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武汉有肉吃,1985年武汉六郊区工业含金量

看到这个题目,有的朋友会说了,你们嫌贫爱富,只想抱武汉大腿。

这还真不是。

对于黄陂,江夏,新洲和蔡甸这样的原农业县来说,自己有口饭吃问题不大,但是要想吃好点穿好点,有点零花钱单凭自己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必须靠强大的城市辐射和外溢。

可惜的是湖北的诸多地级市的主城区,老实说大多还处于发展阶段,有的甚至还需要下面县支持,期待他们辐射自己至少在20年内是不现实的。

例如孝感的汉川,您觉得汉川能得到孝南区的辐射和扶持吗?

跟着强者混,这不仅是人性,也是地区发展的方向。

望您理解!


武汉六大郊区中,解放后正式被武汉管辖的时间是不同的。

  • 东西湖从1958年成立开始就一直在武汉怀抱里没有离去过,传说中的亲儿子;

  • 汉南区1966-1978跟着东西湖,1978年才分开单独设立汉南农场,被武汉管辖的历史其实应该从1966年开始。

黄陂,江夏和蔡甸则比较复杂,解放后都有过被孝感管辖的历史。

  • 江夏:1952-1960年,归孝感专署管辖;1961-1965年,归孝感地区管辖;1965-1975属于咸宁地区,1975年回归武汉。

  • 蔡甸:1951-1960年,归孝感专署管辖;1961-1975年归孝感地区管辖,1975年回归武汉。

  • 黄陂:1949-1960年,归孝感专署管辖;1961-1983年归孝感地区管辖,1983年回归武汉。

  • 至于新洲,一直属于黄州府黄冈县,解放后和黄冈县分治成立新洲县,仍属黄冈地区管辖,1983年划到武汉市。

回归武汉最早是江夏和蔡甸,1975年,黄陂和新洲则比他们晚了8年。

被武汉正式管辖的时间不同,获得的好处也不一样。

我们先看看1985年四大郊区的工业企业数量表吧。

说明:

解放后一直跟着武汉的东西湖,全民所有制企业数量达到了92家。

1966年就跟着东西湖的汉南区全民所有制企业也有34家。

1975年回归武汉的江夏和蔡甸分别有30多家,

1983年最后才回来的黄陂和新洲却只有21家。

当时的汉阳县和武昌县甚至还有合营和合资企业。

看当时各区的企业名录,黄陂和新洲企业名称绝大部分是“黄陂”或者“新洲”开头(比如黄陂水泥厂之类)。

江夏和蔡甸有部分国有企业以“武汉”开头。

东西湖,则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武汉*******厂。

看来越早跟着武汉,工业含金量就越高。

现在的人可能对全民和集体企业没啥感觉,但那个年代,全民和集体的区别可大着呢,单拿工资差异来说就是华为和家门口小店的差别。

再看一组数据:

1985年,某大型国有企业,某中型国有企业,和黄陂某集体企业工资对比。

国有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集体企业5-6倍。

吓人吧!

1985年,武汉六大郊区的工业发展程度是不同的。

东西湖明显领先一截。

汉南,江夏和蔡甸处于中间。

黄陂和新洲则吊车尾。

遗憾的是24年后,郊区工业发展还是这个排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