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0072
宋朝进行时——写好看的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卷)
文丨野狐狸 图丨源自网络
第十六章 平南唐(二)
1.神奇的工程师
宋朝这边厉兵秣马,准备得热火朝天,南唐那边依然不温不火。李煜主要精力还是在搞艺术创作和学术研讨(高谈不恤政事),原本势均力敌的一场战斗又弄成了宋朝将领的军事演练。
十月,曹彬的西路军率先发难,沿长江向池州进发。
从江陵到池州,横跨三个省,曹彬对困难进行了充分的估计。
可真正进入战场后,他发现自己担心实在多余,江对面驻守的南唐军基本没人找他麻烦,都很有礼貌地目送他路过,有个别南唐部队甚至还主动送来慰问品(奉牛酒来犒师)。
之所以出现如此荒诞的一幕,是因为双方还没撕破脸的时候,南唐一向对宋朝很恭敬,看到对岸宋朝水军巡逻,都会主动送吃送喝,拍下马屁。这回宋朝突然进攻,南唐的边防军队还没收到具体的指示,更没做好应对准备,还是按老办法办事,就差没有为曹彬指路做向导了。
仗打到这个份上,也是无语了。
当月,曹彬先后攻克池州、铜陵、芜湖、当涂等长江沿岸战略要地。
闰十月二十三日,曹彬所部抵达采石矶渡口,一举击溃驻守渡口的南唐军队。占领采石渡口后,宋军决定在此渡江。
要组织一支庞大的军队渡过长江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别看宋军已经抢占了渡口,但那只是少量登陆的水军,并没有稳固的阵地。他们必须在此坚守,直到潘美率主力从江对岸渡过来。
要完成这个战略目标,潘美所部的渡江速度最为重要,如果不能马上完成,有被赶到江里喂鱼的危险。
南唐君臣非常看重长江天险,决定趁宋军渡江未稳,发动反击。
然而,在宋朝的统一战争中,老天似乎特别不希望看到激烈的战斗场面,他为宋军送来了一个人。在这位奇人的帮助下,宋军异常轻松地战胜了长江天险。
这位奇人本不是一个宋朝人,而是一个南唐人——樊若水。
樊若水,字仲师,祖籍长安,南唐池州(安徽池州)人。他的祖父、父亲曾担任过县令之类的小官,后全家在池州落户。
樊若水自小聪明,很想干出一番事业。遗憾的是,他的人生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名落孙山。
所谓,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樊若水扔掉书本后,决定另辟蹊径,为自己找条出路。思前想后,他决定投靠宋朝,在那里谋取一席之地。
但摆在樊若水面前的还有一个问题——如何让宋朝收留自己。
当时从南唐叛逃到宋朝的人可不止一个二个,樊若水明显不算什么重要人物,就算溜到了宋朝境内,顶多就是一个难民。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一个大胆的构想在樊若水头脑形成,他决定凭借自己的特长为赵匡胤送上一份大礼,以此获得晋用。
此后,书生樊若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垂钓爱好者,整天到采石矶渡口钓鱼。
不同的是,别人钓鱼时,经常坐在水边半天纹丝不动,樊若水却是驾着一艘小船钓鱼。钓鱼也不好好钓,而是在小船上放根绳子,把绳子一头系在南岸,然后飞快地驾船跑到北岸,再从北岸飞快地开回南岸,就这么在江面来回穿梭。
如此奇怪的举动,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鱼。
系着绳子来回跑,其实是为了测量采石矶渡口的江面宽度,同时,他还顺便勘测了渡口附近的地形、深浅等情况。
开宝六年(973),樊若水终于完成科学勘测工作,只身来到开封,向正在筹划征讨南唐的赵匡胤献上了自己的计策——搭浮桥、过长江!
在长江上搭桥?
樊若水的建议刚一拿出来,便引起了宋朝大小官员的议论。以当时的认知水平和实践经验,要渡过长江,从来都只能靠船,江上建桥,纯属天方夜谭。
面对质疑,樊若水从容不迫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有数据,有地图,有步奏,极其详细完备。
听了樊若水的方案,赵匡胤明白,眼前这个书生并不是投机的落榜生,而是上天送来的一个旷世奇才。他连忙命人按照樊若水的建议开始准备工作,并赐予樊若水科举功名和官职。
才华得到肯定赏识后,樊若水更加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浮桥建造之中,进展十分顺利。
十一月初,宋军按照樊若水的设计,以黄黑龙船(一种大型船只)为浮动桥梁,用竹子编成大绳索将船只连贯固定,在长江采石矶渡口架起浮桥。
长江至此变为一片坦途。
当月,潘美军利用浮桥顺利渡江,与曹彬部汇合。两军在新林寨、白鹭洲(金陵城外围)等地击败前来阻击的南唐军队,斩杀近万人,俘获船只近百艘。
开宝八年(975)正月,宋军击溃金陵城外南唐军队十余万人,大获全胜。
二月,宋军兵临金陵城下。
- 未完待续 -
野狐狸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