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最爱家乡臊子面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

最爱家乡臊子面  

 陕西 吴利强 

在陕西关中,流传着一句老话:“三天不吃面,门上打乱转,五天不吃面,见活没心干,十天不吃面,心里猫抓遍。”可见,陕西人爱吃面是由来已久。

在我们关中地区,家家户户每天中午吃面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吃面是我们的家常便饭,也成了我们一生的嗜好,很难改变。倘若哪天不吃面,好像没吃好,心里总是不踏实,想得慌。

记得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年放暑假,我跟奶奶、妈妈去西安看病,顺便住在叔叔的单位。叔叔在消防中队工作,是炊事班的班长。那几日里,大鱼大肉吃了不少,让我美美地解了馋,可是好几天不吃面让我想得慌。后来,一端上米饭我就没胃口,吵着闹着要吃家乡的臊子面。叔叔解释说,部队经常吃米饭,很少吃面。虽然他这么说了,但最终给我们做了一顿汤面,让我吃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都穷,没钱买肉,也就很难吃到臊子面。吃臊子面只是在逢年过节、谁家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可以大快朵颐,尽情享受。因此,吃臊子面成了我儿时的最爱和永远的期盼。即使上中学,午饭吃臊子面也是对我最大的犒劳和奖励。可是,那时学校食堂的面条都是用压面机压的机器面,吃到嘴里总有一股子机油味,而且硬邦邦的,不合胃口。其实,我最喜爱吃的臊子面是母亲做的手擀面,柔软而筋道,细长而滑嫩,油汪而不腻,汤煎而味浓,肉香而爽口,酸辣而适宜,吃一碗热汤臊子面,你会食欲大开,身心舒畅,容光焕发,喜笑颜开。说句实在话,天天吃臊子面我都爱吃。

参加工作以后,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很少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然而,那种暖心暖身的家乡味始终萦绕在心间。

又是好久没回老家了,时值双休日,也没啥事要忙,就回一趟老家吧。周末,我提前打电话问候母亲,顺便告诉她我星期六回家。母亲听说我和孩子都回家,喜不自禁地说:“回来吧,我给你们做臊子面。”星期六,我们全家早早起床,去超市买了些食品和水果,就乘坐城际公交回家了。

那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虽说是腊月寒冬,却没有北风的凛冽,和煦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回家的感觉特别好,我的心情格外舒畅。回到家,我看到母亲正在灶房案板上揉面,她说,面是早就抟好的,多揉几次才光滑筋道。我家院门朝南,向阳,宽阔,一眼便看见茫茫的田野、绿油油的麦田。坐在院门前晒太阳,看风景,与家人聊天,无比惬意。母亲拿出几根蒜苗、大葱晒在阳光下解冻,又烧了些热水洗西红柿、胡萝卜和土豆,择蒜苗、大葱和韭菜。晒太阳的这段时间,母亲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并没闲着,而是择菜、洗菜,端出一个方桌,把菜板放在方桌上切菜。

这些菜都被切成了小方块,大小一致,薄厚匀称,颜色各异,红的是西红柿丁和胡萝卜丁,黄的是土豆丁,白的是豆腐丁,绿的是蒜苗丁,母亲把它们分别盛在几个盘子里。准备食材的间隙,她又进进出出揉过几次面。11点半,她叫父亲和她一起进灶房烧水做饭。

父亲烧水,母亲擀面。老家的案板很大,足足有3平方米。母亲在擀面前又揉了揉面,直到面看起来又白又亮。接着,她先用短擀面杖将面团擀成面饼,再拿出长擀面杖继续擀。擀面也是个技术活儿,你得把面饼转着圈儿擀,才能把面饼擀得薄厚均匀。面饼逐渐变大变薄,就像一大片面叶。母亲用擀面杖边擀边卷,让面叶裹在擀面杖上,否则再大的案板也放不下了。为防止面叶不粘连,母亲每摊开一次面叶时,就撒一层玉米粉,然后再继续擀,继续卷,把一张面叶都卷在擀面杖上后,又摊开在案板上。当然,每次摊开面叶后,不忘旋转一个角度继续擀……最后擀到面叶大得案板都放不下了,还得把上半部分折叠起来擀,接着再摊开,再旋转,再折叠,再擀……直到面叶变得又薄又光。

接下来,该切面了。你看,母亲自有办法。她先把一大案面叶卷在长擀面杖上,然后抽出擀面杖,此时的面叶变成了长长的“千层筒”。母亲刀法娴熟,只见菜刀一起一落,起起落落间,“千层筒”瞬间就变成了层层叠叠的细圈儿。母亲顺手将细圈儿抖落开来,立时就变成了细细长长的面条儿。

做臊子面,至少需要准备三样食材:一是臊子肉,二是面条儿,三是汤菜。臊子肉是陕西人家常必备,自从家乡富裕之后,只要吃面当然少不了臊子肉。家乡的臊子肉都是猪肉燣(炒)的,臊子肉香,可谓:“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母亲燣臊子自不用说,同样的肉,同样的做法,可母亲燣的臊子肉就是香,片薄、色亮、柔韧、爽口、耐嚼,越嚼越香。面条、臊子肉已具备,就剩炒汤菜了。

炒菜前,先摊鸡蛋饼。现在的灶具都很全,烙饼有电饼铛,烧饭有电磁炉,炖肉有电饭煲,炒菜有电炒锅。炒菜一般都用的是自种自产的菜籽油,纯正、清亮、浓郁,烙饼、炒菜都很香。炒菜都离不开菜籽油,因为用菜籽油炒菜不仅可以使蔬菜色泽鲜亮,而且它本身具有的清香很容易诱发人的食欲。母亲先在电炒锅里倒入一些菜籽油,等油热后散发出淡淡的油香时,母亲将搅拌好的鸡蛋汁倒入锅内,再顺着锅底将鸡蛋汁抹平抹薄,然后把鸡蛋饼翻过来烙熟烙黄,最后铲出来放在菜板上切成小方片。人们常说,有油没盐,不如吃甜(淡)。鸡蛋汁在搅拌时肯定是要加盐的,如果没有加盐吃起来肯定没味道。蛋饼是臊子面必不可少的食材,你想想看,蛋饼不仅好吃,而且黄澄澄的,放进碗里也增色不少。

根据蔬菜的多少,母亲又往炒锅里倒入一些菜籽油。等菜籽油散发出阵阵清香时,母亲先倒入生姜末,翻炒几下,再依次倒入切好的蒜苗、胡萝卜、土豆、西红柿、豆腐,加入盐、酱油、五香粉等调料。然后不停地翻炒,让油、盐、酱、姜等调味品都能被蔬菜充分吸收,使蔬菜的香味更浓厚。生姜含有姜辣素,发汗温胃,可以活血御寒,增进食欲。蒜苗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胡萝卜素,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蒜苗中的辣素有一定醒脾气、消积食的作用。生姜和蒜苗都是日常食用必备的调味品和食用菜。将各种蔬菜翻炒均匀后,盖上锅盖焖煮一段时间,等闻到一股菜香时,就可以出锅了。我们那里,把放入汤锅的菜叫底菜。底菜炒好了,就要调汤。要想臊子面好吃,调汤很关键。母亲先在汤锅内倒入开水,再加入盐、醋、臊子肉、油辣子,尝一尝,是咸还是酸,要想提味,加入一些鸡精也行。感觉味道不错,再放入炒好的底菜。臊子汤调好了,先别关火,再让它在锅里沸腾一会儿,好让香味儿更浓烈更鲜美一些。

这时候,父亲早已把一大锅的水烧开,就等着下面条了。老家用的是大铁锅,烧了大半锅的水,下面条也足够了。等添了两次冷水,沸腾了三次后,面条也熟了。妻子捞面条,母亲又切了几根葱和几根韭菜,葱花、韭菜和鸡蛋片,都是作为漂菜最后撒入碗里的。捞面只能捞少半碗,否则面多汤少,臊子面就缺盐少味了。只有汤宽面少,汤味才会入面,面吃起来才酸、辣、香。现在请你看看,给面条浇上了热气腾腾的臊子汤,面条白又亮,臊子丁薄而方,底菜红、白、黄,热汤油汪汪,辣子红彤彤,最后在碗里撒上黄澄澄的鸡蛋片、绿油油的韭菜和葱花,那些色彩的搭配是多么鲜亮和协调,扑鼻而来的香气是多么浓烈和诱人,惹得人馋涎欲滴,食欲大增。请你再尝尝,喝一口汤鲜香浑厚,吃一口面条柔韧滑爽,嚼一片臊子酱香四溢,细嚼慢咽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悠长。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热乎乎的臊子面,顿觉一股暖流抵达人的心田,叫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一碗刚尝出味,两碗才垫个底,十碗八碗尽你吃,就像陕西民歌唱的那样:“吃饱咧喝涨咧,咱跟皇上一样咧!”

臊子面历史悠久,源自周朝西岐(西岐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相传周文王年幼的时候父母早亡,一直靠哥哥嫂嫂抚养成人。有一次,周文王率军出征中途遇到瓢泼大雨,风寒入骨,服过百药不见起色,数日卧床不起。嫂子得知后亲自下厨,为文王擀制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文王吃得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后为纪念嫂嫂遂取名“嫂子面”。臊子面故而又名“嫂子面”。之所以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是因为故事里蕴含的仁爱之心、感恩之情深深感染了世人。

如今的臊子面,作为陕西的美食,深受广大西北地区人们的喜爱,是著名的西府小吃。臊子面对关中地区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无论喜事丧事、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还是小孩满月,或是家里来了亲朋都离不开臊子面。作为崛起于关中平原的秦人的后代,更对家乡这片孕育神奇的热土充满无限的热爱,家乡的美食,家乡的臊子面已深植于每个人的心底,也唤起家乡人建设美好家园的热切情怀。

吴利强,教师,陕西陈仓人,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教育学会教师作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签约作家、《宝鸡教育》兼职编辑、《宝鸡教师作家》编辑。作品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延河》《华夏》《百花》《散文选刊》《教师博览》《教师文学》《班主任之友》《教师报》《西安晚报》和《宝鸡日报》等。至今为止,已发表散文、小说、杂文、诗歌400多篇50多万字。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田光兰

制作:陈彩洁

(0)

相关推荐

  • 故乡正宁的面

    故乡地处陕甘交界,是一个名叫正宁的小县,除了紫苏,似乎没什么特产,药材.烤烟.苹果园,都是经济化转型的时代农业,原有的小杂粮已日渐稀少,黄土地上种瓜得瓜种植豆得豆,与大北方的其它地方没什么不同:县域小 ...

  • 家乡的榆面饸饹

    这次回老家,母亲特意给我制作了榆面饸饹.老家河北最具有特色的面食小吃就是榆面饸饹,小时候只要一听说吃榆面饸饹,口水立刻就会流出来. 榆面饸饹又称为河漏,是北方汉族的民间传统面食小吃,说起老家饸饹的渊源 ...

  • 【滋水 · 散文】 刘春凤: 手擀面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66期︱ 审稿︱肖祎娟  编辑︱梁甫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

  • 陕西臊子面:臊子怎么样炒?加1碗这个,让你吃到正宗家乡味

    臊子面是陕西特色面食之一.臊子面的臊子有肉臊子和菜臊子,连菜带肉吃起来很香.臊子面的做法也很简单,炒一炒就可以啦! 陕西臊子面需要的食材 主料:手擀面.猪肉.黄花.木耳.胡萝卜.豆腐干.鸡蛋2个.蒜苗 ...

  • 散文||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 外地的朋友听到"岐山"这个地名的时候,或许会很茫然,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可是当你听到"岐山臊子面"的时候,一定会恍然大悟.对了,2012年<舌尖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面片/宋亚兰

    面片,在我的家乡叫面片子,尕面片,做法独具一格,因为家乡的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 青海地广人稀,草原辽阔,交通不便.过去回.汉.藏各民族之间相互来往,奔走于农牧区之间,路途遥远, ...

  • 散文||筋道的手擀面

    筋道的手擀面 吃面条是豫东人的习惯,现在我们吃的面条,基本都是从市场买回来的,是机器压好的,主要图个省事.方便.真正好吃的面条,还数自己家做的手擀面,纯手工制作,没有任何的添加剂,自然的清香,筋道.爽 ...

  • 散文||最恋那碗面

    最恋那碗面 陕西文人贾平凹先生曾说过,陕西楞娃爱吃面,吃的是岐山臊子面!作为土生土长的岐山人,我无疑也是个"面客".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种啥吃啥,这在过去自给自足的自然 ...

  • 【阅读悦读丨散文】刘学福《想起蒿子面》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刘学福 [作者简介]刘学福,文学学士,心理学硕士,现任教于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铜川市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新区作家协 ...

  • 散文||母亲的臊子面

    母亲的臊子面 李娟丽||陕西 在我们老家岐山,几乎人人都会做臊子面.但在我心里,唯有母亲做的臊子面最好吃. 母亲做臊子面是很有仪式感的,燣臊子.擀面.准备底菜和飘菜,往往要用一上午的时间. 清晨,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