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民国书法市场红极一时,一字千金的书法名流
福建位于东海之隅,山川清淑之气,郁为人文之邦。衣冠之盛,自古而然。据史书记载和传世书迹考证,福建书法兴始于唐,称雄于宋,繁荣于明清,迄于近现代,尤其蔚为壮观。在清末民国书坛成就显赫,能开宗立派的当数郑孝胥。
郑孝胥(1860-1938),字苏載,号太夷、夜起翁、海藏,室名海藏楼。海藏楼是他于民国初年栖隐上海时的书斋,取苏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的诗句。清光绪八年(1882)郑氏中举人。那年与他同榜的还有同乡林琴南、陈石遗等,后均为一时名流。
郑孝胥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徴、市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以逊清遗老蛰居上海。1932年至1938年出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职。是近代享有盛名的诗人,为同光诗派首领人物,同时,也是近代书坛有影响的大家,被称为民国时期"五大书派”之一。
郑孝胥天职颖悟,4岁即从其叔祖郑世恭受教《尔雅能成诵。8岁得长乐书家李兆珍的传授,13岁读毕(十三经》。其时,长居北京,书法以帖学为主,多受馆阁体影响,打下了坚实基础。29岁考取内阁中书,因得座主翁同穌赏识,受其影响,遂转习钱南园、何绍基,雄强之气漸露行间。其后数年多取法唐宋诸家。隐居上海后,时与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相过从,切磋书艺,受诸家影响,书法遂转向北魏并周秦两汉诸碑,于《始平公)、《(杨大眼)、(石门铭》、(瘗鹤铭》等碑刻致力尤多。同时近取碑学名家张裕钊,书风为之变,渐自成规模。
郑孝胥擅长篆、隶、楷、行四体,评者大都以其楷、行二体最为精能。艺事贵在变化出新,戛戛独造,若以此标准衡量,其四体中,应以行书为卓尔不群,可与抗衡前人。沙孟海对郑孝胥的评价较高,他说:“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评价很高。
民国前后,正是郑孝胥学问思想和艺术水准都臻于成熟稳定的高峰期,其书法可谓红极一时,请他题匾或报刊题头的还真不少。尤其榜书楹联巨制,亦能纵横捭阖,俨然庙堂气象。时年四十八岁的郑孝骨,所题“交通银行”,笔法开张、骨力雄奇,虽历经百年依然光彩照人。
郑孝胥在世时,其书法的酬金之高,特别罕见。由他所题写的“交通银行”当时的润笔是4000两白银。1915年刊印的第一版《词源》,他题书名2个字收润笔费500两白银;为商务印书馆题写5个字的馆名,索银1万两(后因落款争执,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