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 蛄、疖

蝼  蛄、疖
    蝼蛄疖,俗名蟮拱头。西医称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多生于小儿头上,未
破时如蛐蟮拱头,溃后似蝼蛄窜穴,乃以形状命名。明《外科正宗.蟮拱头》较早地记

载了本病,指出“愈而复发”为本病的临床特征。清《外科证治全生集》以本病初起色
  白、缠绵不愈为辨证要点,认为其病性属“阴寒虚弱之证”,而主张用火金丹治疗。清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本病病因有胎毒与暑毒两种,应分证论治,以日趋完善
  其治疗体系。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暑疖治疗不当,疮口太小,脓流不畅,引起脓毒潴留所致;或因护理不慎,
  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而成;或因小儿胎中受毒而成;成人则多因风热之邪,蕴结头
  部皮肉而生。而头顶皮肉较薄,容易互相蔓延,腐蚀肌肉,头皮窜空,加之气血亏虚,脓
  毒旁流,故发为本病。    .
    (辨病)    .
    1  临床表现  病变多在头皮,小儿多见,疖肿多无头,一处或数个,临床上可分两
、  、型:一种是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虽出脓水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
  时期还会复发,往往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联3—5枚,溃破脓出,
  其1:21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之状.常因局部皮厚且硬的较重,皮薄呈空壳的
  较轻。若失治,或治疗不当,往往迁延日久,重者内损颅骨,有朽骨形成,用探针或药
  线探之,可触到粗糙之骨擦音,需待朽骨脱出后方愈。
    2  诊断要点
    2.工  多生于头皮,小儿多见.
    2.2  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溃后脓出不畅,而坚硬不退,愈后复发,此处未愈,
  他处不生。或疮肿大如梅李,相连3—5枚,溃破出脓,不易愈合,日久头皮窜空,呈紫
  褐色。
    2。3  皮厚且硬者难治,头皮窜空者易治,但均以体虚者症重,日久失治可损及颅骨,
  必待死骨脱出,才能收口。
    2。4  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形瘦神疲,纳呆便溏等体虚征象。
    3  鉴别诊断
    发际疮  好发于头项发际之间,皮损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继而出现脓疱,周围
  红晕,顶白肉赤,多不损骨。
    (辨证)
    1  暑湿蕴结证  疖肿如梅李,溃脓不畅,久不收1:21,脓窦串通,或脓出渐消,复日
  又肿。常伴精神不振,食少纳呆,烦躁不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  风热上攻证  初起如豆,根脚坚硬,肿势局限,浓溃不消,或本处未罢,他处又
  生,疖肿相近,疮口不敛,宛如蝼蛄窜穴,可有面赤口渴,头痛烦躁,苔黄,脉数。
    3  正虚毒结证  经年不愈,或作结块,迟不化脓,或已溃破,脓液淡薄,或疮口日
  久不敛,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脉虚细。
    (治疗)
    1  内治法
    本病一般不须内治,但有并发症者可适当选用内服药调理。
    1.1  辨证论治
    1.1.1  暑湿蕴结证  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托脓。选用五神汤加木芙蓉花、皂角刺、

土贝母、青蒿、佩兰等。
    1.1.2  风热上攻证  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散结。选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1.1.3  正虚毒结证  治宜扶正托毒,透脓散结,选用透脓散加土茯苓、土贝母、槐
花等。    。
    l。2  成药验方
    1。2.工  人参养营丸,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多用于正虚时。
    1.2.2  两仪膏,每日15~30g,开水冲服.体虚时服。
    1.2.3  山药粉9g,和入大米内煮粥吃,并加牛肉汁佐餐。体虚时服。
    2  外治法
    2.1  扩创手术  将相互串通的空壳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垫棉法,以
压迫止血。
    2。2/用太乙膏掺九一丹外贴,每日换药2—3次,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
    2.3  有死骨者,待松动时可用镊子钳出。
    (预防与护理)
    l  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及酒类,多吃水果,蔬菜。
    2  扩创术后要注意引流通畅.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