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思想起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思想最早来自于上古时期“三皇”之一的伏羲,他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凭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奥,从而起太极,定五行,制八卦。

伏羲还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这也是后来人们运用《易经》和八卦占卜吉凶的思想基础。

伏羲八卦揭示出要遵循这么一条规律:人应当效法地,地应当效法天,天应当效法“道”,“道”则是自然规律,即宇宙规律。

人在天地间,要知天知地,要懂得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在社会上的位置,要效法天地。伏羲感悟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奠定了“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念和完整系统。

到了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时期,他在德化天下的同时,积极求道,并最终得道成仙。

显然,黄帝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炼人”出现于世,而彰显、演绎“天文”与“人文”的交接。以“人文初祖”的身份,带领天下给后面的五千年初演“天人合一”。

黄帝最后的圆满回归,也是在告诉世人,修道自古有之,人类可以通过修炼再回归于天,人与神之间连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炼”。

然而,随着人类道德下滑,大道已渐渐失去。为了让人类道德维持在一定水平,并使有缘人得道回天,神佛派下使者传播有关真法、真道的文化。

此时,入世给人系统化地留下了真正的“理论”。

,生卒年月不详。《史记》上说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的人,后来也有人说是宋国人。《史记》说老子姓李,名重耳。

《列仙全传》和民间传说指,周代之时,老子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从天而降,时玄妙王之女尹氏白天正在睡觉,感而吞之,醒来发现有孕。

尹氏怀此圣胎之后,神气安闲,容颜转少,所居房屋六气和平,祥光照护。后来诞下一个男孩。

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因出生后就白发苍苍,所以给其起名“老子”,又名“老聃”。“聃”的意思是大耳。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老君母曰玄妙玉女。天降玄黄,入口而孕……岁在甲子,诞于扶刀。”老君即指老子,的鼻祖。

宋代的《太平广记》则总结了历代传说中关于老子的身世来源。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

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凡人的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

还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子”。

也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此吾姓也”。这大概是《史记》将“李”作为其姓氏的由来。

还有人说,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老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精子,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

应该说,凡是受命于天的人,必然是通达灵异的人,老子的禀赋气质也与平常人不同,这样的人自然身负使命,也自然会得到天神的佑助。

传说虽多,其中包含的关键信息无非就是:上天安排老子来世间传播道家修道回天、返本归真的修炼文化。

商容启悟

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他曾师从商容。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彼时被称为“神人”。

关于商容与老子的师生关系、商容教授老子的情况,唐朝人皇甫谧的《高士传》有过如下记载:商容病了,好像病得还不轻。

老子去探视。商容跟老子主要强调了三个问题,一是要不忘故乡,不忘本;二是要尊敬长者;三是柔弱胜刚强。

涉及有关商容的记载,至少还有两个文献。《吕氏春秋‧不二》里记载“老聃贵柔”,即“贵柔”、“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是从商容那里学来的,所以《淮南子‧缪称训》说:“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

洛阳求学

民间传说,商容先生教授老子三年后,推荐老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阳学习。老子到洛阳后,拜见商容引荐的博士,进入太学,三年后大有长进。

博士又推荐其进入守藏室为吏(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在太学,老子如饥似渴,博览泛观,天文、历法、地理、史书等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没有不看的,文物、典章、史籍无所不学习。

其后,他当上了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吏,负责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等。

老子在做守藏室官员期间,得以博览群书,他还对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的事儿特别感兴趣。

知识渊博、通晓古今、注重道德的老子成为了当时非常有名气的人。孔子也曾慕名专程到洛阳问礼于老子。

后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所管理的典籍被王子朝带到楚国,老子被免职,于是他也进入楚国,在苦县(今河南鹿邑县)隐居,那里在唐代时还有老子的宅和庙。

《括地志》写道:“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

而老聃隐居于楚地这件事,不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明确记载,先秦其它多种文献中也反复提及。

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被免职后选择了在沛地(今江苏)隐居。《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也就是说,老子、孔子的相见地点在沛。对此,《经典释文》收录司马彪的如下解释:“老子,陈国相人。相,今属苦县,与沛相近。”

民间传说,老子在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仰慕他名声的人接踵而至,询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

传道令尹喜

《史记》载,一日,老子到了一处关隘。关隘令尹喜说:“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不过,《史记》中并未提到关隘的名字。

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记载说:“周康王时尹喜为大夫,后仰观乾坤之气象,寂心精思以求道。

一天,观看到东方紫气西迈显瑞,预知有圣人将要出关,求为函谷关令。

遇得老子,拜为师,请求至道,老子遂着成《道》《德》五千言授与尹喜,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当此之时,还发生了一件事。《史记》上说,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

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写了状子告到关令尹喜那里。

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因此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

徐甲见那女子十分美貌,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尹喜。

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

我当初因为官小贫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

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你怎么竟这样急的等不了呢?”

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

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尹喜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去了。

而尹喜则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西行去开化西域。后老子留下五千言给尹喜,尹喜将其记录下来,世谓之《》。

因此,老子被认为是道家的鼻祖。同时,老子还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尹喜。

白日飞升

老子出关后究竟去了哪里,并无明确记载。根据地方志的研究和修道遗迹,老子最终极有可能在今甘肃临洮岳麓山“白日飞升”,这是指人修炼得道后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

老子驾凤凰飞升云华之上时,身现金光,洞然十方,五色云良久乃没。其日江河泛涨,山川震动,有五色光射天,太微遍及四方。

后人在老子飞升处修了“飞升台”,又称“凤台”或“超然台”以示纪念。除此而外,今天的临洮保留着老子当年的大量修道遗迹,如老子传道的“说经台”等。

而唐朝皇族李氏《氏族志》中说“李氏十三望,陇西为第一”,并将自己视为老子的后人,也是因为老子曾在此修道。

至于尹喜亦按照老子的教导虔心修行,并弘扬道家学说,后来修道成仙,被称为“无上真人”,又称“尹真人”。

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的神迹展现后,后人遂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的象征。

老子传大道

老子留下的大道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前三十章为卷上,后四十四章为卷下,共五千多字。

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简称《道德经》。

不过,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皆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德道经》写本,也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这说明得道者一定是个有德之人,无德者无法得道。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其基本思想范畴是“道”,故称道家。从现有资料看,“道家”之称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谈写的《论六家要旨》。

但实际上,在老子出世并以五千真言传世之前,道家修炼事迹、神迹就早已流传,如黄帝问道于广成子、黄帝“龙去鼎湖”等。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只看作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明白老子留下的是道家的修炼文化。

正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不是“常道”,而有道的他与俗人也有着天壤的差别,“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进一步说明真道的可贵:“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正因为他不是一般的“道”,不是随随便便让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贵。

而大道传出,身在人世迷中的人们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为了让有缘人得道、让上士最终得以返本归真,老子在短短的五千言中告诉了人们这个“道”的含义以及与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的关系、如何做人并最终如何达到返本归真等一系列问题。

而对其它问题的阐述恰恰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的做铺垫。

此外,老子为了让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还多次谈到了有“道”的圣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此作为人们的榜样。

因此,在留下道家修炼文化的同时,老子的《道德经》也涵盖了圣人王者之道和大众做人处世的道理,从道的角度,留下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