药见于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赵氏以《拾遗》、《串雅》闻达,所述皆民间草方,不入庙堂之上,独崇草泽,以“走方医”为名。走方医者,摇铃于乡间,题称垂盆草为摇铃本草,由是而来。赵学敏先生《拾遗》中提及“《百草镜》载各种半支,有七十二种”,赵师笔下所载的则有鼠牙半支、狗牙半支、虎牙半支、马牙半支,此外还有泽半支。现今的中药学类书籍中记载垂盆草的别名有“狗牙半支”、“狗牙齿”“鼠牙半支”,以此推测,赵老师所记载的“鼠牙半支”“狗牙半支”其中之一或许就是现今2015版《药典》规定的景天科植物垂盆草 Sedum sarmentosum Bunge。《拾遗》记载鼠牙半支“消痈肿,治湿郁水肿”,狗牙半支“治痈疔便毒,黄疸,喉癣”,与现今描述的垂盆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也极其一致。从赵老师记载中还可获知,垂盆草这一植物应早在已经亡佚的明代《百草镜》就已有记载了,现今中药学类著作将垂盆草入药起源归于《本草纲目拾遗》也有待商议。不过,关于垂盆草这一名称的正式出处,尚有待考证。而今的传统医药中,仍有将其同属近缘种、外形极似植物佛甲草 Sedum lineare Thunb. 入药使用的习惯,比如土家族、壮族、瑶族、壮族、苗族、彝族、畲族等民族医药学中药用佛甲草,疗效与垂盆草类似。
垂盆草,其药用以清热退黄出名,在民间草药医的使用中,与田基黄、鸡骨草、蛇舌草、珍珠草等草药常常配伍使用于各种急慢性肝病的治疗,尤其是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患者。现代研究发现垂盆草水溶性总苷和总黄酮是垂盆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垂盆草保肝降酶的作用是通过抑制炎性渗出,减少肝细胞损伤来实现的。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表明,垂盆草片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逐步恢复肝功能。实验与临床研究也表明,垂盆草没有抗乙肝病毒的效果。垂盆草富含16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锌、硒、铜、锗、锰5种微量元素含量要高出日常蔬菜、水果的3~10倍,有研究发现各型肝炎患者全血中,锌、锰、铜等微量元素明显低于正常值,但垂盆草的“清热退黄”作用与其微量元素是否有关目前尚缺乏可靠的依据。除降酶之外,垂盆草乙酸乙酯部位作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也有降压的药理作用。垂盆草在预防和抑制肝癌方面也显示有一定的潜力,中国专利(CN:101229214A)指出垂盆草醇提物具有显著的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调控细胞周期,从RNA和蛋白水平抑制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此外,业已证实的垂盆草尚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衰老的药理作用。垂盆草食用安全,民间也用其来做可口的菜肴,色味俱佳,清香可口。可见,垂盆草确实是肝病患者不可多得的一味良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