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出没,如何识破毒不毒?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像是从冬的睡梦中醒来。蛇就是其中的一类。
蛇是古老的卵生动物,因为它是靠羊膜卵繁殖,是属于爬行动物,与我们熟知的恐龙是同类。爬行动物都是变温动物,也被称为“冷血动物”或“凉血动物”,不是因为它们性格的孤僻与凶狠,而是因为它们不会自己调节体温,身体的温度会因为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寒冷的冬季是需要冬眠的。春天里温暖的阳光把蛇从沉睡中叫醒,开始取食和活动,包括谈情说爱、传宗接代。
那《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偏偏就喜欢上了许仙,无论风雨,出生入死,不离不弃。也有传说中的“美女蛇”,总是给人以温柔的陷阱。我可以严肃地告诉你: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事实上蛇是不喜欢人的,当然也不会来招惹人,总是躲得远远的,除非人招惹了它。如果是招惹了毒蛇,它一定会毫不客气地回应,被它亲吻到就惨了,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全世界现今有3000多种蛇,但对于人来说,毒蛇不到蛇的总种数的1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蛇是无毒的!中国的毒蛇比例要高得多,中国共有蛇类219种,其中毒蛇占了四分之一,有50种,大部分分布在南方。
所以在这萌动的春意里,野游固然很有意思,掌握一些识别毒蛇的知识,增加防范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的毒蛇,是因为有一些蛇有毒牙,毒牙连接毒腺,而毒腺会分泌毒液。
毒牙又分为管牙和沟牙,所谓管牙就是毒牙是个管子,像注射器一样,会将毒腺里的毒液像注射一样射进被咬者的身体,而沟牙是毒牙像个破了一半的管子,只是长长的毒牙中间有条沟,毒液是顺着沟流进被咬者的身体。沟牙又分为前沟牙和后沟牙,这个好理解,长在靠前面的叫前沟牙,长在靠后面的叫后沟牙。
毒腺则像人的唾液腺,只不过分泌的不是口水,而是毒液。
毒蛇的毒液并不是一种东西,而是多种复杂的物质的混合物,但主要是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也有一些是分子较小的多肽。由于大多数蛇毒成分会与被咬者身体组织的不同部位受体结合,出现不同的中毒反映,被人们称为“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等。一种蛇的毒液类型不是绝对的,只是反映出来的一种表像而已。
有些毒蛇咬伤后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像灼烧一样的痛,如具有血循毒的蝰蛇、五步蛇、竹叶青蛇等,发作快,会局部坏死溃烂,伤口大量出血,甚至七窍流血。症状很吓人,但实际上只要及时抢救,数小时之内送往就近医院,仍可以治愈。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等具有混合毒,被咬者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所以即使进行人工呼吸也难以抢救。特别是眼镜王蛇咬伤后几分钟到2小时内一般就会死亡。而具有神经毒的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珊瑚蛇、白花蛇等咬后没有明显的疼痛感,毒液会随着血液慢慢地向中枢神经和心脏渗透,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后才出现全身性症状,即全身乏力,呼吸困难,一旦症状发作,很难治愈。严重者昏迷,呼吸停止,但此时心跳及血压尚好,若坚持人工呼吸,便有抢救希望。所以被蛇咬伤后不要看它疼不疼,而要看是不是毒蛇。
被咬后怎么识别是不是毒蛇咬伤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牙印!毒蛇的毒牙一般两牧或四牧,毒牙比一般的牙齿要长和粗壮得多,但不是每一次咬人都会将全部的毒牙用上,有可能只用了一、两颗毒牙咬,所以被蛇咬后有四个以下的明显大牙印,那就应该是毒蛇咬伤。
确定是毒蛇咬伤了,最好是弄清楚是哪一种毒蛇咬的,这样就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一般背面黑色,有许多白横纹的是银环蛇。分布长江以南,受惊时逃跑,但太近时会张口咬人。咬伤多见。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背面黑色,有许多黄横纹的是金环蛇。分布长江以南。中毒症状类似银环蛇,毒性比银环蛇还猛。
通身棕褐色为主,有些不是很明显的拐弯的花纹,头明显大于脖子,头成明显三角形的是蝮蛇。分布全国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4000米的丽江雪山上。受惊时多逃跑,不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通身棕褐色为主,有方块状花斑,头大,三角形,鼻子最前端上翘(看上去像叼个烟头)的是尖吻蝮,有些地方叫五步蛇或七步蛇。凶狠,靠近者它会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但不是传说中那样真的走五步就死,而只走四步就不会死。
通身棕褐色为主,头三角形或略长的是蝰蛇。受惊时,能长时间对峙。中毒症状类似五步蛇。南方地区有一种白头蝰,很明显头部是白色的。
通身绿色为主,尾部则成黄绿色的是竹叶青。分布我国南部,长江流域,受惊时逃跑,但不很快。咬伤症状相对较轻。
通身黑色为主,竖起,脖子会扁平,颈背面有眼镜纹的是眼镜蛇,会发出警告性的“呼呼”声,所以有些地方叫“吹风蛇”、“扁头风”。分布我国长江以南,性情凶猛,能长时间对峙,喷射毒液,但不主动袭击人。咬伤症状为伤口组织坏死,胸闷,高热,呼吸困难。
通身黑褐色为主,竖起,脖子会扁平,颈腹面有眼镜纹的是眼镜王蛇。分布我国南方。性情凶猛,为毒蛇中体型最大的。主动袭击,紧咬不放。症状为发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这类蛇咬伤,除积极抢救外,只剩下祈祷好运气。
如果真被毒蛇咬伤,最重要的是不要过度慌张,不能剧烈运动,血液循环越快,蛇毒传播越快。但要及时处理,首先将被咬伤位置的近心脏端扎起来,减少血液回流到心脏和全身。最好将远端也扎起来,减少扩散。然后用小刀在毒牙印处将伤口划开,让毒血流出来。不要划得太深,以免组织创伤严重后,难以恢复。如果同伴中有确信口腔无任何伤痕或溃疡者,可以用嘴将毒血吸出来,但这样做是有风险的,一旦帮忙者口腔有伤,也会造成中毒。处理有同时,要记得及时服用蛇药,处理完毕后也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如果没有被咬伤,只是发现附近有蛇活动,想要判断是不是毒蛇,也有一些简单的方法,但不是很准确,不可全信,不可粗心大意。比如说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蛇种不同,活动规律也不同,眼镜蛇,眼镜王蛇白天活动,银环蛇晚上活动,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从外部形态和生态状况上去判断,但不是绝对的,只是一般的统计。比如:
1.从蛇的头部形状来辨别: 毒蛇的头部一般多呈三角形,如五步蛇、矛头蝮、竹叶青蛇等。但也有少数的毒蛇如银环蛇的头部呈椭圆形。无毒蛇的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如乌梢蛇、灰鼠蛇等。但也有少数的无毒蛇头部也呈三角形,如顿核蛇。
2从蛇的全身斑纹和颜色来辨别: 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一般比较鲜明,如五步蛇、银环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不鲜明,如白腹眼镜蛇就是全身灰色,一点斑纹都没有。多数无毒蛇的体背斑纹颜色一般不鲜明,如乌梢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无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很鲜明,如火赤链蛇、白花锦蛇、玉斑锦蛇等。
3.从蛇的尾部长短粗细来辨别: 毒蛇的尾部一般粗而短,但由肛门向后突然变细,如竹叶青蛇、眼镜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毒蛇的尾部细而长,如银环蛇、金环蛇。无毒蛇的尾部一般细而长,由肛门向后慢慢变细,如灰鼠蛇、翠青蛇、绿瘦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无毒蛇的尾部粗而短,如渔游蛇。
4.从蛇的生态来辨别: 毒蛇发现人后,一般不逃跑,或逃跑时爬行的速度不快;盘卷着休息,或睡觉时,头部多插到腹面皮肤下面(五步蛇除外)。一般无毒蛇受惊动后爬行的速度极快,如乌梢蛇、王锦蛇等。
那么到野外活动时怎么避免被毒蛇咬伤呢?也算有一些简单的规律:
1.在野外行走时尽量避开人迹罕至的草丛、密林等,可以带上软质的长棍或竹竿,边走边打一打路边的草丛,也就是“打草惊蛇”,蛇被惊动后会迅速逃跑,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另外,走进草丛前要穿上长裤和胶鞋,扎紧裤口,防止因踩到蛇后受其攻击。
2.雨后的清晨和傍晚,最好不要在有毒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尤其是洪水过后的几天内,不宜进入蛇多的野外环境中,此时是毒蛇游动最频繁的时间段。
3.蛇在野外不一定只在地上,有可能在树上或岩石下,所以在翻动石块、采摘野果前要小心观察,使用竹竿等敲打敲打,避免一时疏忽,被毒蛇咬伤。
4.尽量避免在草丛里休息,露营时,在帐篷周围撒雄黄、风油精、石灰粉或水浸湿了的烟叶,清理干净靠近帐篷的杂草和树叶,睡觉时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清晨收拾地席或帐篷时,要小心查看,因为有些蛇会喜欢利用人的温度,爬过来到帐篷边与你同眠。
5.见到毒蛇后要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或奔跑,应缓慢绕行或退后,没有十足把握千万不要发起攻击,一旦被蛇追逐,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要跑出“之”字型路线。
6带上一些必备的蛇药和急救处理的工具。
说了那么多,也不是条条蛇都要咬人,只是提醒注意,尽量与蛇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