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行版药典对山药产地加工过程的问题

2015版《中国药典》对山药的采收加工是这样描述的:“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再看对山药性状的描述:“毛山药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从上述的采收加工的描述看,山药的药材加工没有通过硫磺熏蒸的处理过程,而在山药的性状描述中则描述为“断面白色,粉性”,这与无硫加工的性状是不相符的。
笔者曾亲自做过实验,山药刮皮后,直接晒干或者烘干,其质地很坚硬,明显的角质或者呈“牛筋”状,色泽灰暗,多有灰黑斑,自然不会呈现粉性,其色也不白。
其实,在1985年版的《中国药典》,其所描述的药材加工过程还是要需要硫磺熏的。见下面截图:
山药只有通过硫磺的熏蒸,快速破坏其结构水分,时结构中的水分子流出,才能保证山药商品色白、粉性、微酸的效果。实际上,药典描述的山药性状,就是硫熏加工的情况,只是在文字上没有体现而已。
即使现行版《中国药典》中说的“山药片”,由于是将鲜山药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直接干燥的商品(不用硫磺熏),则表面色白、灰白,多有灰褐色斑块,质坚脆,粉性不是很强,较厚的有的断面也显角质,其微甘而不酸。
无硫片的干燥

纯无硫片

干燥时硫熏的山药片
目前,各产地对山药的初加工,包括毛山药和光山药,都一定离不开硫磺,一旦不用硫磺熏,根本加工不成,即使加工出来了,性状上也绝对不符合药典的要求。
为什么后来的有的没有了“熏”的描述,估计是为了二氧化硫限量的需要,将硫熏处理之类的文字去掉了。问题是,其药材性状的描述,仍沿用了硫磺熏蒸后的特性。这就是为什么一般药材的二氧化硫限度为不得过150mg/kg,而山药等则不得过400mg/kg的原因了。
药典所谓的山药,是必须要用硫磺熏的,山药片是不得用硫磺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