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简说:同科不同用的黄芪与红芪
本草简说:同科不同用的黄芪与红芪
黄芪与红芪,是汉医药临证常常使用的植物来源生药。追溯历史,黄芪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经有2000余年之久的使用经验了。红芪的出现或早见于《本草经集注》,在该书的黄芪条下记载说“又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世方多用,道家不须”,陶弘景的这一记录给后世提供了如下信息,首先这种“赤色者”极可能就是现今的红芪;其次,当时人们用红芪只是做膏贴,用来消痈肿使用,且“世方多用”说明当时红芪较为普遍;最后,“道家不须”则提示当时社会崇尚补益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家不屑于使用红芪,或可说明人们认为红芪并不具备补益的功能。但是,《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黄芪则不然,直接表述说黄芪“补虚”。这就说明,早期的《神农本草经》所提及的黄芪并不包含红芪,红芪是后来入药使用的,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是红芪最早的药用记录。历史上黄芪的产地有从西南向东北演变的过程,从陕西、四川、甘肃的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逐渐过渡到以山西、内蒙的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药用为主的趋势。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多序岩黄芪 Hedy sarum polybotrys Hand. -Mazz. ,也就是红芪也从未成为主流产品。总之,在古人视野下,红芪并不曾得到重视,仅仅是作为黄芪的配角而出现。
现行《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黄芪中黄芪甲苷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进行了规定,而红芪无含量测定项。黄芪中含有黄芪甲苷,红芪中不含黄芪甲苷。黄芪中毛蕊异黄酮的含量高于芒柄花素,红芪中毛蕊异黄酮的含量低于芒柄花素。黄芪主要含有阿尔廷型四环三萜皂苷,而红芪主要含有齐墩果烷型的五环三萜皂苷。已有的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增强免疫力可能主要与阿尔廷型四环三萜皂苷激活巨噬细胞、提高CD8分子的表达有关,而红芪增强免疫力可能与红芪黄酮或齐墩果烷型的大豆皂苷类化合物提高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CD28分子的表达有关。黄芪所含阿尔廷型四环三萜皂苷的免疫活性强于红芪中主要含有的齐墩果烷型的五环三萜皂苷,这或许能为古人“补虚”用黄芪而不用红芪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有药理研究证实,红芪对麻醉家免降低血压的作用仅为黄芪的2/5,对麻醉家兔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红芪也弱于黄芪,黄芪保护大鼠脑缺血的作用也强于红芪,这也就提示黄芪“逐血”活血散淤的作用强过红芪,所以黄芪应该更长于“主大风”为用,这就是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张锡纯振颓汤药用黄芪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黄芪、红芪的成分研究发现,红芪的芒柄花素含量高于黄芪,是黄芪含量的3.9~6.2倍。芒柄花素又称刺芒柄花素、芒柄花黄素,广泛存在于黄芪、当归、葛根、红三叶草等豆科植物中。芒柄花素因其结构与己烯雌酚相似,而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属于异黄酮植物雌激素。芒柄花素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抗菌、抗骨质疏松等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异黄酮植物雌激素也是预防冠心病的保护因素。此外,也有抗癌作用,对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结肠癌、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分裂周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所以,红芪在抗骨质疏松、抗癌中似乎更胜一筹。有报道,日人久保道德从红芪中分离得一种黄芪中不存在的抗菌成分“1-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但对其含量研究未有报道,结合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世方多用”的记载,或许可说明红芪的抗炎能力也更胜于黄芪。今非昔比,高科技手段没有属性之分,人人皆可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从中获益,期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为汉医药研究助力!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0LzI2MTYvMjIwODc0MjI1XzFfMjAyMTA0MjYwNDI2MDI5NzU=.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