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出炉:中国设施花卉产业形势分析与创新发展
中国设施花卉产业
形势分析与创新发展
花卉产业是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加速和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创新能力和经营应变速度正逐渐成为花卉产业提升自身竞争的“源动力”。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主动面对和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源优势向品种优势、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变,是中国花卉产业在转型期面临的重大课题。设施栽培则是花卉产业实现集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和路径,是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1.1花卉产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迅速,2011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首次突破百万公顷,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元,是世界上花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据中国花协统计,2016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133.04万hm2,销售额1389.70亿元,出口创汇6.17亿美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91%、增长6.69%、减少0.44%。
各类花卉种植面积中,鲜切花和盆栽植物是两类主要的设施花卉。2016年,鲜花切种植面积64560.45hm2,比2015年增长2.63%,占全国花卉种植面积的4.85%;盆栽植物种植面积105836.73hm2,比2015年增长1.04%,占全国花卉种植面积的7.96%。鲜切花和盆栽植物的销售额分别为1435138.92万元和3415804.62万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2.91%和11.13%,出口额分别为35194.84万美元和12599.93万美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5.84%、0.71%,两类花卉的国际竞争力在提升。
1.2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主要表现在品种、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和平台建设、企业能力提升等方面。
◆品种创新 自1999年中国正式加入UPOV以来,培育花卉新品种2000多个,其中国家林业局、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共授权花卉新品种1330个(截止2016年底),在学术刊物发表和专家鉴定品种1500多个,包括'冰清’月季、'燕妮’月季、'女神’菊花、'香瑞白’梅花、'红霞’蝴蝶兰、'美人’'紫烟’榆叶梅等一批突破性品种;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地域保护开始步入国际化,冠幅年生长量超过2m的地被菊花品种'TAIHANG’SGALAXY’('太行银河’)是中国在美国获得的第一个花卉专利品种,并于2013年获得获欧盟品种专利,'云红2号’香石竹、'AUTUMNDAY’('秋日’)非洲菊分别获日本和欧盟植物品种专利等。
◆技术创新 “十五”以来,花卉研究逐步得到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成果转化等项目资助,在花卉种质资源研究、育种技术、栽培技术、繁殖技术、花期调控、容器苗生产、花卉设施生产、采后处理等关键技术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如开发出基于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冷阴极荧光灯(CCFL)等新型光源在组培中的应用技术,不同C源、激素配比结合CO2施肥的热带兰种苗生产技术、高山杜鹃漂浮法育苗技术等,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
◆团队和平台建设 建立花卉育种创新团队40多个,建立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观赏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国家级花卉研发创新和产业推进平台,建立起省市级花卉研究机构120余个。
◆企业能力提升 截至2017年上半年,东方园林、棕榈园林等23家园林花卉企业在主板、中小板上市,90余家在新三板挂牌;8家私营花卉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0年,以山东红梅园艺海外并购德国海聂(HEINJE,1798)为标志,中国花卉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涌现出天津大顺、福建连城兰花、昆明虹之华、贵州苗夫、北京纳波湾等一批优秀花卉骨干企业。
1.3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基因组学研究 率先完成首种花卉(梅花)的全基因组测序及精细图谱构建,并完成梅花全基因组重测序研究。目前,中国科学家主持完成了梅花、中国莲、小兰屿蝴蝶兰、铁皮石斛、银杏、深圳拟兰的全基因组研究工作。牡丹、月季、大花香水月季、玫瑰、紫薇、大花紫薇、兜兰、香荚兰、桂花、高山杜鹃、菊花、樱花等多种花卉基因组学研究正在进行中。
◆分子育种研究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技术研发在梅花、牡丹、月季、菊花、香石竹、悬铃木等植物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重要性状调控机理研究 很多控制花卉重要性状(如抗旱、耐寒、耐盐碱、花香、花色、重瓣性、株型等)的相关基因正在被挖掘和鉴定,其调控途径正在被揭示。这些基础性研究的开展为花卉种质创新、重大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
1.4设施花卉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天津大顺的红掌、浙江森禾的盆栽石斛和蝴蝶兰、昆明虹之华的菊花种苗、云南的月季切花和微型月季等,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图1~3)。福建连城兰花、昆明虹之华、上海源怡种苗、天津大顺、贵州苗夫、北京纳波湾等花卉企业先后荣获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年度国际种植物者奖。云南、福建、江苏、浙江、广东成为中国出口鲜切花和盆栽花卉的主要生产基地,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花卉衍生产品势头旺盛
近年来,中国研发出如梅花香薰、玫瑰花茶及玫瑰精油、牡丹油、石斛兰食用和保健品、月季花精油及保健品、蜡梅花茶、食用和茶用菊花、玉兰保健与化妆品、荷花、睡莲、野茉莉等数百种的花卉衍生产品,市场前景较好。
1.6花卉特色小镇建设正在兴起
2016年,特色小镇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中央财政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下发了一系列通知及意见。2017年8月止,住建部已经公布的特色小镇有403个。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生态花海建设、花卉小镇建设将对花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实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7新的销售经营模式方兴未艾
网络在线拍卖、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正在兴起,中国花协统计全国花卉经营实体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花卉市场3029个,比2015年减少5.93%。2013~2016年,全国花卉市场呈逐年减少趋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16年底全国网站482万个,花木较大网站仅有200多个,多数不能实现线上交易。深圳爱淘苗、成都花木交易所、如皋花木大世界、华中林苗商城、淘宝网等分别实现花木交易额约1.5亿元、8亿元、3000万元、1200万元、30亿元。
目前,中国的花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积累不够,中国花卉业正处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多、散、小”向“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过渡阶段。与荷兰、德国、美国等花卉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自主创新能力弱,品种基本靠引进,技术主要靠模仿
新品种和新花卉总量少,缺乏突破性品种,花卉产品多样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缺乏设施花卉生产的主流品种,难繁种类关键技术依然没有重大突破;缺乏原创的散射膜、潮汐灌溉等装备技术、水肥气热光精准控制等智慧农业技术、播种机等省力化配套机械、栽培基质等技术和产品,对产业的支撑明显不足。
2.2生产效率不高
中国用世界花卉1/3的种植面积,创造约1/20的商品价值,而单位产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荷兰的1.7%,以色列的5.9%,哥伦比亚的7.7%,出口仅占世界的2%,因此中国只能是花卉种植大国,而非花卉产业强国和贸易强国。2016年全球鲜切花和盆栽植物生产中,丹麦、瑞士、加拿大等国实现全保护地栽培,单位面积产值分别达到134.4万欧元/hm2、179.78万欧元/hm2、123.13万欧元/hm2。中国鲜切花和盆栽植物生产面积170397.18hm2,占全球鲜切花和盆栽植物生产面积(650000hm2)的26.21%,单位面积产值3.87万欧元/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5.46万欧元/hm2)的70.88%,仅为欧洲平均水平(18.33万欧元/hm2)的21.11%。
2.3产业化程度低
◆生产设施落后 统计表明,2016年全国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仅占花卉总种植面积的8.73%,现代化温室栽培占全部保护地栽培面积的1/5(表1),难以保证周年生产、智能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其中,江苏、广东、四川、云南、浙江、福建、山东、辽宁的保护地栽培面积均超过6000万m2,是我国重要的盆花和切花生产大省。
◆缺乏专业化人才 2016年全国花卉专业从业人员247616人,占全部从业人员(5053523人)的比例不足1/20,花农依然是主体力量,难以满足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生产需求。
◆产业集聚程度低 2016年全国大中型花卉企业14108家,占全部花卉企业(79512家)的比例不足1/5,品种化、良种化、标准化、现代化花卉企业不足0.4%。缺乏美国保尔、英国太古、法国玫昂、德国科德斯、荷兰安祖、英国大卫奥斯汀等国际著名企业和自主品牌、知名品牌(数据来源:中国花卉协会统计)。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布局呈现“橄榄形”分布,前端的育种、种苗(球)以及末端的加工、营运等所占份额极小,中间部分的花卉种植是产业布局的主体,利润空间很小。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种质研发缺乏市场引导,产学研脱节,产供销三方信息不对称。保障体系不健全销售和流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缺乏成熟的拍市、电商平台以及健全的流通体系,消费水平低。
3.1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和谐发展,生态先行”“山清水秀,地绿天蓝,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生态文明战略的基本要求和美好愿景。
3.2新型城镇化
推动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绿道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化、振兴乡村计划等工作,要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障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园林绿化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从而给园艺、苗木和花卉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也是园林花卉行业可能出现“井喷式”发展的外在动力。
3.3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等区域发展战略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一带一路”是2015年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总要求;建设绿色雄安,生态雄安,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把雄安新区建成生态宜居智慧城市的样板和标杆,明确70%蓝绿占比的目标等,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空间和国际市场。
4.1花卉产业转型拐点
中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80~1990年是恢复阶段,1991~2000年是发展阶段,2001~2010年是高速发展阶段,2011~2020是稳定发展和调整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以数量发展作为重点,目前所处的第四阶段是以质量与高效作为发展重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加工业、制造业转移,同时适龄劳动力人口也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已经结束,花卉苗木行业的生产成本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园林绿化也从传统的数量增长向提高绿化质量转变,目前花卉业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重要转型期,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提质增效、整合重组是花卉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4.2加入91版UPOV公约的挑战
《UPOV公约》现在执行的有1978年和1991年两种文本。中国于1999年4月23日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文本。1978版和1991版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物种全覆盖、实质性的派生品种、农民特权和追溯机制四个方面,提高了对育种人的权益保护,对于花卉商业品种多数是国外品种的中国来说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国外非常注重对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保护,截止2013年8月UPOV数据库显示,月季、菊花等7种切花与盆花的授权新品种达到35725个。英国、法国、荷兰、德国、丹麦、美国等6个国家培育的现代月季(Rosacvs)品种就多达2万多个,培育出很多花色奇特艳丽满足市场需求的突破性品种。
较花卉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新品种培育缺乏原始积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据统计,自1999~2009年10年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共申请花卉新品种保护293个,其中162个有国外申请,国外申请占55%以上,2004~2009年五年间国外品种在我国授权数占59%,加之中国政府现在推行的暂时免收新品种权保护费政策,未来在中国申请保护的国外新品种将会井喷,我们的很多重要商品花卉如月季、百合等将受到国外育种商更大的制约。
5.1转型期花卉产业的变化特点
十八大以后,花卉行业的消费呈现出三大特点:从社会集团消费到个人消费,提倡简约而不简单;从豪华建设,过度设计到节约型园林营建,从奢华回归理性;个性化消费发展快速,大众消费能力提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据AIPH统计,2012年,挪威、丹麦、瑞典、奥地利、德国、比利时、法国、荷兰、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花卉人均消费分别为283欧元、184欧元、170欧元、153欧元、139欧元、135欧元、127欧元、126欧元、85欧元、78欧元、75欧元、66欧元,2016年中国人均花卉消费(含苗木)100元人民币,主要花卉消费9.5元人民币。随着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家庭园艺必将成为中国未来最大的消费市场。
在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多样化、特色化、高品质产品,标准化、基质化、现代化生产技术,良种化的品种、品种化的良种生产是花卉产业转型期的必然发展方向。
5.2设施花卉产业创新发展思考
植物是风景园林的灵魂!必须坚持不懈地持续开展品种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品种创新,要求新优奇特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品种创新和新品种培育过程中,设定更高的育种目标:着花繁密、重瓣性强、花径更大、花期更长、颜色艳丽、香味宜人;盆花要求低矮紧凑、园林苗木树龄长寿、盆景要求生长缓慢;易繁殖、易生根、易生长。要特别注重对中国特有观赏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开发新花卉,打造中国花卉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由花卉资源大国向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转变。
◆产品创新,要求更高,超越美 对于产品创新要求除新颖性之外,还要强调多样化的品种和产品,同时要注重产品的抗逆性(耐旱、耐盐碱、耐湿热、抗城市污染/PM2.5、抗病、耐荫)、适应性(乡土植物、景观与生态重建)、绿色化(无飞絮等次生灾害)、节约型(节水、自然整形、低养护)、高品质(标准化、容器化)和文化性(市花市树应用,打造底蕴深厚的地域特色植物景观)。
◆技术创新,新能源、新技术在设施花卉中的应用 包括新型清洁能源(光伏、地热等)与绿色生产技术、新型保温材料(纳米材料等)与技术、散射膜材料(纳米材料等)与控光系统、水肥气热光精准控制技术(基于植物生命需求规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特有产品的个性化技术(私人定制系统)、富碳农业与设施农业的结合、省力化配套机械的开发与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容器化、基质化)等。
◆绿色发展 主张适地适花、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开发高效节能节本花卉生产设施;坚持不牺牲资源、不破坏环境原则,特别注重设施中水肥的循环利用;追求品种多样、推陈出新、规模适度。
◆立体发展 加强花卉产业链条拓展研发,重点推进花卉生产、休闲旅游、生态建设、养生体验、花卉功能衍生产品加工等“多位一体”的产业模式,将中国传统花文化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充分发挥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花博会、园博会、绿博会等展会的引擎作用拉动产业发展,让全民共享产业成果。
◆协同发展 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合,走协同创新之路。整合政府、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围绕全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布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主动沟通和对接,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依据和支撑。同时加强花卉高级专业人才培养。
花卉业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品种良种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技术高新化、育苗工厂化、栽培设施化、调控自动化、管理标准化、产品优质化、品位高档化、信息网络化、服务一体化、供应周年化的现代化发展时期,实施全产业链创新工程,是发展中国创新型花卉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品种优势转变,生产大国向产业强国转变的有效途径。
中国现代花卉产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到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发展拐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愿花卉行业的同仁们能够准确把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技体制改革等发展机遇,把花卉产业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产业来做,把花卉产业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事业来做,共同助推中国花卉产业的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美丽发展,中国花卉业的大国崛起将指日可待。
作者:程堂仁,王佳,张启翔(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