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话】“衣食”乱弹
“衣食”乱弹
说起“衣食”二字,很自然就会想到丰衣足食、衣食无忧这些常用词语。人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这里就占了俩,当然不陌生了。在百度百科里找一下,“衣食”还真不复杂,不外乎穿的吃的或者相干的旁枝意思。可我记忆深处,关于这二字,还真有别义。
还是先看度娘怎么说——
1.衣服和食物。泛指基本生活资料。《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唐·杜甫 《客夜》诗:“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庄农人家,耕种刨锄,剩些衣食:也叫作'有主儿的钱’。” 许地山 《空山灵雨·债》:“我有好的衣食,总想先偿还他们。”
2.借指俸禄。 宋·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况某性疎且拙……因此遂得退藏,盖亦自幸。苟致之剧地,责其功绩,徒自劳困,而无补于时也。衣食之分,只此而已。”
3.指生计。《水浒传》第一一三回:“俺四个只着打鱼的做眼, 太湖里面寻些衣食。” 清·孙枝蔚 《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之四:“衣食起干戈,世路多险艰。”
4.犹行当;职业。 元·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解元,俺这门衣食,不知几时是了也呵。” 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这蒋世泽割舍不下,又绝不得广东的衣食道路,千思百计,无可奈何,又得带那九岁的孩子同行作伴,就教他学些乖巧。”
5.给人穿衣与饮食。谓养活。《国语·郑语》:“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 《汉书·沟洫志》:“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宋·黄庭坚 《再和公择舅氏杂言》:“有衣食我家之德心,使我蝉蜕俗学之市。” 清·黄宗羲 《刘太夫人传》:“性好施与,衣食其族人,岁有常廪。”
我记得读中学吃食堂那阵子,食堂里的大锅饭是难得吃到粳米做的,一般都是籼米焖出来的米饭。按照上年纪的长者的说法,籼米比粳米更有衣食。也就是说,同样分量的籼米焖出来的饭比粳米焖出来的饭要量足一些,比如说,一斤粳米焖成饭,大概也就两芦花大碗饭,而一斤籼米焖出来的饭则可以装满三芦花大碗了(芦花大碗是通俗的说法,是我们学生时代通用的一种敞口圆肚外印芦花内镀纯白搪瓷的铁皮大碗)。弄懂了其中的奥妙,你就不难理解,大食堂里为什么喜欢籼米而不喜欢粳米了!
籼米,粳米,孰优孰劣,舌头知道!籼米米粒细长形或长椭圆形,长者长度在7毫米以上,蒸煮后出饭率高,粘性较小,松散不板结;粳米米粒丰满肥厚,横断面近于圆形,长与宽之比小于二,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粘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但出饭率低。从柔韧度、粘性的角度看,籼米做的饭吃起来比较干、散,口味不怎么好,而粳米做的饭有些糯糯的,香味浓郁,当然好吃了。以前,国人温饱成问题的年代,老百姓吃的主要是籼米,虽然明知不好吃,却因为它“有衣食”,还是选它做主食了;粳米呢,大部分交了公粮(吃商品粮的人们,其实也难得吃到粳米,真怀疑那个年代粳米都到哪儿去了),留下一小部分,置年货时打点年糕、磨点豆糕,才会用到稀珍的粳米!现如今,籼米基本上不出现在市场上(一则实在不受人待见种的人少了,二则据说籼米不再上老百姓的灶台了,都改做了饲料或者食品工业原料了) 。时代果然变了,人们不再委屈自己了,知道把好吃的留给自己了,难吃的喂猪又何妨!
“衣食”者,分量足也。有衣食,有足够的分量。所以,衣食一词,并不尽然全用在食物上!
比如,老汉提一捆草来搓绳子,搓完了,发现比往常的绳子长出一两米了,他必然感叹:这捆草,还真有衣食!
又比如,老太太要给孙女扯花布做漂亮裙子了,营业员推荐买棉印花布,老太太就说:还是买的确良吧,那布凉快,又有衣食,做完裙子,还多出一块做头巾帕子呢!
还比如,某小伙奉了他姆妈的命令,挑了一挑尿桶去菜园子浇菜,因为急着去跟女孩子约会,浇菜就三心二意漏浇了不少,结果只够浇两块地的一担尿给他浇完了满园子菜地,回去还跟他娘学舌:妈呀,好有衣食的一担小尿,把个菜园子全浇遍了!
最有趣的要数住在我们家后头的自雄二哥了。村里有个得了什么结石症的病人,花了一大笔钱到黄石的大医院了拿掉了结石,结果没出两年,老地方又痛了,去县医院检查,医生一看就明白,上回的结石没弄干净,还得再去弄了。不知怎地,这事情传到了自雄二哥的耳朵里,他就说:好有衣食的结石啊,拿了还有,还要再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