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痤疮除湿汤(陈彤云经验方)

来源:

自拟方。

组成:

茯苓,山药,连翘,茵陈,虎杖,萹蓄。

功用:

健脾利湿,解毒化浊。

方解:

茯苓健脾安神、利水渗湿为君药。山药味甘入脾,补气健脾、益气养阴为臣。君臣配合以达健脾利湿之效。茵陈清热利湿;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前人称之为“疮家圣药”;虎杖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三药为佐,共助清热解毒化湿之功;萹蓄利水清湿热为使药。全方补脾益气以扶人体之正气;清热解毒以驱逐邪毒;利湿化浊使邪有出路。体现出陈老在此类病证中巧妙合用补、清、消、解之法则。

主治:

皮疹特点:脓疱、囊肿、结节、粉刺、丘疹;临床症状:纳呆,便溏或便秘,疲乏,女性白带多。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或厚,脉滑。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痤疮除湿汤”既可用于脾虚湿盛型之痤疮,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所致之的毛囊炎、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及过敏性皮炎等病。

加减化裁:有脓疱,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口渴加生石膏;出油多,舌苔厚腻,加生薏苡仁、荷叶等;大便排泄黏腻不爽,加枳壳、厚朴;行经腹痛、胸胀,可加乌药10g、延胡索10g;月经提前且量多,加秦皮、椿皮、白头翁各10g;月经色黯有血块,加益母草10g;月经量少,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g;皮疹肿硬,触痛且坚者,可加炒山甲10g,夏枯草20g,土茯苓20g,海藻15g,浙贝母10g;如夏季见有痤疮患者湿热并重且舌苔厚腻时,加佩兰等芳香化浊之品,以助湿浊的消散。

验案举要:

案一:脂溢性脱发伴痤疮脾虚湿盛证,痤疮除湿汤加减化裁治之。

丁某,女,31岁,颜面起疹伴脱发2年。查:面颊油腻,可见粉刺、结节、丘疹;伴纳呆,便溏,疲乏,白带稀多。患者工作紧张,失眠多梦,以往饮食不规律,嗜生冷甜食,证见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脉滑。辨证为脾虚湿盛,兼感毒邪。治以健脾利湿、解毒化浊。方用“痤疮除湿汤”加珍珠母(先煎)20g,当归10g,苦参10g。服药3周后二诊时,粉刺、丘疹减少,油脂分泌稍减,同时饮食规律,睡眠好转,脱发减轻。舌淡胖,苔白厚腻,脉滑。继服前方加藿香10g,扁豆12g,用以增强健脾化湿浊之力。6周后三诊,患者结节渐消,皮疹色黯,大部消退,未见新发,脱发明显减轻,睡眠安稳,精神情绪俱佳,纳可,大便基本成形,守法守方14剂巩固疗效。

本例患者痤疮伴发脂溢性脱发,证属脾虚湿盛、兼感毒邪。陈老用药补脾益气合清热解毒,兼利湿化浊。全方既含补法又有清法、消法,驱邪不忘扶正,健脾益气固护根本,清化湿浊不留邪气。“发为血之余”,脾虚湿盛,湿浊不化,胃纳不佳,故见失眠多梦,因阴血耗损,故血不足以养发;湿浊内停,日久生热,湿热上蒸,故见面部起疹;湿浊蒸腾,耗损气血,头发失于濡养则脱落。因此陈老在健脾利湿的同时,加当归以养血。全方共奏补气、调气、化湿、清热、解毒、养血生发之效。

案二:过敏性皮炎脾虚湿盛证,痤疮除湿汤加减化裁治之。

吴某,女,43岁,面部反复起疹伴痒半个月。查:颜面潮红,密集粟粒红色丘疹,淡红、黯红斑片;纳少,便溏,疲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脉弦滑。辨证为脾虚湿盛,外受风邪。治以健脾利湿化浊、疏风止痒清热。陈老首先叮嘱患者停用一切可疑化妆品,避免风吹、暴晒等外界不良刺激。方用“痤疮除湿汤”加白鲜皮10g,浮萍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2周后复诊,瘙痒有所减轻,丘疹减少,红斑变淡,范围同前,经前乳房胀痛,伴发痛经,舌淡黯,边有齿痕,苔白中稍厚,脉滑。陈老前方减白鲜皮、地骨皮、桑白皮,加乌药9g,延胡索12g,丹参15g,佩兰10g。4周后三诊,面部皮疹全部消退,红斑明显变浅、变淡,范围缩小,基本不痒,大便成形,痛经好转。陈老嘱其继服“痤疮除湿汤”1周,全部好转后停药。

本证患者为面部急性过敏性皮炎,陈老在辨识体质用药的同时,首先叮嘱去除可能的外界不良因素,同时避免不良刺激。证属脾虚湿盛,外受风邪。陈老治以健脾利湿化浊兼以疏风止痒清热,桑白皮、地骨皮、白鲜皮以皮达皮,配浮萍以疏风清热止痒。患者两周后伴发痛经,陈老依据中医“寒凝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等理论,加用乌药、延胡索、丹参、佩兰以温通、行气、活血、化瘀兼芳香化浊。使全方达到健脾利湿、解毒化浊、温通行气散瘀之效。

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为“脾虚湿盛”之证而设,临床上非“脾虚湿盛”者则非本方所宜。临床应用本方时,患者应注意皮肤清洁、调节起居、戒怒息愤,饮食应清淡均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煎炸甜腻腥发之品为宜。

参考资料:

肺胃热盛型痤疮与脾虚湿盛型痤疮,前者临床上病史相对较短、起病较急、皮疹鲜红泛发、脓疱较多;后者临床上病症缠绵、病史长、皮疹形态多样(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脓疱相对较少。通过实验结果显示痤疮常见致病菌中致病性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在前者中检出率较后者中要高,而致病性较弱的表皮葡萄球菌及微球菌在前者中检出率较后者中要低;PAC测定前者较后者稍高,均与临床症状表现相符合,证实了痤疮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感染的程度与中医的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证型与不同微生物感染有一定关联,该研究为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依据。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其病因学之一为皮肤菌株异常,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acne)的异常,皮肤常驻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其中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与痤疮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痤疮丙酸杆菌由于其分布上的特长及数量上的优势与痤疮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减少毛囊中的痤疮丙酸杆菌是治疗痤疮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结果表明,痤疮患者疮面检出的细菌主要为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而正常菌微球菌低于正常人。痤疮患者组PAC,53801个/cm2,而正常人仅10686个/cm2,两者有非常显著差异。

应用陈彤云的经验组方“痤疮清热口服液”及“痤疮除湿口服液”系统观察了痤疮患者189例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用以探讨中药治疗痤疮的机制。方法:采用放免法对比中药治疗前后血睾酮与雌二醇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临床疗效为:治愈率58.73%,好转率32.8%,未愈8.47%,总有效率91.53%。结论:从而说明痤疮的发病与血清睾酮升高有关,而中药的治疗可能与激素水平的调节有关。

上两方已由本院制剂室制成中药浓煎剂,已有院内制剂批号,取名为:“痤疮清热合剂”、“痤疮除湿合剂”。

与本方有关的论文:

曲剑华,姚卫海,王萍,等.痤疮口服液治疗痤疮前后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2(1):34-35.  (整理者:曲剑华;审阅:刘瓦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