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用量该如何确定 (中国中医药报) 2024-05-08 00:16:49 剂量,事关中医疗效,然而剂量,又是中医的不传之秘。近年来,当大多数临床中医师还在四平八稳地开着剂量在10-15g间游移的“调理方”时,有这么一群中医师,或名老中医,或民间草根,或大学教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剂量”。山西李可用200g附子治心衰传为佳话,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仝小林以60g黄连、60g石膏有效降糖,京城名医张炳厚用100g黄芪治疗眼睑下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小儿病同成人药量,屡屡显效……中医人都知道“用药如用兵”,中药剂量这几两几钱的差异是最有讲究的。然而一项调查发现,某医院的千份处方平均用药18种,剂量都在5g~15g之间,频率最高的是10g,从未出现4g、7g、13g等剂量。中国中医科学院余瀛鳌说,从中医文献看,明代以前的方剂用量基本和仲景原方相同,而明清以后的剂量,就基本同现在了。经方剂量后世究竟折算多少,从3g到16g,多种意见始终没有统一。而通行的教材,则采取“古之一两即现之一钱”,三两折合9g的做法,为了方便,临床开方常用10g。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药研究所肖小河认为这种现象原因有三:一是医生不敢超越《药典》,怕担负法律责任;二是沙锅容积有限,中药煎煮需加10倍的水,而处方通常在10味以上,这限制了每味药量都不可能太多。三是中庸和谐思想,使药量不会过于峻猛。但是,“这种用量,几乎是忽视了中药的量效关系。”肖小河提出,加大中药剂量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从药材角度看,中药也存在耐药性问题,何况由于盲目引种,中药材的道地性减弱;传统文献中,补阳还五汤等大剂量应用屡见不鲜;清末的“火神派”也重用附子、干姜上百克治疗危重急症;从有效成分分析,如青蒿素治疗疟疾需口服1g有效,按0.5%的含量分析需用药材200g,远超过药典规定的9g,此外当代中医的大剂量用药经验等,都证明“加大中药用量可能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举措”。他建议,中医临床处方尽可能“味少而剂重”,这样既可以“药专而力宏”地针对性治疗疾病,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新药开发和基础研究。新版《药典》将重新考虑中药用量规定临床用药之所以大剂量见效,这可能是饮片问题导致的。著名中药专家金世元和中药炮制专家王孝涛,都表达了上述观点。王孝涛说,在药市有一些个人私设药材加工区,违规加工饮片,以图低价出售。“药行里的药材是分一、二、三等的,但患者拿着处方到药房抓药,能得到什么质量的饮片,就只能听天由命了!”金世元对中药深有研究。他说历史上附子主产区在四川绵阳的江油地区,修根、浸泡卤水、切片等各种工序,都很有讲究。但现在湖北、河南、山东等地都生产附子,“市场上已经没有真正的川乌了”,伪品、劣品很多。附子、细辛、乌头等有毒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其用量有所规定,然而为了提高疗效,临床医家不得不屡破禁规。张炳厚是北京中医医院有30多年临床经验的老专家,他临床用药,常围绕主症,加大经方的君药剂量,即使是麻黄、细辛等中药。他认为不论文献记载还是口头相传,还没听说过这方面不良反应。当然,中药剂量绝不是越大越有效,首先必须保证安全。比如大黄,既可治疗肝炎,又有肝毒性。然而有意思的是,一项关于大黄的量-效/毒关系研究发现,肝损伤模型动物对大黄的耐受量比正常动物更大,二者竟相差8倍。这似乎为患病情况下,大剂量有针对性地使用有毒中药提供依据。因剂量限制而备受诟病的《药典》,是怎样制定的呢?全国政协委员周超凡既是当年药典的制定人,也是较早认识到剂量问题的呼吁者。他说,1975年参与制定《药典》的医生以浙江、江苏等地的南方医生居多,北方医生一般用量较大,但参与的很少。后来他发现了剂量规定不符合临床应用,就多次呼吁修改,“但一下子改动过大,不好办。”大剂量是对付疑难重病的“利刃”老中医李可曾说过,“《伤寒论》就像一位勇猛的将军,但是现在这个将军没有了刀和剑。剂量就是《伤寒论》的刀剑。”因为把握了这看似超越常规、实则准确的方剂用量,李可拾起“被缴的武器”,屡建奇功。仲景经方一两到底重多少,一直是个“历史谜团”,从古至今有几十种纷繁复杂的考证结果。从李时珍书写《本草纲目》的明代起,因为度量衡的变化,人们看不真,拿不准,药方剂量开始锐减。近年对此问题的关注,则是1983年柯雪帆“一两约为15.625g”的说法引发的。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是此结论的拥趸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则认为一两约为10g,这些观点都远大于通行3g的折合标准。经方的特点之一,就是药少力雄。仝小林做了统计,《伤寒论》中4味药以下的方子占一半,8味药以下的方子占到九成。因此虽然单味药加大了剂量,方子总量并不大。他认为,将《伤寒论》的一两折合为15.625g以后,临床治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时,常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他讲述了大剂量葛根汤治疗斜颈、大黄黄连泻心汤降糖、大剂量附子治疗胃瘫等病例。“小病小调理,这无可厚非。但在解决疑难急症,拿不下来的时候,大剂量是个途径。”伤寒学者聂惠民对此表示谨慎态度,她强调“不能光说量,剂量间的配比关系更重要”。临床要取效,关键是辨证准确,用药剂量要随着地区、季节、人群灵活掌握,绝不是药量越大,效果越好。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经方使用大剂量表示了不同观点。他认为现代和东汉仲景时期人的体质有很大不同,无论体力还是对寒暑的调节耐受能力都有所减弱,古人可能适用大剂量,但今天城市人的体质恐怕难以承受。此外,这对于国内有限的中药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本次研讨会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仲景论坛”的内容之一。该院副院长刘保延认为,药量对于中医临床疗效非常重要,可以考虑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专门研究。经方剂量的话题,其实业内已经讨论了20多年。主要围绕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从3g到16g有数十种不同观点。之所以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近年来,在大剂量用药方面,一些专家积累了有益的临床经验,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功案例,都是冒着超越《药典》规定的风险。为了寻求理论支持,他们找到了经方一两相当15g的证据,提出如今药材的有效成分降低、药专方能力宏等根据。然而与此同时,业内也不乏反对大剂量用药的呼声,时代变迁,人的体质也发生诸多变化,药材资源又如此紧缺,大剂量经方真的适合今天的中国人吗? 赞 (0) 相关推荐 2021年中医药的三大科学问题,共同探索,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之前我在写科普文章时,写到中药毒性,评论区的反对声一大片,其实,在中医药界,对中药的毒性一直争论不停.2021年6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2021 年度中医 ... 2020年9月15日,这几天上海陈兆学教授在许多群里转发了中国中医药报登的朱光的文章,该文专门討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钱老劝我用当代科学语境來解读<黃帝內经>,那时,钱老和我专门谈过厥字的含义.他说在<内经>里到处有厥字,还有专门论篇,他说从面上看厥字包含<到尽头了> ... 中国中医药报丨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好中医药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好中医药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医药的"守正创新" ... 中国中医药报《名医名方专栏》几则验方摘抄 (2016-04-10 21:49:06) 转载▼标签: 健康分类: 医药秘方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名医名方专栏名医名方---仙芪活血健脑汤卢永兵,1942年生,广东省名中医.揭阳市名中医,享受 ... 治肾病对药 摘自2019-6-21中国中医药报□ 罗华昌 江西丰城华康诊所 [cp]治肾病对药 摘自2019-6-21中国中医药报 □ 罗华昌 江西丰城华康诊所 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笔者总结临证治疗肾病疗效确切的以下7组对药,供同 ... 内外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 摘自2019-7-17中国中医药报□ 罗华昌 江西省丰城市华康诊所 [cp]内外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 摘自2019-7-17中国中医药报 □ 罗华昌 江西省丰城市华康诊所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下腹疼痛和带下 ... 中医治痹重温养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13.11.28. 论温养治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旷惠桃 王莘智 周珂 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 中国中医药报刊登的八十余则验方集锦,请收藏 白花蛇草治病验方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3月9日 胃炎:白花蛇舌草50克,蒲公英30克,黄芩10克,元胡索10克,加水250毫升,水煎,每日一剂,分3次饭前服,20天为一疗程. 肝炎:白花蛇舌草60 ... 中国中医药报刊登马家驹文章:《伤寒论》咽痛五方证 马家驹经方工作室 7月1日 收录于话题 #科普 17个 时间:2021-06-2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马家驹 咽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 ... 中国中医药报头版│中医药是兰溪人的文化基因 中国中医药报2月3日头版 近年来,浙江兰溪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为引领,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再现"江南药都"风采--中医药是兰溪人的文化基因 "近代名医张山雷曾在兰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