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名吃,每个名吃后边都有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山东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多样的民俗风情决定了山东和其他地域有一些不同。
青岛大包子,面皮松软细腻,汤汁油而不腻,鲜美多汁,让人齿颊留香。
老青岛都还记得,青岛饭店的三鲜大包因皮薄、味美、馅嫩,一时名满岛城,备受消费者的欢迎,成为青岛小吃的代名词。那时候要买到青岛大包,可能要排上一小时的队。青岛大包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中华名小吃”。
山东糁(Sá-临沂方言)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山东名吃。作为用肉汤熬制的米粥,最早形成影响的是鸡肉糁,现在已经发展到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制作多种形式包括羊肉糁,牛肉糁。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为山东人所钟爱,早晨喝糁是山东临沂市的传统食俗,糁也因此而成为闻名山东省的地方小吃。
小小一碗临沂糁,千百年前的王羲之也喝过
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大书法家王羲之经常接济他们。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为了报恩,将家中留着下蛋的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鸡汤被煮得黑糊糊,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王羲之。
王羲之看着送来的鸡汤,不好意思拂了人家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话说到这里,“糁”这个字肯定有不少人查字典了吧,正确的读音有三个哦sá,shēn,sǎn,其实到了店里实在记不起来了,小编一贯的做法是“老板,来碗这个...”
潍坊肉火烧是外地人的叫法,潍坊本地人都叫老潍县肉火烧,主要以城隍庙肉火烧最为出名。潍坊肉火烧在潍坊人的味觉里具有难以动摇的位置。潍坊的火烧品种很多,单是面火烧就有砍火烧、簸箕火烧、梭火烧等多种,较为出名的有潍坊肉火烧、杠子头火烧、脂烙酥火烧。潍坊肉火烧也是潍坊当地人的早餐。凭借良好的口碑入选山东名吃。
郑板桥除了诗书画三绝外,潍坊朝天锅据传也是他所创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担任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县令时,对民间疾苦十分关心。某年腊月,他微服赶集以了解民情,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锅内煮着鸡肉、猪的肚与肠、肉丸子等各色肉品和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12
11
单县羊肉汤,是鲁西南山东菏泽地区汉族传统名吃,八十年代,即被收入中国名菜谱。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独特风格,载入中华名食谱,以汤入谱的只有单县羊肉汤,被国人称为中华第一汤。
流亭猪蹄,色泽鲜亮、味道鲜美、清爽不腻、咸淡适中,肉质软硬适度、有弹性。
壮馍,顾名思义,壮者也。有民谚为证“上面烘,下面烧,女人吃了不撒娇,男爷们吃了好杠腰”。壮馍是干粮中巨无霸,其“味”之香、其“劲”之足,非亲口品尝,难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而且香在口里,美在心里。在山东菏泽郓城的壮馍比较正宗。
海草凉粉,晶莹透亮的凉粉,配上蒜泥、香菜末、香油、醋、盐、味精、麻汁等调味,是解暑的必备佳肴,在夏天青岛的随处可见,是青岛特色小吃。
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当年的顺兴楼最善于烹制其味。
济南酥锅是济南人传统的春节食品,济南酥锅入选“到山东不可不品尝的100种美食”之一。春节临近时(一般在每年的腊月二十六七晚上),济南的家家户户一般会打上一锅酥锅以备过节,对很多老济南人来说,酥锅的味道,就是过年的味道。
18、济南油旋一开始不是咸的,卖油旋的从来不吆喝
油旋是陕西榆林地区与山东济南汉族传统名吃,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故名油旋。
相传油旋是清朝时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齐河县)去南方闯荡时在南京学来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来济南后依据北方人的饮食特点将油旋的口味改成咸香味,一直传承至今。
制作油旋时,手中的擀面杖要不时地敲击案板,发出有节奏的“鼓点”声,这叫“打点”,是老一辈油旋艺人传下来的。因为油旋作坊在屋里,卖油旋的从来不吆喝,他们靠打点代替吆喝声,“老吃油旋的”听到清脆悦耳的打点声就知道油旋快做好了,许多老顾客就会过来买。
现在知道了吧,来到济南,如果听到有人叫卖油旋的话,千万别去吃咯!敲黑板,划重点哦!
九转大肠是山东地区汉族传统名菜之一,属于鲁菜系。
利津水煎包是用的一个初夏的满月大的盘子盛装的,水煎包皆是圆柱形的,齐齐地立着,像一顶顶小型的厨师帽,皮表呈麦黄色。包子散发出一股子质朴的面味,浑厚的猪肉和辛辣的葱味。
21、糖醋里脊:
糖醋鲤鱼这道菜在中国已经吃了3000多年,外国人没口福咯
以前就有听闻,老美一些州市的鱼类泛滥成灾,不少网友也留言老美暴殄天物,为何不做成糖醋鲤鱼来吃?!!说的也是,只怪少个大厨啊!接下来的故事,就跟糖醋鲤鱼有关了。
“糖醋鲤鱼”是鲁菜的经典名菜、济南传统名菜,早在3000多年以前,黄河鲤鱼就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食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时期,鲤鱼焙面已经流行。它是以鲤鱼——尤以黄河鲤鱼为上品原料,经过初步加工后,用坡刀把鱼的两面解成瓦垄花纹,入热油锅炸透。然后加适量白糖、香醋、姜末、料酒、食盐等调料,兑入开水,勾入流水芡,用旺火热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进炸鱼,泼上芡汁即成。其色泽枣红,软嫩鲜香,甜中透酸,酸中微咸。
1900年,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逃避八国联军之难,曾在开封停留。开封府衙召名厨备膳,贡奉“糖醋熘鱼”,光绪和慈禧太后食后,连声称赞。
22、荣成媳妇饼,洞房后深更半夜说悄悄话时用来填肚子的…
媳妇饼是荣成汉族传统名点,主要原料为白面、鸡蛋、猪油、白糖,饼做得要厚,要香,要甜,吃了长劲。
原是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带到婆家送给新郎的"体己干粮",俗称"媳妇饼"。媳妇饼还充分体现出娘家对女儿、女婿的一片关爱和祝福。此饼是女儿出嫁时,由女方娘家负责烙制的,好吃又耐存放。这种饼专门是为忙碌了一天的小两口进入洞房后,深更半夜说悄悄话时用来填肚子充饥而准备的……
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种饼就烙得多了起来,又作为礼品分发给参加婚礼的客人品尝。
23、“天下第一鸡”德州扒鸡的产生得感谢这位小伙计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在德州城西门外大街,有一个叫贾建才的烧鸡制作艺人,他经营着一个有一间烧鸡铺。因这条街通往运河码头,小买卖还不错。有一天,贾掌柜有急事外出。他就嘱咐小二压好火。哪知道贾掌柜前脚走,小伙计不一会就在锅灶前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煮过了火。正在束手无策时,贾掌柜回来了就试着把鸡捞出来拿到店面上去卖。没想却是鸡香诱人,竟吸引了很多过路行人纷纷购买。
客人买了一尝,啧啧称赞:不只是肉烂味香,就连骨头一嚼也是又酥又香,真可谓穿香透骨了。事后贾掌柜潜心研究,改进技艺。这就出现了扒鸡的原始做法,即大火煮,小火焖,用如今的说法就是火候要先武后文,武文有序,扒鸡所以名叫“扒”起因于此。
贾家鸡有名了,老主顾建议给鸡起个名字吧。贾掌柜自己也想不出名堂来。过了些日子,忽然想起了临街有个马老秀才,觉得他准能起个好名。于是用荷叶包起两只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鸡,快步走到马家溜口街马秀才家,提出请秀才品鸡起名。马秀才尝了尝鸡,问了问做法,边品边吟,顺口吟出:“热中一抖骨肉分,异香扑鼻竟袭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齿馨长留津。”诗成吟罢,脱口而出:“好一个五香脱骨扒鸡呀!”贾建才于第二年,即1693年把扒鸡提到元宵灯会上去卖,销路大开,名声大振。从此,德州城出现了烧鸡、扒鸡同产同销的局面,延续了若干年。
现在想想还有些馋呢,是时候来根鸡腿压压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