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以一敌六,麦克阿瑟也头疼,日军甲、乙种师团差距有多大?
二战时期,日军的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的战斗力差距有多大?
80多年前,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战争,波及到了很多国家,中国也在其中,这便是世人所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瘠的海岛国,非但没有想着好好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反而妄想通过掠夺别国资源,壮大自身,给中国乃至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是回望历史,我们不应该该只记住仇恨,还要反思为何日本在当时可以拥有那般强悍的实力,而我们国家却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
在二战中,日本相比较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新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新人”,却拥有极其强悍的军事实力。作为一个“后起之秀”,日本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军队实力提升到世界前列,可以说是个奇迹。因此,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分析日军中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的区别,来探究二战初期,日本军队实力如此强悍的原因所在。
一、“师团”编制的出现
在二战期间,师团是日本军队作战兵力运用的基本单元。但是这一编制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去世,他的儿子睦仁继承了天皇之位。当时,正处于日本“倒幕运动”晚期,在下级武士支持下,睦仁刚一即位便从德川幕府手中拿回了政权。1868年,睦仁改年号为明治,将江户改名为东京,从此开始在东京执政。在明治天皇的统领下,一个近代化政府很快便建立起来。
在新政府成立之后,首先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天皇手中没有军队,无法震慑各地藩镇。因此在1871年,明治政府从各地藩将手中收回一部分兵权,组建了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支直属于天皇的中央军,日本天皇禁卫军。随后,在该年8月,明治政府更是设立了东京、大阪、熊本、仙台四个镇台,并且“废藩置县,解散地方常备军,改为全国统一之兵制”,由四镇台负责统领全国军队。
1873年,明治政府再次进行军制改革,在原来四镇台的基础上,再增加了名古屋、广岛两个镇台,分别负责全国六个军管区,这便是后世日本陆军师团的前身。1886年,明治政府又一次对军制进行改革,而这一次的改革由陆军省次官桂太郎、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主持。
在这二人的建议下,1888年,明治政府废除了原先带有地方治安色彩的六镇台,在其基础上,组建了六个师团,取代了原先六镇台的作用,负责镇守地方。另外,在此次改革中,直属于日本天皇的禁卫军也被改编为近卫师团。这次改革使得明治政府彻底收归了兵权,从此实现了全国的兵制一统。但是在师团刚组建时,由于所需军事资源的不足,师团的规模也一直不能够扩大,只能保持原先镇台的规模。
根据1890年的陆军定员令推算,在当时,一个日军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一个骑兵大队、一个炮兵联队、一个工兵大队、还有一个辎重兵大队,总编制约为92000人,全国六个师团加起来也才六万多人。这样看来这次改革并没有多大意义,但是明治政府之所以要将镇台改编为师团,就是要将其作为对外征战的战略单位。负责此次军制改革的桂太郎就曾在事后明言,日本后来进行大陆作战的基础便是在这时奠定的。
在此次军制改革后不久,日本就发动了对外侵略战争,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甲午条约》,获取了发展军队的丰富资源。在随后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将原来的六个师团不断进行扩充,截止到1945年战败前,日本军队总计组建了173个师团。在师团的扩充过程中,其内部也出现了分化。
二、甲种师团---日军精锐师团
前文讲到,在19世纪末时,整个日本也只有七个师团,但是随着日本军事实力的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日本军队数量迅速膨胀,师团与师团之间的战斗力水平也产生巨大差距。为了方便作战调配,日军便将师团按照甲、乙、丙、丁四个类别进行了划分,其中,甲种师团在日军当中是最为特殊的一类师团,因为其在二战之前便是日军的常备师团。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军队整备计划。1896年,日本将原来的七个师团,扩充到了十三个师团。1903年,日俄战争爆发,日军在原来十三个师团的基础上临时增设四个师团,以此来应对实力强悍的俄军。在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为了防止俄国卷土重来,不仅将战时增设的四个师团编制保持了下来,还再次增设了四个师团,以此来改善兵力不足的现实状况,在这时,日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21个师团之多。
但是在一战结束之后,日本发现自身军队的兵员素质、装备水平,都无法与世界一流国家相比较,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现有国力无力支撑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为了提高军队实力,日本政府再次进行了军事改革,一举裁减了四个师团。这一次改革之后,日军只留下了17个常备师团,并且将这一编制一直保持到了1938年,而这17个常备师团便是我们所说的甲种师团。
甲种师团采取的不常见的四四编制,下辖有步兵旅团、骑兵联队、工兵联队、野炮兵联队、辎重兵联队,以及一些非战单位,例如卫生队、通信队、野战医院等,总兵力可以达到25000人左右,并且还拥有将近一万匹马,以及无数精良武器。
在17个甲种师团当中,既有从日本建军时便一直存在的近卫师团和第一至第六师团,还有参加过日俄战争的第七至第十二师团,以及参加过一战的第十四、第十六、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这些师团无一不是日本军队中的元老级师团,战斗力十分出色。在二战时期,甲种师团更是充当了日本对外作战的主力军。
在抗战时期,甲种师团的实力远超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南京国民政府集结了全国最为精锐的部队,与日军在上海开战。这一战的结果大家想必都很清楚,中国军队惨败,一路逃窜至南京,最后连南京都没能守住。此战中,中国方面投入了80万人,而日军只投入了8个甲种师团,合计不到20万人。
80万中国军队对战20万日本军队,最终的结果是惨败。按照一支甲种师团的兵力大概在2万5千人左右算,中国军队要想战胜一支甲种师团,最少也得15万兵力。而且纵观整个二战,日本甲种师团几乎没有被歼灭的情况出现。甚至在二战结束前夕,日军第三师团还获得了湘桂作战的胜利,60万中国健儿因此牺牲。
抗战之初,这些甲种师团在中国土地上肆虐横行,其中第六师团更是击溃了南京守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数十万中国军民的亡魂至今乃在南京城上空游荡。除此之外,在二战后期,日本政府将大部分甲种师团都派往了太平洋战场,让美军也是吃尽苦头。因此说甲种师团的实力在当时是足以和欧美先进国家的军队相媲美的。既然甲种师团这么厉害,那么乙种师团又如何呢?
三、甲种师团的简化版
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之后,日本为了扩大战争规模,在原来17个常备师团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多个特设师团,其中在1937年8月至1938年6月,新组建了第13、18、101、104、106等10个特设师团,均投入到中国战场上。为了把这些后设的特种师团与甲种师团区分开来,日军大本营将其统称为乙种师团。
乙种师团的组建时间要比甲种师团晚很多,并且在成立之初,乙种师团没有沿用甲种师团的四四编制,而是压缩了步兵以及骑兵的数量,采取了三三编制,相应的总兵力也从25000下降到了20000左右。这是因为在当时,日本国内已经没有足够的青壮力和装备可以再武装起10个师团的建制,只能采取缩减编制的办法。
因此乙种师团从一开始,就不如甲种师团,这一点不光光体现在人员数量上,还体现在装备程度上,乙种师团的武器配备要比甲种师团差很多。例如一个甲种师团一般会配备300挺轻机枪、300个掷弹筒、100挺重机枪、25门步兵炮、16门速射炮、16门山炮、12门榴弹炮,而乙种师团除了轻机枪与甲种师团配备一致外,其他几种重武器要么只有甲种师团的一半,要么干脆就没有配置。
虽然说乙种师团在兵员数量、装备水平上都不如甲种师团,但是乙种师团的士兵基本都是甲种师团的预备役士兵或者是从甲种师团退役的老兵,战斗经验比甲种师团并不会逊色多少,战斗能力还是相当不错。而且乙种师团相对于甲种师团来说,只是减少了步兵和骑兵的数量,本身军事架构还是十分完整的,依然是日军对外作战的基本战略单位,可以独自承担一个地区的作战任务。
但是在乙种师团之间,战斗力也有高低之分。例如日军第18师团作为参加过日俄战争和一战的老牌师团,在一战结束之后被裁撤掉,在1938年又再次被组建。按道理来说,第18师团可以算作是甲种师团,但是在新组建之后,却被归入了乙种师团行列。
这一师团在成立之后便被投入了淞沪会战中,正是由于这一师团在杭州的登陆,导致了国军防线的全面崩溃,最终使得国军败走南京。在二战中后期,这一师团被调往马来西亚。在山下奉文的带领下,第18师团横扫马来西亚,就连麦克阿瑟都在其手下吃过亏,几十万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第18师团在战场上的表现是足以媲美日军中的甲种师团的,但是也并非所有乙种师团这般强悍。例如日军第106师团,这支由第六师团的退役士兵组建起来的队伍,却在中国战场上表现极差。在万家岭战役中,第106师团与第101师团一起,差点被国军围歼。
因此,在日军当中,两种师团的区别还是相当大的。首先,甲种师团的成立时间要比乙种师团要早;其次,甲种师团采取了四四编制,而乙种师团采取了三三编制;再者,甲种师团在人员数量、装备数量以及兵员素质上都要比乙种师团好;最后,甲种师团的总体战斗实力要比乙种师团要强。
文/乐宇
参考资料:《日本陆军史》,生田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