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深度好文)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01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借米是救济人,是为自己积福,所以一般人都不会拒绝。
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
古人救穷,但是不救懒。
不借鞋,是因为每个人的尺码都不一样,很难找到合脚的。
加上鞋子要走路,给人弄脏弄破了也不好还。

02

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无烦恼
不做中间人,不给别人做担保,一生不会有烦恼缠身。
做中间人,一定是两边都认识,都是朋友。
不出事还好,出了事情两面不讨好,都会怪罪在你身上。
到头来事情砸了,朋友也没了。

清朝康熙年间,江南小镇上有个叫吕大钟的人,家财万贯,只是财旺人不旺,代代单传。吕大钟焦急万分,抱孙心切,于是,当他的独生子吕人旺刚满十八岁时,他就给儿子娶了一妻二妾,期望未来的吕家能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这天,吕人旺和镇上的几个秀才相约去县学拜会老师。不料,一直到了四更天,吕人旺还没有回来,吕大钟着急地起身去找儿子。

吕大钟一直找到了镇外。这镇外有一口大池塘,池塘的后面有一座关帝庙,庙门的缝隙里透出一丝灯光,细听,庙里有人声嚷嚷;再细听,那嚷嚷声里还夹着儿子的声音!吕大钟快步走过去,推开虚掩的庙门。只见里面杯盘狼藉,酒气冲天,几个秀才正热烈地谈论着什么。

吕大钟听了一阵,终于明白了:这几年全国发生了几十起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弄得读书人人人自危。今天他们去县学拜会老师,又听到了新的噩耗:有个叫徐骏的江南文士,只因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两句,朝廷便认定其心存诽谤,被判了斩立决。从县城回来已是傍晚,他们买了酒菜来到关帝庙,先是趁着夜色焚香烧纸,遥祭冤死的文人,接着借酒浇愁。喝着喝着,有人提议:“既然清廷如此残暴,我们何不反了它!”也是酒壮人胆,大家群起响应。因起事需要财力支撑.而吕家是镇上的首富,所以就公推吕人旺为首领。

听到这里,吕大钟吓坏了,大喝一声:“住口!”秀才们吃了一惊,待看清是吕大钟,又都松了一口气。

吕大钟叹了一声,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见识劝告他们:“刚刚灭亡的明朝,以一个国家的兵力、财力,尚且难以抵挡大清的虎狼之师,你们这几个文人想起事,那不是拿着鸡蛋碰石头吗?别让几杯酒烧昏了头!”

秀才们才不听他的,吕大钟只好伸手拉儿子:“咱们不要瞎掺和。钱财咱已经有了,等到儿孙绕膝,那才是天伦之乐呢!”

儿子推开他,吐出满嘴的酒气和豪言壮语:“别管我,与其屈辱地活着,不如壮烈地死去!”

吕大钟知道,这些文人一旦犯了犟脾气,那是十八头牛也拉不回来的。既然用强不行,那就智取吧。他眼珠子一转有了主意:“我说起事必败,你们说起事必成,无凭无据,争不出个结果来。既然这样,我们何不请教一下关老爷,看看他是什么态度。”

秀才们认定起事是正义之举,正义之举就一定会成功,也一定会得到神灵的庇护和支持,所以就说:“你就说怎样请教吧。”

吕大钟说:“周仓手里的大刀是铁制的,总有五六十斤吧?现在把它扔进池塘里,如果能在水面上漂浮一会儿,那就预示着起事成功,你们就放手去干;如果铁刀落水即沉,说明起事必败,你们就不要再提这事了!”

铁刀浮水,这不是骗三岁小孩的把戏吗?可这些秀才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好。他们饱读史书,知道历史上的多次起事都是有些异兆的,比如陈胜吴广起事,就碰到了鱼肚藏书的异兆。既然鱼肚里可以藏书,铁刀怎么就不会浮水呢?

吕大钟暗自笑了,这群秀才是喝醉了酒,才弱智到相信铁刀可以浮水。他就是要利用他们醉酒这段时间,尽早让他们打消起事计划。

那时天已大亮,很多人来到了镇外。他们看见几个秀才把周仓的大刀抬到了池塘边,纷纷围上来,伸长了脖子瞧稀奇。

两个秀才抬起铁刀,同时撒手,铁刀就落进了水里,溅起一片水花。果不其然,铁刀入水即沉。吕大钟得意地笑着去拉儿子。

吕人旺又一次推开他:“拉我干什么?好好盯着水面!”

水面有什么好盯的?吕大钟刚想说,却再也张不开嘴了: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奇迹出现了,那把铁刀竟然浮了上来,漂在了水面上!

围观的人也都瞪大了眼睛。秀才们忍不住欢呼雀跃。他们把吕人旺抬起来抛得老高,大声喊道:“铁刀浮水,关老爷显灵,我们起事一定成功!”

那把铁刀就那样浮在水面上,足足有一袋烟的工夫,才又缓缓地沉下去。

吕大钟瘫坐在地上,喃喃道:“铁刀真能浮水,这是怎么回事啊!”

吕人旺却兴奋异常,把老爹拉了起来,说:“快给我们准备一笔银子,我们明天就要分头行动!”

不料,官府的动作比秀才们更快,当天下午县老爷就带人把吕人旺几个秀才给抓了起来。清朝当时对“谋反”二字最为敏感,鹰犬遍布各地,时刻监视着可疑动向。铁刀浮水那样大的动静,自然很快就被人报到了官府。

眼见儿子被押上囚车,吕大钟跌跌撞撞地奔过来,“扑通”跪在县老爷的面前,双手抓挠着自己的胸口说:“县老爷,这事不能怪我儿子,铁刀浮水,全怪我呀!”

县老爷饶有兴致地问:“你能让铁刀浮水?”吕大钟连连点头:“不是我能让铁刀浮水,而是铁刀浮水与我有关!”然后不管不顾地说出了其中的惊天秘密。

吕大钟年轻时家里很穷,他一直幻想有一天能发家致富,儿孙满堂。到了四十岁时,机会终于来了。吕大钟结识了一个富商,他假意邀商人到家里做客,却在酒里下了药,然后将昏睡的商人绑了石头,沉进关帝庙前的这口池塘里。商人留下的钱财,被他拿来买田地开店铺,渐渐就成了小镇的富户。富起来的吕大钟也想娶上三妻四妾,繁衍一群儿子,可惜谋杀商人那次被吓破了胆,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昨天晚上,为断了儿子起事的念头,吕大钟才想了这么个馊主意。按照常理,铁刀是不会浮水的。可他那会儿忘了,水下有一个冤魂,有一个屈死鬼!那屈死鬼使尽全力,双手托举,铁刀能不浮水吗?

听到这里,正巧有一阵北风吹过,县老爷也觉得毛骨悚然,问:“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吕大钟说:“都是真的,我对那商人谋财害命,那屈死鬼要我断子绝孙!这事情瞒得了人,却瞒不过神,关老爷看得清清楚楚。事到如今,我心里堵得难受,再不敢隐瞒,原原本本全部坦白,该打该杀全凭县老爷做主,只求你放了我儿子。”

县老爷却说:“空口无凭,不好定罪。等找到证据再说。”说罢就调来一些官兵挖沟放水,池塘里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在塘底的西南角果然露出了一具骸骨。

围观的人们一齐惊呼,关老爷果然灵验,铁刀浮水,原来是要为这屈死鬼报仇!县老爷这才吩咐手下拿下吕大钟,签字画押。

然而,池塘里的水被放尽以后,又一个奇迹出现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早晨扔下的铁刀,原来不偏不倚地落在一只乌龟的脊背上!

看到这些,县老爷突然放声大笑起来,指着那只乌龟说:“大家都看到了吧,这磨盘大的乌龟,足可以驮起百斤重物。也就是说,所谓的铁刀浮水,并不是冤魂托举,更不是关老爷显灵,而是这只乌龟所为!吕大钟之所以坦白交代,一是他做贼心虚,二是他救子心切罢了!因此本官奉劝大家,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至于吕人旺这帮秀才,既然有了反叛朝廷的举动,那是谁也救不了的。”

吕家父子被先后正法,他这一门单传的香火算是彻底熄灭了。

03

菜里虫,菜里死
盗墓的一般死在墓穴里,水盗一般死在水里。
在哪里办坏事一般就会在哪里送命。

04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夫妻之间是柴米油盐,朋友之间是吃吃喝喝,亲戚之间离不开礼品点心。
最亲密的关系,往往更加朴实、真实。

05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那些想有作为的人,一般都不自在,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天天自在逍遥,一般成不了什么事儿。
想要成大事,就得忍常人不能忍。

06

吃葱吃蒜不吃姜
姜和“将”谐音。
是说不能吃别人的激将法。
一上头,就容易出祸事。

07

吃人家的饭,看人家的脸
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
在生活上依靠别人,那就得服从别人的约束。
经济大权决定话语权。
想要不被人管,就得自力更生。
年轻人不听父母的话,但是在经济上却依赖父母。
这就不厚道了。

08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
仁慈心软的人不能带领军队,义气为先的人不能掌管财权。
战场生死攸关,关键时刻不能妇人之仁,否则只能满盘皆输,输掉更多人的性命。
所以将帅必须要狠得下心。
世上忠义之士多好友,他们重友而轻财,所谓仗义疏财,所以义者不能守财,也守不住。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财。

09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和别人发生矛盾,不要戳别人痛处。

一时痛快,遗害无穷,控制情绪,才能和气生财。

10

大富由命,小富由勤
一个人能不能大富大贵,是上天注定的。
一个人能否小康,是靠个人努力得来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好自己的事就够了。

11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
拆散别人的婚姻是很糟糕的事情。
毁了一家的婚,就毁了三代的幸福。
父母伤身,夫妻离散,子女被牵连,这其中的过失无法弥补。

12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要是穷了,在闹市也没人上门。
人要是富了,住在深山里也有人巴结奉承。
世态炎凉,自古如此。

13

亲兄弟,明算账
亲人之间,最不能欠的就是经济债。
亲如兄弟,也要把账摆在明面上。
只有把账目算明白了,才能有助于缓解家庭经济纠纷、缓解成员关系、促进长期合作。

14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
有很多的家长拼命工作,为孩子攒家底。
担心孩子不会做饭,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对象。
其实,后代子孙有自己的福气,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做长辈的不用给他们当牛做马,过度操劳。
感恩你,点个在看 

(0)

相关推荐

  • 民间故事 | 处处算计朋友,最终却惨遭因果报应!

    相传古时候,在锦州有个叫杨军的人,还有一个叫孙云的人,这俩人是好朋友,杨军有九十九顷地,孙云有一顷地.杨军想:"我要是把孙云的那一顷地买到手,我就能挂上"百顷牌"不用交皇 ...

  • 一只鸭子,引发的血案,历史教训

    清代的<右台仙馆笔记>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在江西南昌的一个乡村,有个小孩正赶着一群鸭子,准备到河边去放.放着放着,一只鸭子就从河里跑上了岸,还跑到附近的一个田里去了. 这个田地的主人 ...

  • 【转】明清故事:秀才昧良心,藏起樵夫丢失的柴刀,县学教导偏袒读书人

    临江府新金县乡民邹敬以砍柴为生,某日一大早到山里去砍了柴,当天挑到城里去卖. 来到城中,邹敬以二分银子的价格,把柴卖给了县里的秀才卢日乾. 邹敬一时大意,忘记柴刀还插在柴火里,转身就回了家.等到下午又 ...

  • 经典故事 | 老王头的骗术

    民间修房盖屋,要请阴阳先生择日子,只所以这样,是害怕不巧砸坏了土地神的脑袋,今天讲的这个故事,讲就是土地神脑袋被人砸的事. 小道主持一座小土地庙的庙务,说是主持,其实庙里也就他一个道士. 近来小道发现 ...

  • 历史 | 吕珠满:金龙山下两书院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作者简介]吕珠满,系广东省作家协会残联分会会员.汕尾市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现在海丰县残联工作,曾有多篇征文获奖:曾出版<左撇子碎记>和<那一抹风景& ...

  • 风雨桐江镇(电视连续剧剧本)四

    风雨桐江镇(电视连续剧剧本)四 海军著 芜湖号客舱.灯火通明.施公明在这么一个漆黑的夜晚,在吴淞口的海面上.遇见妻侄儿.实出他的意料,也给他带来惊喜和兴奋,他俩品着红酒.就着香肠.熏肉,还有热菜,抽着 ...

  • 风雨桐江镇(电视连续剧剧本)五

    风雨桐江镇(电视连续剧剧本)五 海军著 "总有一天.我会让你们跪着求我--"二癞瘌的吼叫声.还在黄昏的街上回响着.大林和二王哥俩听得真真切切.大王说想不到这二癞痢竟是这样一个寡廉无耻.忘恩负义之人.小 ...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本文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图片来源:Unsplash 1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借米是救济人,是为自己积福,所以一般人都不会拒绝. 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 ...

  • 15句老话儿: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图片:STW 来源:儒风大家(rufengdajia)整理 1.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借米是救济人,是为自己积福,所以一般人都不会拒绝. 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 ...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深度好文!)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深度好文!)

  • 第一篇: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1)

    最近几天的时间,我想聊一聊25年前发生的两件事和10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先啰嗦啰嗦25年前发生第一件事时的背景. 那年,我读初一. 相比现在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的优越条件,那时候,学校设施真的就是简陋得 ...

  • 第2篇: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2)

    接着聊~ 25年前,我读初一,还是个11岁的小孩儿.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中午午饭时间,我正和同学们顶着烈日,蹲在操场上埋头吃饭. 可是,也不知是谁,一不小心碰了我的胳膊,我手里的馒头一下子掉在地上,骨 ...

  • 第3篇: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3)

    再接着聊~ 25年前,我读初中. 我总念叨着,人家王秀芬跟我一丁点儿都不熟悉,还舍得把自己的馒头送给我.无论如何,我总要还人家的情意! 老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总不能再省下来一个馒头还给人 ...

  • 第4篇: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4)

    再~再接着聊~ 25年前,我读初一. -- 人们常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以前,青黄不接时,总会有人借米借粮救命续命,所以,一般人不会拒绝. 没有比吃饱肚子更让人满足的事 ...

  • 第5篇: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5)

    再再再接着聊~ 25年前,我读初一. 小时候经历的事儿,现在回忆起来,跟讲故事似的. 当时,班里有不少同学比我大四.五岁,就像,读五年级的小哥哥姐姐,带着个刚读一年级的小孩子玩耍一样. 我就是个跟屁虫 ...

  • 第6篇: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6)

    2013年,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再次接到芬芬的电话,我很惊喜,也很意外. 寒暄了几句,芬芬直截了当地说:"我买房子凑不齐首付了,你借给我10万块吧!" 我当时犹豫了一下,毕竟自 ...

  • 第878篇: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7)

    不接着昨天的聊了--说点别的吧! 25年前,我读初一. 那时候,镇中心中学还比较难考,10个孩子能考上两个. 镇里有79个村,400多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高高兴兴地领到入学通知书的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