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临床分析

EPC 好发于绝经后老年妇女,也可发生于老年男性。
EPC 属于原位癌还是浸润癌曾存在争议[1]。EPC 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清楚,缺乏间质反应,临床生物学行为呈惰性,肿瘤周围仍保持完整的基底膜且预后非常好,长期以来被视为DCIS 的一个亚型[2]。但 EPC 周围肌上皮完全或部分缺失,并且研究发现在骨骼肌及淋巴结转移癌灶中也可存在基底膜,EPC 还可以发生脉管浸润、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等浸润癌的特点[3,4]。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 EPC 是呈膨胀性生长的惰性低级别浸润癌。本研究中发现 1 例病例肿瘤周围肌上皮部分缺失,未见间质反应,但已发生了腋窝淋巴结转移,亦证实 EPC 并非原位癌。有趣的是 EPC 分子遗传学改变不同于乳腺浸润癌,而与 DCIS 相似[5],Rakha 等[6]比较 6 种与癌浸润相关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 、DCIS 和 EPC 中的表达,发现 4 种蛋白在 EPC 中的表达水平处在 DCIS 和 IDC 之间,另外 2 种蛋白在 EPC 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在 DCIS 和 IDC 中的表达水平。

大体检查,EPC 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清楚,切面呈囊实性,质地软,灰红或灰褐色,囊腔内可见血性液体,这些特点与导管内乳头状瘤不易区别。镜下 EPC 被厚薄不均的纤维囊壁包裹,与周围乳腺组织分解清楚,Rakha 等[6]认为肿瘤周围纤维囊壁为特殊间质反应而不是导管基底膜膨胀形成,EPC 是呈膨胀性生长的浸润性癌。EPC 囊壁内被覆单层肿瘤细胞,囊内肿瘤细胞被覆于纤维血管轴心形成乳头状结构,部分病例也可形成粗大的乳头,与导管内乳头状瘤形态相似,肿瘤细胞还可以排列成筛状或实性结构[7]。EPC 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伴发 DCIS 或其它类型的浸润癌[8],本组病例中 10 例为单纯性 EPC,4 例伴发 DCIS。EPC 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呈高柱状,排列拥挤,有时呈“肌上皮”和“腺上皮”两种形态[9],容易误诊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本组病例中也发现1 例肿瘤细胞表现为两种形态,免疫组化证实两种形态的细胞均为癌细胞。此外有文献报道 EPC 肿瘤细胞可呈大汗腺分化[10]。本组病例中肿瘤细胞核级为低到中核级,核分裂少见。但据报道约 2. 5% ~14%的病例可表现为高核级和高核分裂像[11]。Rakha 等[12]亦认为 EPC 与其他类型乳腺癌一样具有形态多样性。EPC 与周围乳腺组织界线清楚,切面呈囊实性,缺乏间质反应,肿瘤细胞多排列成细乳头状,大多数病例细胞形态温和。

粗针穿刺活检广泛应用于乳腺病变术前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形态,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能确诊,但对于确诊 EPC 非常困难,误诊率很高[13,14]。其原因有:EPC 确诊需要观察囊内组织和囊壁组织,活检组织少,不具有代表性,并且部分 EPC 肿瘤周围肌上皮呈不连续表达[1]。EPC 少见,组织形态特殊,如病理医师经验不足,依靠 CNB很可能出现误诊。CNB 确诊乳腺癌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形态,EPC 临床特点不具有特异性,影像学易误诊为良性病变,对病理诊断参考价值有限。本组资料中 4 例在术前行 CNB,仅 1 例确诊为 EPC,其余 3 例未能确诊。并且乳腺乳头状病变大体检查及组织学形态相似,术中冰冻较难辨别肌上皮是否存在,故冰冻诊断亦只能怀疑 EPC 的可能,不能明确诊断。所以在 CNB 或冰冻切片中考虑可能为EPC 时都应完整切除肿物,并且石蜡充分取材,辅以免疫组化,最终才能做出明确诊断[13]。EPC 的鉴别诊断包括乳头状瘤、乳头状瘤伴不典型增生/DCIS、导管内乳头状原位癌和实性乳头状癌。在这些疾病中,病理医师必须关注肌上皮是否存在及其分布情况,肌上皮在 EPC 周围完全缺失或部分缺失,而在其它三种病变肿瘤周围连续存在[10]。EPC 与乳腺其它乳头状病变组织病理形态不易区分,在术前 CNB 及术中冰冻诊断常较困难,需肿物完整切除后并结合免疫组化确诊。

乳腺癌诊断往往需要免疫组化标记癌巢周围是否存在肌上皮,据此区分浸润癌和原位癌。EPC 与其他乳腺乳头状病变在组织形态上有时较难区别,免疫组化标记肌上皮是否存在及分布情况对于诊断 EPC 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将乳腺良性乳头状病变与乳头状癌区分开,另一方面可以将 EPC与 DICS 区分开[1]。常用的乳腺肌上皮标记有 p63、Calponin、CK5 /6 和 SMA,病理诊断中常多种标记联合应用。在本组病例中采用 3 种肌上皮标记染色,发现 EPC 囊内乳头状肿瘤肌上皮完全缺失,11 例肿瘤周围肌上皮完全缺失,另外 3 例肌上皮呈不连续表达,其中 1 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本研究提示肿瘤周围肌上皮部分存在也应视为 EPC,且具有转移风险,而不是导管内乳头状癌。Collins 等据此认为 EPC 由导管内乳头状癌发展而来[15]。与其它报道相同[8,13],我们发现ER 和 PR 在 EPC 中呈弥漫强阳性表达,Her - 2 阴性,Ki - 67标记肿瘤细胞增殖指数较低。

单纯性 EPC 局部切除的预后非常好,局部复发率极低,远处转移和死亡率也非常低,所以单纯性 EPC 的处理方式同DCIS 的处理方式一样,应避免过度治疗[3,13]。EPC 淋巴结转移几率很小,Akladios 等[1]认为应先作前哨淋巴结活检,避免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具有高侵袭性的 EPC,如高级别EPC、ER 阴性及三阴癌,处理方式同普通乳腺浸润性癌一样采取系统治疗,年轻的 EPC 患者( <50 岁) 应肿物局部切除后采用系统治疗[12]。EPC 伴发 DCIS 或微小乳头状癌需要根据非乳头状成分选择放疗或内分泌治疗[14]。Her - 2 在EPC 中极少阳性,提示 EPC 不需要靶向治疗,但 Her - 2 阳性的 EPC 是否需要靶向治疗及是否从中获益尚无定论[13]。EPC 伴发其他浸润癌的处理方式应根据浸润癌成分选择[14]。

综上所述,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预后良好,主要发生于老年妇女,曾经被视为导管原位癌,但肿瘤周围肌上皮完全或部分缺失,并且可出现浸润及转移,现在被认为是浸润癌的一个亚型,病理诊断依赖于肿瘤大体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处理方式与导管原位癌相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