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大敌——熟练度错觉
再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
中性笔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吧,尤其是学生朋友们,基本每天都需要用到这个东西。
那么你们知道中性笔笔芯尾端的那一小段胶状物是什么吗?
当我问你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脑海中可能就已经浮现出了一支黑色中性笔,并且你的注意力停留在了笔的尾部,那一段白色的液体上,可那是什么呢?
你可能会想:额……好像还真不知道,应该也就是一些特殊液体吧。
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正确答案是什么呢:锂基酯。
它还有个大家挺熟悉的别名:硅油。
没错,就是那个很多洗发水都标明不添加的东西。
像中性笔这种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对那些自以为很熟悉的东西其实并不了解。
这种自以为了解,其实并不了解的感觉就叫:熟练度错觉。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
这就要谈下我们的大脑机制了。
当我们对一个事物感到“熟悉”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了解”它。
而我们的大脑对于“熟悉”与“不熟悉”的判定,只看掌握的信息量多不多。
像对于刚才的中性笔,我们一般了解的都是这些信息,比如:它的品牌有晨光,真彩,三菱……;它的颜色有红,蓝,黑……蓝色还分蓝黑和纯蓝(我最喜欢纯蓝);它的笔身有动漫印花的,还有几何图案的,还有透明的,大多数是圆柱体的,有些是三棱柱……
好像我们了解的信息还挺多,可如果我再问一些关于中性笔部件的细节问题,可能大家就答不上来了。
这说明,我们对很多熟悉事物所掌握的信息结构是严重失衡的。
虽然我们对此掌握的信息量可能挺多,不过这些信息也许并没有什么价值。
可我们的大脑却不会在意这些,只要你掌握的信息量足够多,它就会立马把这些事物划到“熟悉区”。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是很懒的,一旦事物被划到熟悉区后,它就不想再对里面的对象施加一点额外注意力了,这就是大脑的又一个特点:习惯性忽略熟悉事物。
且这种错觉是很容易被放大的,基本上,你对目标所做的一切行为和被动吸收的一切相关信息都会加剧这种错觉。
像:
l 用荧光笔勾画重点;
l 翻了下数学书;
l 广告上听了很多遍关于某物的介绍……
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会让你不自觉地该目标当成熟悉物。让你感觉自己已经“知道”它了。
那么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大脑的这种机制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让我们有精力做更重要的事情。
不过这种“知道的错觉”确实是学习的大敌。
它会让你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知识有何欠缺,让你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
想想看,你在数学课上听了课,课上还对重点进行了勾画,也跟着做了一些习题,下来翻书的时候,看到对应公式,心想:诶,这个公式我用过,没啥问题,就跳到其它部分去了。
不过你是否清楚这些问题呢?
比如:
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
它和之前学过的公式有何关联?
它有哪些重要变形?
若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了然于胸,你的确可以自信地说自己真的理解了这个公式,可很多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们只满足于“看似理解”的阶段,就猴急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了。
如同拿着一个漏碗去接水,永远也接不满。
在学生时代,这就是你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罪魁祸首,而长远看来,这也势必会成为你进步的巨大阻碍。
答案很简单:测试。
不过这里的测试范围很广,它包括:回忆,默写,背诵,做卷子,问自己问题等一切具有检测意义的行为。
想想看,当你做一套卷子,有道题难住了你,你左思右想确实想不出来,那么这时候,你还能觉得自己对这一部分知识了解透彻了吗?
或者,当你看一本经济学的书,里面有一个概念很重要,若让你完全用自己的话表述,你却还是只能按照书上的原文解释,你还会觉得自己读懂了这个概念吗?
所以,当你对自己进行类似的测试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是否确实还存在某些问题,是否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也就不会轻易地产生我已经“知道”了的错觉。
毕竟,想要熟悉一则信息很简单,可要完全掌握它,却需要大量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内化成你的能力。
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自我提升亦是如此,希望你我都不要让“熟练度错觉”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END·
作者 尚进
排版 周一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