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用一生向光武帝刘秀致敬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引子:

铜雀台上,魏王曹操大摆酒席,宴请群臣和一众名士。酒过三巡,歌舞已罢,曹老板说,众卿,我有一议,有一言而能让孤大笑者,赏千金。

众人搜肠刮肚,欲夺千金。

吴国名士梅次仁起身道,臣愿一试。

曹操说,请讲。

梅次仁说,从前,有一个太监……

之后,就不再言语。

众人等了半晌,都不晓得老梅在搞什么飞机。

曹操终于忍耐不住,说,梅先生,下面呢?

梅次仁清了清嗓子,说,下面,没有了

举座静默,顷之,陡然爆笑,曹老板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张牙舞爪,以致一头扎到面前的汤盆之中,满脸满头沾满了汤汤水水(史称,曹操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

笑声渐停,梅次仁说,殿下,臣这一句话,可值千金否?

曹操说,值,太值了。

梅次仁说,臣愿以此千金,交换殿下一个问题。

曹操说,哦?你说。

梅次仁说,殿下戎马一生,百战百胜,贵为魏王,可有爱豆吗?

曹操说,爱豆?

梅次仁说,爱豆,是西方尽头处的英吉利国的语言……

曹操插嘴说,孤小字吉利,这姓英的也叫吉利?

梅次仁说,英吉利者,一西夷国家之名耳,非英姓人名诶。

曹操说,哦,孤寡陋了。

梅次仁,爱豆,是英吉利语偶像的意思。殿下可有偶像吗?

曹操思索半晌,说,如此说来,大汉二祖,便是孤的爱豆,但高祖神龙在天,可仰视而难效法;而世祖虽亦难望项背,尚可追随也。

这个场景,当然是我脑补的,不过,在读史的过程中,我的确发现,曹操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似乎都在向光武致敬,我们举个例子看看——
最典型事例
公元200,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收缴袁绍的往来书信,发现很多许都的官员,以及军中将领都给袁绍写过信。这些书信一出来,曹营之中,就跟即将出炉的爆米花似的,就差最后那一下子,立马就会炸锅。将领们内心惶恐,惴惴不安,有的可能都把脖子洗干净了等着曹老板动刀了,不料,曹老板一声令下,都给我烧了!

【就差这一脚】

【就会变成这样】

【幸亏这把火啊】

有人问,为何不查明是哪些人与袁绍私通呢?
曹操说,袁绍强盛之时,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能撑到哪天,何况众人呢!
曹操这一手太漂亮了,赢得大批死忠粉儿。千百年来,凡是读过这段故事的人,无不认为,曹老板心胸博大,气量恢宏,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那么,烧信这件事,是曹老板的原创吗?
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公元24年,刘秀灭掉郎汉皇帝王郎,检查王郎的文书,发现手下官员百姓的奏章有数千份儿,除了向王郎表示效忠外,还有谤毁刘秀的内容。刘秀并不察看,而是集合全体将领,当着大伙儿的面,一把火全部烧了,说,这样,背叛的人该安心了(详见拙文《刘秀:删一批帖子赚足人心;转一个帖子借刀报仇》)。
看,曹老板这一手,实际上是山寨光武帝刘秀的。因为后世大多不了解光武,所以把这份儿格局和智慧,都算在曹老板头上了。

【山寨,是一种技术】

老实说,读三国读到现在,我对曹操的性格特点还是有些把握的。我真心不大相信曹老板会直接烧掉这些书信。以他的胸怀,大约可以做到不惩处给袁绍写信的人,至少不会惩处;但以他多疑猜忌的性格,我很难相信,他能做到不去搞清究竟哪些人是动摇分子。且不说涉及到今后官员的升降任免,更为重要的是,袁绍还没死,这些人还可能成为袁绍的内应。
我这么考虑是有根据的,《三国志·赵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载:
曹操北拒袁绍,当时远近无不私下里给袁绍写信,打算拥护袁绍。朗陵县长赵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治所都在朗陵,李通也想向袁绍派出使者,被赵俨劝阻。等到袁绍败逃后,曹操使人搜阅袁绍的文书,发现很多人都与袁绍来往,不见李通的书信,曹老板说,这一定是赵俨为李通出的主意。
看,曹老板才不可能当一个糊涂鬼哩!
正是通过这件事,开始怀疑曹老板一直在学习光武帝;
也是通过这件事,我发觉曹老板在格局上,比光武帝还是差那么一点点,所以不可能学到乱真的地步
基于这种认识,在读曹操的过程中,我对曹操、刘秀之间的异同就比较留意,果然,发现曹老板身上,总是能看到光武帝的影子。
比如——
关于行军打仗
开国君主,往往都特别能打,基本上都是第一流的军事家。高祖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本人负责和项羽死磕,韩信、彭越、英布,都是各打各的,大的方向,刘邦可能有要求,但具体怎么打,这几位爷自己说了算。与曹操同一时期的大佬们,也多不是每战必亲为之,比如,刘备阵营的关羽,独当一面;孙十万更是把前方的决策权全权交给周瑜、吕蒙、陆逊。
而刘秀则不同,他喜欢亲征,尤其是在创业早期,几乎每战都是直接指挥,等逐渐坐大之后,开始多线作战,刘秀则有时亲征,有时坐镇后方。但坐镇后方,并非撒手不管,而是随时掌握前方战况,下达指示,比如,吴汉等人攻打成家皇帝公孙述,从出兵到围攻成家帝国首都成都,刘秀一直遥作指示,搞得吴汉颇有些不耐烦,终于自作主张了一把,没听刘秀的,结果被公孙述打得大败(详见拙文《大司马吴汉纵大兵烧成都,光武帝刘秀树典型保稳定》)。
听刘秀的,就胜不听,就吃败仗,就是这么神
那么,曹操呢?曹操的军事能力坐三国第一把交椅,估计不会有人反对。我们回顾曹老板的一生战火,收黄巾,打张绣、袁术、吕布、刘备、袁绍父子,征乌桓、征马超、韩遂,赤壁之战、汉中之战,以及数次征讨孙权,曹老板都是亲征。个别时候,不能亲征,也对前方有相当的控制。举两个例子:
例1:
公元213年,年底,马超兵败凉州,投奔了汉中张鲁。公元214年,春季,马超向张鲁借了一支军队,围攻祁山(甘肃省礼县东北),祁山守将向驻守长安的征西护军夏侯渊告急。夏侯渊部下将领议论,认为是否发兵救援,必须报曹公批准
夏侯渊表示,邺城(魏国首府,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长安,相距千里,等曹公的命令传达过来,祁山早就完蛋了。于是,夏侯渊下令发兵援救。
这件事告诉我们,前方战场,时时都在曹老板的把控之下,非夏侯渊这种亲信中的亲信,前方将领是不敢擅作主张的。
例2:
公元215年,七月,曹操大军进攻张鲁。
八月,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
此时,张辽、李典、乐进率七千人驻守合肥。曹操在征讨张鲁前,留了一个锦囊给合肥护军薛悌(读如替),上面写了几个字:敌人来了打开

【锦囊,实质是一种控制】

等到孙权大军将至,薛悌等人打开锦囊,里面有个条子:
孙权来攻,张辽、李典两位将军出战迎敌,乐进将军守城,护军不要参战。
之后,张猛男以八百战士击溃孙十万,以前我们讲过,此处不多啰嗦。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是,曹操远在数千里之外,依然对合肥守军严加控制,所谓的“锦囊”,与其说是高妙的计策,不如说是对将领的控制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载:
曹操用兵,深得孙子、吴起之法,根据战场形势,奇谋不断,克敌制胜,变化如神。曹操写了十余万字的兵书,将领们出征,人手一册,别在裤腰带上,随时翻看,用于指导作战。战事过程中,曹操又常常临时给前方下达作战指示,史称,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这段评价,应该是比较中肯的。大家看,曹操打仗,是不是刘秀的翻版?
再看——
以酷吏镇京师(首府)
《三国志·杨沛传》载,……杨沛为长社县令。当时,曹洪的宾客正在县里,不听节制,杨沛怒了,管你是谁的宾客,一声令下,就把曹洪的宾客抓起来,先打断腿,然后砍了脑袋。曹操听说之后,认为杨沛这家伙有能力。杨沛后来做到太守,与督军起了冲突,被判髡刑五年(髡刑就是剔光头。髡读如昆)。当时,曹操行军至谯县,听说邺城(魏国首府)的豪强违法乱纪,没人敢管,曹操干脆就免了杨沛的罪,任命为邺城县令。
曹操见到杨沛,问,你打算怎么治理邺城?
杨沛说,我会竭尽心力,以法律为准绳。
曹操说,善。
曹操对着旁边人说,大伙儿听好了,别怪我没提醒你们,杨沛这家伙下起狠手,可是六亲不认的,你们都小心点。
杨沛告辞,赴邺城上任,还在路上,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人,早就派出家奴,星夜快马赶赴邺城,严令家人子弟,都给老子放老实点!杨沛那个王八蛋来当邺城令了!
再看刘秀是怎么治理洛阳的。
陈留郡(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镇)人董宣,做北海国(山东省寿光市东南)宰相。手下干部公孙丹家,是当地大族,杀死一个无辜之人。董宣知道之后,派人把公孙丹父子抓来,砍了。
公孙家族不干,组织三十多人到到官府鸣冤。董宣担心这些人参与作乱,就下令全部诛杀。董宣因此被弹劾滥杀无辜,判了个死刑。不知谁把此事告诉了刘秀,刘秀竟然将其赦免,公元43年,任命老董为洛阳令。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有个家奴在大白天公然行凶杀人,因为“躲”在公主家里,官府吏员没办法抓他。一天,刘黄外出,家奴陪乘。董宣一早就守在他们的必经之路,堵住刘黄的车,揪下那个家奴,当场格杀。刘黄向刘秀告状,刘秀逼着董宣给刘黄磕头道歉,董宣梗着脖子不肯。刘秀对老姐说,你看,这个货就这样,我也没办法。
刘秀称董宣为“强项令”,就是铁脖子县令,赐钱三十万。
董宣打击豪强,没有不震惊发抖的,京师称他为“卧虎”。任洛阳令五年,七十四岁,死在任上。

【董宣、杨沛,都是混不吝】

刘秀用董宣治洛阳,曹操以杨沛镇邺城,何其相似也!
再看——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公元197年,曹操征张绣,张绣秒降。曹操一得意,就有些忘形,不但睡了张绣的婶婶,还跟张绣的亲信胡车儿勾三搭四,搞得张绣心中不安。张绣的谋士贾诩撺掇张绣,干脆反了,杀曹操个措手不及。果然,那一役,张绣杀得曹操狼狈逃命,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全都战死。
公元199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向张绣递出橄榄枝,张绣打算归附袁绍。又是贾诩,力劝张绣归降曹操。张绣说,老贾,你喝高了吧?我特么杀了曹公的儿子和侄子诶,我特么投降他不是找死吗?
贾诩说:
正因为如此,才应当归附曹操啊。理由有三: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归附他就是归附朝廷,这是大义所在。第二,袁绍强盛,我们这点人马投过去,人家根本不会放在眼里;曹操势弱,得到我们必然十分高兴。第三有王霸之志的人,不会死揪着私怨不放,以向四海表明他的恩德。将军就不要再有顾虑了。
张绣投降曹操,曹操热烈欢迎,而且为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
再看刘秀。
公元25年,刘秀称帝,派吴汉等人攻打洛阳。镇守洛阳的是玄汉政府左大司马朱鲔(读如伟)。
洛阳城坚,围了几个月都没能攻下,刘秀派岑彭前去劝降朱鲔。朱鲔以前力劝玄汉皇帝刘玄诛杀了刘秀的大哥刘縯,心中有顾虑,不敢投降。岑彭向刘秀报告情况后,刘秀说: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现在如果投降,官职和爵位都可保全,我怎么会治他的罪呢!有黄河作证,我决不食言!
朱鲔投降后,刘秀任命他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朱鲔后来当到东汉政府的少府(宫廷供应部长),爵位世代相传。
曹操对张绣,刘秀对朱鲔,又是如出一辙。我们以前讲过,张绣自从归附了曹操,曹操把他往死里用,一直榨到油干灯尽,死于讨伐乌桓的征途之中。张绣的儿子后来因牵扯到魏讽案被曹丕诛杀。朱鲔投降刘秀后,刘秀没有再给他兵权,而是让他搞后勤工作,爵位得以保全。
两相一比较,事儿差不多,但就结果而言,刘秀宽容,曹操苛刻,非常明显。
此外,曹操经常把光武挂在嘴边。

【曹操:世祖就像酒壶,永远在我嘴边!】

比如,《三国志·刘放传》载,渔阳郡人王松占据了渔阳,刘放前往投靠。官渡之战后,刘放就力劝王松归附曹操,曹操打袁谭的时候,王松归附曹操。公元205年,刘放与王松一起进见曹操,曹操大悦,对刘放说,当年班彪依附窦融,于是河西都投奔了光武帝,这与今天的情形是多么相似啊!意思是说,刘放你之于我,就相当于班彪之于刘秀啊!
再如,《三国志·臧霸传》载,曹操在南皮大破袁谭,臧霸等人都来庆贺。臧霸请求派自家的子弟和手下将领的父兄家属,搬到邺城定居。曹操说:
诸君忠孝,我很清楚,哪里需要送人质到邺城呢!不过,当年萧何派遣子弟到高祖身边,高祖没有拒绝;纯烧了老家几千所房屋,家人宾客全都追随光武,光武帝也没有拒绝,我当然不便改变高祖和光武帝的做法!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客观讲,哪怕完全不同的两个人,非要找他们的相似之处,也一定可以找得到,比如,都爱吃羊杂碎,都是初中四年级毕业,左屁股蛋子上都有一颗黑痣,等等,这些对比毫无意义。而我们上面列举的桩桩件件,委实反映出曹操与刘秀的相似度实在太高,我认为,不能称之为偶然,曹老板自觉不自觉地向光武致敬,应该不算离谱的判断
当然,两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简单列几条:
一是身份不同
刘秀出身于皇室旁枝,虽然血液里的皇族基因恐怕已经稀得跟白开水似的了,但毕竟姓刘,称王称帝,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合理性。
而曹操出身豪门(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操出身寒族,让我颇感惊异),家族势力比刘秀大得多。但,他姓曹,不姓刘,闹革命的时候,只能打着汉献帝刘协的旗号。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前期确实起到广招人才的作用,但曹操封公、封王之后,尊奉天子已经成了他的枷锁,手下的臣僚,也逐渐分化成挺刘派和挺曹派。对曹老板而言,进则大逆不道,退则前功尽弃,进退之间,颇失方寸。
刘秀的每一个胜利,都进一步印证其真龙天子身份的天然合法性;曹操的每一个胜利,都进一步加剧篡不篡汉的不可调合性。
这种身份上的差别,至少让曹操在两个方面与刘秀存在巨大落差:
一个是刘秀可以延续西汉后期的三公制度,再通过尚书令行使权力,这样,架空了三公,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而曹操不是皇帝,他必须废除三公制,恢复丞相制度,才能大权独揽,这对忠于汉室的大臣士人来说,是心有不满的。
再一个是刘秀可以大张旗鼓利用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这几句半通不通的奇怪话语,为刘秀称帝贡献了强大的助力。而曹操却不可以,虽然也有“代汉者当涂高”之类的谶语(后来解释为“代汉者魏”),曹操可能认为不宜使用,留给了儿子曹丕。
二是性格不同
曹操的性格非常复杂,有达观恢宏的一面,但给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他的多疑猜忌和残酷奸诈。《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载:
……(曹操)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也就是说,曹操想杀你,可以一边为你哭得肝肠寸断,一边送你上路。
刘秀的一生,我个人认为也不乏“奸诈”行为,但刘秀实在高明,他的“奸诈”,你看不出来,只能冠以高度的“政治智慧”。而曹操“乱世之奸雄”的“奸”,史书上则比比皆是。
比如,曹操行军,经过麦田,下令“不许踩踏麦田,违令者处死”。于是,军中骑马之人,全都下马牵着往前走,生怕马踩麦苗人头落地。但是,搞笑的是,曹老板自己突然连人带马跳入麦田,一顿乱踩,这事儿就尴尬了。曹老板倒也从容,问主簿,我的马踩了麦田,该如何论处?
主簿是个妙人,立即高声回答,以春秋大义,处罚不可以加诸尊贵的人。
曹老板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自己却违反,如何领率其他人?但我是军队的统帅,不可自杀,我必须接受刑罚。
于是,拔出宝剑,割了一绺头发代替受刑。

【这个髡刑,牵强了一点】

易中天先生为曹老板洗了洗白,说是割掉头发是髡刑,对古人来讲,也是很重的处罚。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如果曹老板把自己剔个大光头,我觉得易先生说的就言之成理了,割一绺头发意思一下,远达不到髡刑的标准,只是曹老板给自己找个台阶儿下罢了。
再如,有次出征,粮食不够,曹操私下对管粮的官员说,粮食不足,咋办?
官员说,可以用小斛来应付。
曹操说,善。
用小斛发米,战士吃不饱,就有人议论曹老板忽悠大家。
曹操把那个管粮的叫过来,说,兄弟,不好意思,得借你人头用一下诶,要不然,这个事儿摆不平。
于是,将管粮的斩首,向全军通报说,这厮用小斛欺骗大家,中饱私囊,已被斩首!
此外,曹老板还动不动做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
比如,曹操的一个宠姬陪他睡午觉,曹操头枕在宠姬的身上,说,过一会儿叫醒我。宠姬见曹操睡得很安稳,就没有及时叫醒。等到曹操睡了个自然醒后,大怒,下令把这个宠姬乱棒打死。
这就有点那个了。我想,这个宠姬一定没搞清楚自己究竟是为啥被棒杀的。
再如,曹操崇尚节俭,反对衣着华美秀丽。曹植的媳妇儿穿了一件花衣服,曹操在高台上看见了,说这个儿媳妇儿违反规制,下令让其自杀。
虽然说政治人物为解决问题施以权谋可以理解,但这些个事儿做得多了,就显得太过狡诈残酷,想来也会失去相当部分士人之心吧。
我可以肯定,奸诈之事,刘秀也没少做,但他两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刘秀不露痕迹,曹操痕迹太重,刘秀比曹操高明得太多。
三是对士人的态度不同
曹操用人,据称“唯才是举”,大概意思是,只要你有才,我一定用你,至于你的品德如何,我并不在意。不过,我把史书翻来倒去地看,似乎并没有发现曹操用人,与其他老大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换句话说,其他老大用人,基本上也是唯才是举。比如,孙权用甘宁,刘备用法正,甘宁是出了名的不服管、乱杀人,史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甘宁能打仗,法正有奇谋,孙权、刘备就重用,只不过,孙、刘二人,没有像曹老板那样把“唯才是举”吼得山响罢了。
刘秀用人,更是不拘一格。云台二十八将,有几盏省油的灯?刘秀用豪强、用降将、用酷吏、用名士、用儒生,可以说无所不用。
所以,我个人感觉,“唯才是举”,并不是曹老板的专利。
我们只比较一下刘秀和曹操对待名士的态度。
刘秀前面讲了很多,我不想再啰嗦了,一言以蔽之,用名士,不妄杀
曹老板也用了无数名士,但他也是出了名的“名士终结者”,有事儿没事儿杀名士。据不完全统计,死于曹操之手的名士有:
边让,袁忠,桓邵,许攸,孔融,周不疑,荀彧,娄圭,路粹,崔琰,杨修。
并且,这些人多罪不至死。
咱不讲那么多,只讲一下崔琰和杨修。
先看崔琰。崔琰是冀州名士,天下知名。袁绍败亡之后,冀州归了曹老板,崔琰等人也就成了朝廷的干部。崔琰和另一个名士毛玠一起负责官员的选拔、任免事务,他们所选用的都是清廉正直的人士。虽然当时名望很高,但品行不佳的人,始终不能获得任用。他们选拔敦厚务实的人才,排斥只会空谈的浮华虚伪之人;进用谦虚和睦的长者,压抑结党营私的小人。
崔琰曾经向曹操推荐了巨鹿人杨训。公元216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杨训作表为他歌功颂德。有人嘲笑杨训阿谀世俗,轻浮虚伪,说崔琰推荐人才不当。崔琰就把杨训的上表底稿取来查看,之后,给杨训写了封信,说:
省表,事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这句话委实不好解释,大概意思是说,看了你上的表,事情比较顺利!时代啊时代,总有一天会改变的。
史书上讲,崔琰的本意,是讥讽那些乱议论的人太苛求,不通情理。但有人上告崔琰“傲慢怨愤,信中有悖逆不逊之意”。曹操很生气,说:
谚语说“生女”,“耳”可不是什么好话。“会当有变时”,这简直是极为不逊(会当有变时,只要告密者和曹操本人愿意,完全可以解释为“曹魏一定会完蛋,汉室一定会复兴”)!

【曹操:崔琰,你是盼着变天啊!】

下令把崔琰处以髡刑,做苦役。崔琰虽受处罚,但依然谈笑自若,不卑不亢。告发者又举报说,崔琰当了刑徒,对宾客捻着胡须直视,似乎心有所恨(琰为徒,虬须直视,心似不平)。曹操就对崔琰起了杀心。派官吏去见崔琰,说,三日期消息。崔琰没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个官吏过了几天向曹操报告,崔琰还活着。曹操火了,说,崔琰难道非逼着我亲自动刀锯吗?吏员赶紧告诉崔琰,崔琰淡淡地说,哦,这是我的不对,我没想到,曹公是想让我死啊。于是,崔琰自杀。
尚书仆射毛玠对崔琰无辜而死很伤感,心中闷闷不乐。又有人告发毛玠怨愤诽谤,曹操下令逮捕毛玠。后经人多方营救,才免去一死,回家养老去了。
再看杨修。前面我们讲过,曹丕、曹植争太子之位,杨修帮助曹植,但最终是曹丕胜出,曹操对杨修等人就产生疑忌。此后,杨修不想再与曹植交往,但曹植老是找他,他也不敢不从。到了公元219,每次曹植当值,杨修担心曹植做事有不妥之处,就揣度曹操的心意,预先为曹植草拟十几条答辞,告诉曹植手下的人,如果魏王有什么训示,则根据他的问话,呈报相应的回答。结果,曹操的训示刚刚送来,曹植的答辞就呈上去了。曹操心说,这个儿子是聪明,那特么也不能聪明到这个地步吧!于是追问,得知了真相。杨修经常耍小聪明,而且还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本来就厌恶他,于是,借了这次机会,以杨修多次泄漏魏王训示、交结诸侯的罪名,诛杀杨修。
曹操杀崔琰、杨修等人,我理解,除了他“多疑猜忌”的性格之外,可能还有这些人自视为汉臣、对曹魏的忠诚度恐怕不够的原因,杀他们,是曹老板为曹丕削去荆条上的硬刺。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曹老板杀的名士太多,势必会影响到士大夫集团对他的忠诚度,曹魏内部,始终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与刘秀相比,曹操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为什么光武帝可以统一天下,而曹老板只能鼎足三分?原因可以列出很多,上面讲的两人这些不同之处,或多或少也能说明些问题吧。

【点赞、点“在看”,都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