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人读完过二十四史?真有人读了三遍?
据数据统计,中国一年大概有40万中种图书出版,而2019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7本。在这个年代,手机,电脑,互联网,短视频,越来越吸引人的眼球,现实中人们已经几乎不再读书。但是网上又有不少文人雅士,动不动喜欢炫耀自己的阅读量,甚至有些大明星也喜欢吹嘘自己有多么喜欢读书,闹出了不少笑话。更可笑的是还有不少明星的粉丝,喜欢替自己的偶像吹嘘,比如知乎上就有一个问题,郭德纲到底有多博学,感觉像是熟读了二十四史,下边有粉丝信誓旦旦的说老郭肯定读过。
老郭读没多读过二十四史我们暂且不说,我们来看读完二十四史到底有多难。二十四史,是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并不是单指一本书,其中包含了从《史记》到《明史》二十四本书,大约有4700万字,是古代皇家钦定的正史,这个正史,既是正规的正,也是正途的正。所以说二十四史,是研究经史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逢人就吹嘘说自己精通中国历史,那么你就一定得读完这二十四史。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读完这二十四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完整的读完了呢?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史《明史》,待定稿已是乾隆四年。如此,按照“读完”要求,已可以排除古人十之八九。而且古时的书并非像现在这样几乎“唾手可得”,现在去书店买一整套二十四史也不过3000左右,精简版的甚至只需要几百块,而古时候书来的并不容易。举个例子,到了清中叶,大学者章学诚的好基友汪辉祖,40岁多岁了,才有能力买得起一部史书拿来读。而汪辉祖好歹也是做过县长的士绅地主。所以说即使是历代讲求开卷有益,能读则读的古人,读完二十四史的人也并非很多。从读完的时间上来看:“二十四史”足有四千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而二十四史,称之为“学海书山”并不为过。假设你精通文言文,每日可读数万字,并且能够完全理解,一年读365万字,也需将近11年,才能全套读完一遍。更何况现在又有多少人能过熟读文言文呢,就算不求甚解,只读个大概,怕是也不止是一遍之功,不读个三遍两遍,书中的事真的能看的明白么?即使读完二十四史的条件这么苛刻,历史上也不乏读完之人,不过大多在民国。可考的,是吕思勉、顾颉刚、范文澜、钱穆、张舜徽诸人读过。为啥如此劳心费力,或为考证史实,或为写通史故。这些,在他们的文章著作中,有或明或隐的零星记载。比如大史家吕思勉,意在通史写作,据其高足黄永年估算,吕不仅“二十四史”研读完过,甚至“或逾四遍”。尤其是前四史,他读得更为仔细些。其余,像钱钟书这样的大才捷才,连《大藏经》这样的冷门,卷帙也并不输给二十四史,更与他“专业”关系不大,都会令人发指地过三遍,“区区”二十四史,应该逃不出他锐目的辐射范围吧。
钱钟书与杨绛再点名现代以来鸿儒博学,诸如陈寅恪、饶宗颐、余英时、许倬云诸大师,他们的多数作品,我多曾草草翻看过,他们是否读完所有正史,至少没见到直接证据,也不好下断言。不过这些大师们读二十四史并不是为了像现在有些人一样,拿出来作为谈资炫耀,也不是像古人一样就史论史,作为考古,他们更多的事想通过对历代史籍的省察与讨论,来申述继古开新的价值理想,并用这种价值理念,来期许我们当下这个社会,探索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出路。这也是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的原因之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相比之下,如今有些人喜欢拿自己读过多少书来炫耀,则显得格局太低,书是用来读的,而读过多少书并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往者已矣,来者难知,“二十四史”到底有几人读过,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现在的人读书,有没有读完二十四史,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的人们,应当永远记得,书架上那一排排屹立着的倔强灵魂,还在如此这般无聊至死的时代,肃然无言,护卫着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如果有机会,我们应当拿起书来读一读,哪怕读不完,我们去读过,了解过,其中的快乐,远远比在网上吹牛,做一个喷子,要多的多,这大概才是读书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