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丸是一个可以缓解脾胃病所有症状的中成药,是我们医家核心秘方“通胃方”的重要成分。不管是脾胃虚证,还是脾胃实症,不管慢性脾胃病,还是突发脾胃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炎、脾胃虚弱、脾胃气虚等原因引起来的脾胃不舒服,出现肚子胀、不消化、大便不成形、腹痛、食欲不好、恶心、呕吐等等脾胃症状,它都可以缓解。通过药方就能看出来它是一个消食导滞的药,通过消食导滞可以治疗以上所说的所有疾病,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下:脾胃实症就是由于自己吃饭不注意,吃凉的、生的、冷的、辣的多,或者是吃自助餐、吃火锅吃猛了。因为一顿或是一天的饮食不规律出现的肚子不舒服,经过锻炼和纠正错误的饮食习惯后这种症状三天左右仍然不见缓解,这就需要用保和丸来治疗了,因为它能消食导滞嘛,它吃进去以后能够帮助你的脾胃来进行消化食物,把食物消化成食物残渣最后排出去。所以对于平时饮食不规律的人来说,这个药可以当做一个家庭常备药,每次吃了饭以后吃上一点,他能帮助你消化,帮助你的脾胃锻炼。其实吃多了以后出去走走是最佳选择,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嘛,但如果是因为工作忙,或者是压力大,没有时间出去的人就可以备一点保和丸,吃饭多了以后吃上一丸,让它帮助你的脾胃增加动力。特别是平时吃火锅、自助餐应酬非常多的人。连续吃一段时间后会导致自己的脾胃动力非常差,要调理的话一方面是要自己有意识地节制饮食,其次就是要吃一些保和丸帮助你消化食物注意!对于这种新形成的脾胃病,吃保和丸要在饭后吃,每天吃两三次,用中成药上1.5-2倍的量吃。连吃一两天,不行的话再换药劲更大一点的。有一些得脾胃病的人,不容易饿、不想吃饭、没有食欲,一吃多了就肚子胀。一天不吃饭也感觉不到饿,不敢吃生冷辛辣的食物,这个时候也可以用保和丸。保和丸帮你把胃里的食物排空了,这样你就慢慢的有食欲,所以这个保和丸不管是虚证还是实证,不管是新胃病还是老胃病,都可以用治疗。注意!这个时候用保和丸,要在饭前吃,推荐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就是在吃两顿饭中间吃上保和丸,让他帮助你的脾胃把之前吃的东西消化掉。比如说本来还有两个小时要吃饭了,你却突然跟你的同事或者是家人吵了一架,你气的吃不下饭,胃里撑的难受。或者是吃完了饭后吵架导致胃里难受。
这个时候不管是从增加食欲还是从缓解脾胃的难受症状来说,都可以用保和丸来治疗。
中医上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为吵架导致你肝火旺,肝气犯胃,而你这个时候再疏肝就有点晚了,症状已经传到脾胃了,你应该直接治脾胃。
保和丸能够帮助你缓解这种脾胃病的撑胀感,当然如果是情绪很大,经常容易发脾气导致脾胃不好的话,还有一个在保和丸基础上专门治疗肝气犯胃的“越鞠保和丸”。如果平时自己脾气很大,导致自己食欲差的朋友可以考虑用这个药作为家中常备药。很多来咨询我胃病的患者,我都是推荐他们家中常备保和丸,这个药也不贵,十几块钱一瓶,也不用每天都吃,就是在脾胃不舒服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吃一下。注意!药始终是一个辅助,只能是应急用的,平时呢,还是建议多加锻炼,调整好自己的心情,饮食有节,这样才能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保和丸为什么能治疗脾胃所有的病呢。因为胃以通为顺。六腑以通为用。不管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属于人体上的六腑,六腑都是要时时刻刻保持通畅。
如果大肠不通了,就会出现便秘;
如果胃不通了,就会出现肚子胀;
如果膀胱不通了,就会出现憋尿、小便不舒服;
如果三焦不通了,就会出现水肿。
而保和丸就是一个通胃的药,建议家中常备。
保和丸
处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克。
制法上药研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食和胃。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呕吐泄泻,脉滑,舌苔厚腻或黄。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备注方中山楂善消油腻肉滞;神曲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面食痰浊之滞;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连翘散结清热,共成消食和胃之功。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越鞠保和丸
处方苍术(米泪浸三宿,炒)30克、抚芎(酒洗)30克、神曲(炒)30克、香附(童便浸,炒)30克、栀子(炒)15克、陈皮30克、半夏(炮)30克、白茯苓30克、连翘15克、莱菔子(炒)15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90克、黄连(酒炒)30克、山楂(去核)60克、木香15克、当归(酒洗)30克。
制法上药为末,姜汁泡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扶脾开郁,行气消食,清热化痰。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胸膈痞闷,或脘腹胀痛,饮食不化,嗳气呕吐,下痢等。
用法用量每次服50丸,用淡姜汤送下,或用酒送下。
备注本方由越鞠丸合保和丸加减而成。方中香附、木香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郁;栀子、连翘、黄连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白术、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燥湿运脾,以治痰郁、湿郁;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以治食郁。诸药合用,则气、血、痰、火、湿、食诸郁随之而解。
摘录《古今医鉴》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