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害怕一件事:我配不上我受的痛苦。

【图】Francesco Tortorella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611天
70多年前,一个犹太人,仅用了9天时间,写了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7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读这本书,这是一本永恒的书,700多年后,人们还是会读,如果你爱爱阅读,爱思考,但如果没读过这本书,是不可思议的。
它很薄,但绝无仅有。第一个版本只有现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后来的版本才增加了第二部分的意义疗法。这本书的成本巨大,如果我告诉你,你只有1/28的存活机会,你一定会陷入极大的恐惧。我告诉你,96.4%的死亡率,就是写这本书的成本。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犹太人,从小就对心理学感兴趣,16岁时,就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在专业的杂志发表了文章,然后成为博士,成为教授(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1939年,担任维也纳罗斯柴尔德医院神经官能症科主任。但,这在二战期间,毫无价值,犹太人的身份,注定他只能被关押进集中营。
他是有机会改变命运,逃离集中营的。关进集中营之前,美国大使馆愿意给他签证,前往美国,可他选择了更难的那条分岔路,留在了维也纳,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的家人,他的患者都在维也纳。
而他的这个选择,并没有改变家人的命运:妻子、父母、弟弟都相继死在了集中营。对他而言,选择和家人在一起,是他的责任。
他的这个选择,也回答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每一个人生,都有意义,只是没有固定的答案。而人生的意义,要由自己去发现,当你发现了,你的生命力就会更加旺盛。
在我看来,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有两点可以参考:
1.我们始终有选择权。
即使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每一个囚犯,也有选择权:选择放弃还是选择崩溃?选择后者,48小时内死亡就会降临。
2.我们得负责任。
在集中营,为什么要选择尽力活下去,多活一天是一天?因为有自己爱的人,有自己的家人,他们在等候自己。
当你有一个自己爱的人,而且选择为Ta负责任,那么,你的人生意义就会慢慢呈现。
这样的简单、直白,放在集中营的屠杀中,放在随机的命运中,震撼且有说服力,前一刻或许还和Ta走在一起,下一秒就在焚尸炉的黑烟中飘向天堂。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文字,克制不煽情,简洁且理智,他没有从受难者的角度去控诉,而是作为一个科学家在观察,他甚至认为有一些囚犯比法西斯更为残酷,所以他拒绝所谓的“集体犯罪”概念。
在平静的叙述中,他有几段关于爱的描述,我可能看了不下20遍,每看一次,我更加坚决的认为,那是对爱最好的诠释。他能如此理解什么是爱,所以他能用自己的一生为无数人找到了意义。
“突然间,一阵沉寂,一把小提琴向夜空奏出了绝望而悲伤的探戈舞曲……提琴在哭泣,我身体的一部分也在哭泣,因为那天正好是某人的24岁生日。那个人正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另一个地方,也许近到仅几百米的距离,也许远至几千米之外,却与我全然隔绝。那个人就是我的妻子。”
“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我强烈感觉到她的存在,她陪伴在我身旁,我甚至有伸手触摸她或抓住她的冲动,她就在身边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就在那一刻,一只鸟飞下来,刚好落在我面前,在我挖壕沟的土堆上直直地盯着我。”
1997年,维克多·弗兰克尔与世长辞,终年92岁。他的一生对生命充满了热情,67岁考了飞行驾照,80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他的意义疗法认为人生在于“追求意义”,不同于弗洛伊德认为的“追求快乐”,更不同于阿德勒认为的“追求权力(优越)”。
他的人生意义,在于他让更多的人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他说,生命的意义是无条件的,如果痛苦无法避免,那么,在痛苦中也能找到意义。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那样:我只害怕一件事,那就是我配不上我受的痛苦。
今天是520,好日子,好数字。愿,你找到意义,得到最好的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