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竹林|作者郑文中,湖北蕲春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年年的清明节,我总要回老家上坟祭祖。总是先去祖坟山祭祀先人,然后回到老屋看看,去塆子里走走,看儿时走过的小路,看儿时玩过水、捉过鱼的小荷塘,见见堂哥堂嫂,拉拉家常。今年,清明节回了老家一趟,也和往年一样,问侯了长辈,看了乡亲。老屋苍老的身躯,老屋周边的风景,显得还是那么的亲切、熟悉。
这次回老屋住了一晚,一大早我就起了床,特地去看了父亲生前在屋后山栽种的一片不大的竹林。竹林郁郁葱葱的,很是诱人,每次我回家,都喜欢在竹林里转一转,感受一下竹林的香味。这次还顺便挖了十几棵嫩竹笋带走,送给朋友尝鲜。离开竹林时,我用手摸了一棵又一棵的老竹,看到刚刚破土的笋苖......想起父亲在的时候,有一次我嘴馋,想挖新笋吃,被他阻止了,劝诫我保护好小笋苗。
现在想来,父亲喜欢竹,更是爱着这片竹林。那些年竹子刚刚长成林,一棵新笋都舍不得挖回来吃,更不用说挖点竹笋去换油盐钱。现在的这片竹林,是父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亲手栽种的几棵小猫竹长成的。一小山坡的猫竹,有着秀逸的神韵,纤细柔美,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倍受来人的喜爱。
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也有“梅竹松岁寒三友”的美称。古今文人骚客无不爱竹赞竹。诗人苏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有着“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的情操。
竹,浑身上下都是宝。竹笋可食用,味美;竹叶可净化空气;从竹杆上刮下的竹皮,叫竹茹,可以入药治病。竹,还可以把它制成竹筒,做成毛笔,可写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做成竹萧、竹笛,奏出悦耳的音乐。父亲有时候从竹林里,挑出自己心怡的老竹子,像篾匠一样,经过他的巧手,把竹子劈成竹篾,编成一个个箩筐、筦箕、簸箕、斗笠等物品,虽然很普通,不是什么名贵的物品,但在我眼里可是家里不可少的宝贝。
父亲不善言语,但他对竹林的喜爱,溢于言表。我想他爱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气节:朴实无华、宁折不弯。父亲自己就是有这种品格的人,这些品德也在生活中影响着我。
这片竹林,虽然饱经夏旱冬寒,但依然苍翠欲滴,美丽可爱。竹林的风光常常出现在我的梦里,父亲的辛勤劳作现在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我想他种竹除了用竹做生产用材之外,更多的种下对我们的期盼。他希望我们像竹子一样,做一个刚柔并济、清静优雅、顽强生长,不因外界的阻力而动摇自己的内心的人。
每每风起,竹叶沙沙,我总想起父亲对我的千叮万嘱;每每春来,竹叶尖尖,我总想起父亲的辛勤栽种;每每冬往,我总记起人生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不屈,屹立不倒,生机勃勃,不惧严寒,四季常青。虽然父亲走了,但这片竹林是他留给我最宝贵的礼物,我会一直守护着。
作者简介
郑文中(笔名,文忠),汉族,湖北蕲春人。从事金融工作,作品散见于《濒湖诗社诗刊》《中国农村金融》《湖北农村金融研究》《杭州金融》《黄冈日报》等报刊杂志。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为了更好地服务分布全球各地的乡亲和各界读者,来稿中的部分合适作品,将会在今日头条、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和百度百家号等同名网络平台中刊发,敬请留意。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