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爱你
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朋友曾向我吐槽:
一般儿童咨询,基本都是妈妈带孩子过来,极少看到父亲的出现。
她能最直观地感受到孩子的痛苦、母亲的焦虑,但常常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
心理学中曾有一个半调侃性质的公式:
中国式家庭=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父亲,真的不爱孩子吗?
根据我多年的咨询观察:
大多数父亲,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被疏离感掩盖。
这种疏离,给关系带来了误解和裂缝。
01
“我爸他到底爱不爱我?”
作家冰心曾夸张地描述过父爱: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不过也真实地反映了多数父亲的情感表达:不易被察觉。
但这种隐蔽和沉默,让不少儿女们感到困惑——
我爸,他到底爱不爱我?
在他眼里,我足够好了吗?
我认识一位女士,她曾和我分享自己与父亲的相处经历。
从小到大,父亲几乎从来不表扬她,对于她做的事情,也常常会责备、挑剔。
她感觉自己这30年来一直过得很吃力、很混乱——
“人生总带着一种弥漫的无根感和窒息感”。
她认为父亲对自己“应该没什么感情”,她对父亲的感觉,也是“疏离而陌生”。
直到后来,偶然听到奶奶说起爸爸小时候的故事,她才有了一些新的了解:
原来父亲小时候,家里面穷,他10来岁就要整天忙活个不停,还常常要挨爷爷打骂;
20来岁的时候,他就去到城里面打工,有时为了维持生计,要同时干几份工作。
听着这些往事,她脑海出来了很多不同的记忆:
父亲挨打长大的,从未打过自己;
有一次自己闯祸,父亲的巴掌抬起来,但又收了回去。
父亲儿时贫穷,但对女儿在经济上是有求必应的;
她大学刚毕业时收入低,父亲按大学的生活费转账了半年,没有抱怨;
面对家人指责,父亲是沉默的;
她和妈妈经常在家抱怨父亲性格不好,还爱抽烟,这种时刻父亲都是不解释的。
想到这里,她做了一件特别的事情。
在一天晚上吃完饭,父亲一个人在阳台发呆,她走过去问父亲:
爸,十几岁就打工,累不累?
父亲听到了这个问题一下子愣住了,他沉默了一会,说:有什么累不累的,都是我该做的。
她接着又问父亲第一次进城打工是怎样的,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一次最多打了几份工,一天工作多长时间,跟在村里干活有什么不一样......
那一天,她就这件事和父亲就“打工”这件事聊了很久。
第二天,她居然发觉自己内心有了一种踏实感。
因为这样一次聊天,她和父亲之间原本疏离的关系,开始有了一丝联结的感觉。
02
他好像什么都没给我
但好像给了他的一切
在孩子面前,父亲往往沉默而隐蔽,以至于孩子对父爱的感知,常常是波折的、滞后的。
因而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也常常带着裂痕。
直到孩子感知到“哦,父亲原来是爱自己的”之后,裂痕才有机会被修复。
最近一部真诚动人的短片——梅赛德斯-奔驰客户服务主题微电影《挚爱》,很好地阐释了这个历程。
影片一开始,女儿回到父亲家中清理旧物,在电话里说着:
“好几年没有回来了”
“很多东西不扔不行”
“有的老,有的坏”
箱子上面还放着她和父亲的合照,而她也只是看了一眼就走开了。
短短的1分钟,让我们了解到:父亲不在人世,女儿和他之间有着多年的疏离。
在清理车库时,女儿发现父亲留下了一辆老汽车。
因为发动不了,她找到了生前一直帮父亲保养汽车的工作人员。
从保养人员那里,她才了解到,车上有几处“划痕”,是父亲从来不修的——
划痕1:女儿希望跟父亲待在一起,但父亲工作忙不能陪伴,她哭闹着不愿意下车,手上的玩具划破了车椅;
划痕2:读初中的女儿考了95分,她拿着成绩单在等父亲夸赞,但父亲却冷冷地回了句“先放那,我忙着”,她赌气把试卷塞车门,并在下面刮了一道痕,以此告诉父亲自己的失望;
划痕3:大学时,跟父亲吵架,女儿一怒之下拖着行李离开,喊着“再也不回来了”。行李撞到车尾,东西散落在周围,女儿委屈地落泪,父亲就站在门口望着,没有上前。
女儿回忆起这一切时,她感觉父亲离她很远。
这些车上的痕迹,也记录着父女两这些年产生的「关系的裂痕」。
但让她意外的是,自己每一次失望和愤怒,父亲居然都看在眼里。
甚至,还用心地把每一处“裂痕”保留了下来。
这时,维护的工作人员还从缝隙里扯出一张很老的纸皮,是一个游乐园的地图。
女儿才说出,这是父亲无论多忙,都会定期带她去的“秘密基地”。
工作人员说,一直以来,都是他给这辆车做保养,经常听到父亲提起女儿:
而这些“提及”,都是和女儿美好的回忆——
两个人在街上又跳又闹,他做着鬼脸,逗她笑;
看到女儿一边刷牙,还一边自顾自地在跳舞,他偷偷地笑,女儿发现后也噗嗤大笑;
回忆到这里,女儿看到了父亲疏离的另一面——
爱她,为她感到自豪,不吝惜地表达跟女儿一起的幸福感。
这些来自父亲的记忆补充,让女儿泪目。
也因此,她与父亲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重逢、跨越生死的和解。
03
坦诚自己想靠近孩子
是修复的契机
这样跨越时空的重逢与和解,很感人,也很难得。
很多父亲和孩子之间,缺乏的正是这样的契机。
对于习惯疏离的父亲来说,要与孩子坦诚表达、修复关系很难。
但或许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从孩子身上学习。
2年前,我遇到一位来访者,她和父亲的故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前几年母亲去世,父亲身体开始变差,她住到附近方便照顾父亲。
她父亲一辈子都在学校当教务行政类的工作,为人严肃认真,不苟言笑。
父亲很希望女儿多打电话给自己,但又不好意思开口,话到嘴边就成了指责和埋怨。
父亲常常会说,觉得女儿不懂自己;
有时会批评,“你这个女儿做得不够称职”。
每次女儿对他嘘寒问暖,却总板着脸,好像也不太需要关心。
但如果女儿不在身边,父亲又会打电话问“你怎么今天不过来呀”。
跟父亲的「别扭」不同,女儿是活泼直接的人。
她用自己与朋友相处时“热烈的”沟通方式对待他。
父女俩一起时,她会时不时挽着父亲的手;
在家坐沙发看电视时,抱着父亲或者靠着他肩膀;
每次电话或者见面分开时都会对父亲说一句“爸爸我爱你”。
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一下子让父亲非常不适应,他甚至会生气——“你从哪里学来这些东西”,“你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太不像话了”。
但女儿没有理他,很坦诚、坚决地说:
“我本来就喜欢爸爸你呀!”
“我本来就是你的孩子啊!”
两个星期下来,他从一开始的不耐烦,慢慢变得无所谓;
再慢慢地,开始露出害羞的笑容,享受女儿的拥抱,还偷偷练习女儿的话语。
再后来,有一次跟女儿通话快结束时,他也犹犹豫豫挤出了一句“爸爸爱你”。
从这对老父女之间的经历,你能看到:
父亲并不是天生不会表达爱,更不是没有爱。
而是他需要去体验到自己的爱的存在,以及学习如何表达爱。
然后他有机会冲出自己的局限,去坦诚地表达“孩子,爸爸爱你”,逐渐地在语言和行动上,修复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裂痕。
写在最后
我们常说:看见,就是爱。
也许父亲有很多局限和做不到,但对儿女来说一次,能够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关系的裂痕就有了弥合的空间。
就如同《挚爱》影片中,父亲对车刮痕的保留,何尝不是对女儿的一种看见和珍视。
影片的结尾,女儿让维护人员修好了那些“刮痕”,唯独留下了他们“秘密基地”的地图和贴纸的痕迹——
她要出发了,带着父亲的爱,奔驰向更广阔的未来。END
后记:
在这部短片里,梅赛德斯-奔驰客户服务做的不仅是工作,更是在传递人与人之间真诚与支持,暖心且有力量。
近期梅赛德斯-奔驰客户服务正在开展“真实车主故事计划”——关于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真诚相遇与重逢:
你有过被真诚对待的愉悦体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