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关于治疗结肠炎、肠癌的效方!
乌梅丸、当归四逆汤、麻黄升麻汤是治疗结肠炎、肠癌的效方。
乌梅丸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吐蛔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
[药物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用法]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配伍分析]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驱寒,共为臣药。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驱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以蜜为丸,干缓和中,为使药。本方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医家用药经验]1.史锁芳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乌梅作为乌梅丸的君药,用量宜大,他临床应用乌梅,多从25g起,多则80g之多,往往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果。乌梅丸临床应用必须处理好寒热药比例的关系。史锁芳教授临证,常通过患者的症状,合理的调整寒热药的比例,偏于寒,则加大附子、川椒、肉桂等温热药物比例;偏于热,则重用黄连、黄柏等寒凉药物; 即使有时寒象不显或热象不显,只要符合乌梅丸应用指征,也可放手使用。
2. 内蒙古名中医金广辉以乌梅丸为主方治疗糖尿病,变丸剂为汤剂,加减用药,制定基本方如下:乌梅15~30g、细辛3~6g、肉桂6~10g、人参6~10g、制附子10~15g、干姜10g、黄连15~20g、黄柏10g、当归15~20g、川芎15g、丹参20g、黄 20~40g、赤芍 20g。用法:日1剂,水煎分3次餐前服,7日为1疗程。
3. 薛蓓云用乌梅丸治疗寒热往来伴下利,腹泻伴头痛,乏力、眠差伴下利等疾病,认为临证使用该方,只要对证则无须加减,只要关注原方的药物剂量及有序调整比例即可。乌梅为君药,故基础量为20~30g,可据病情酌加剂量至60g左右而无产酸之弊。其余药物为常规剂量。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药物组成]当归三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大枣八枚,炙甘草二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配伍分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
现代临床主要应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神经血管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荨麻疹、腰腿痛、痛经、慢性妇科炎症等疾病,疗效颇佳。
[医家用药经验]
1.彭万年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中当归15g,桂枝10g,细辛3g,炙甘草6g,通草6g,白芍15 g,大枣6枚,玉米须20 g,田七片10 g(先煎)。如三阴证皆俱者,亦可以四君合四逆汤加减长期调理。
2.王维昌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改桂枝为肉桂10g,干姜为炮姜10g,加川芎15g,小茴香10g,白僵蚕15g,防己20g,元胡25g,五灵脂25g,治疗肝血不足、寒凝血疲型子宫腺肌症导致的痛经、月经量多,3个月后,月经量多症状缓解,痛经症状基本消失。
3.郭万周当归四逆汤加桃仁、香附、川牛膝、黄芪治疗以瘀为主,兼有气血亏虚的继发性闭经。
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厥阴篇》356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药物组成]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株,黄芩十八株,葳蕤十八株,芍药六株,天门冬六株(去心),桂枝六株(去皮),茯苓六株,炙甘草六株,石膏六株(碎,绵裹),白术六株,干姜六株。
[用法]用水2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每次相隔约1~2小时。汗出愈。
[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者。
[配伍分析]重用麻黄、升麻为君药,麻黄辛温,开腠理散表邪,又入肺经宣散郁火;升麻辛凉,辛散透邪助麻黄之发散,清利咽喉,二者想合,发越内陷之邪气,升举下陷之阳气。当归养血活血,消肿止痛,为君药。石膏、知母、黄芩寒凉,清热泻火解毒;玉竹、天冬、芍药凉润,滋阴润肺清热,助当归养阴血,且防君药升散发越太过之弊;干姜、桂枝、白术、茯苓炙甘草温中健脾,益气补虚,以驱下寒,同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麻黄升麻汤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肿瘤、口腔科等疾病。
[医家用药经验]
1.李赛美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肺热郁闭,上热下寒,瘀阻经络的咳嗽,生石膏30g,玉竹、天冬各15g,升麻、当归、白芍、知母、黄芩、桂枝、白术、干姜各10g,炙麻黄、炙甘草各 6g。5剂,每天1剂,水煎服。12月20日复诊: 服药后咳嗽明显好转,痰少,项背部已无酸痛,夜尿次数减少,手足麻木感明显减轻。治疗阳虚,兼有肺热痹证,治以温阳活血,散寒止痛,兼清肺热。处方: 麻黄、炙甘草各6g,升麻3g,苦杏仁10g,生石膏30g,茯苓15g,当归、桂枝、白术、干姜、附子、补骨脂各10g。3 剂,每天 1 剂,水煎服。
2.刘渡舟先生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下利。蔡丽慧等人用于治疗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牙龈炎等疗效甚好。王灿勋应用其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自发性气胸、结核性腹膜炎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吴如飞观察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疗效可观。刘敏等以其治疗银屑病、喉痹、变应性鼻炎等。麻仲学教授在美国运用该方治疗肺癌寒热错杂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认为该方在肺癌中的运用几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