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障碍疗愈之 “帮助孩子反心理内耗”
罹患情绪障碍的青少年如同驾驶小舟走向独立人生的水手,没有掌握与狂风巨浪搏斗的方法,虽尽心尽力,却惊慌失措,精疲力竭。
家长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找到稳住情绪的“压舱石”、了解疾病真相、提供精神力量支持、修正生存哲学而降低心理内耗,走向疗愈。
培养爱好:支持孩子找到稳定情绪的“压舱石”
前几年,台湾流行一个小短语,“小确幸”,小小的确定的幸福。
这个短语当时被大陆同龄人冷嘲热讽一番。语境是,我们是奋发有为、前程远大的大陆青年,看不起你们这些土鳖!
看到众多求学受阻后就一脸茫然的孩子,我无比痛心。
生活不应该只有诗和远方,不应该只有理想和成就,还应该有小小的、可以实现的目标和带来的幸福。
回到孩子们生病期间百无聊赖却依然无法放松、精神痛苦的现实,这就涉及到一个生理或心理现象:爱好是治疗的良药!
爱好是长期经历熏陶的结果,它会使你对一种事情抱有期待(欲望),并朝着期待的目标开始行动(动机),并在期待得到实现后感到快乐、降低压力(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人带着微笑入睡(放松),并对第二天充满着憧憬(新的期待)。
这就是幸福人生的秘密。
孩子们是在独立驾驭命运之舟走向离开家庭独立发展的人生之旅时得病的。
当孩子们扬帆远航、却把“成就”当成唯一“压舱石”的时候,就意味着,一旦丢失了这块压舱石,他们的人生之舟在遇到狂风暴雨时就会剧烈颠簸,甚至彻底倾覆。
这就是万千患病孩子的痛苦事实。
哪怕在他们暂时离开了追逐成就的奋斗历程,虽然没有压力、但也没有追求的生活依然无法让他们感到快乐。
于是,孩子们被基本情绪和原始本能奴役。纵欲,却依然痛苦。有劲,却没有方向和目标。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有一件让他们“做”、而不是“想”的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内耗的怪圈就会大大降低,心理能量开始集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聚焦爱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它会使人暂时忘掉不快、忘掉痛苦、忘掉生病期间身体各部分不适引起的刺激,紧张不安的灵魂逐步得到喘息。
很多孩子,包括我的孩子,都是在百无聊赖之中找到一个集中精力、忽略干扰的爱好,而逐步摆脱“越想越乱,越乱越想”的心理内耗和情绪波动怪圈的。
这些爱好,可以是饲养宠物、做饭、养养花草、摄影,也可以是孩子偶然冒出来的不那么主流、但并不触及社会底线的事情。
在孩子治疗过程中,父母通过示范、观察、支持等措施帮助孩子培养爱好,有助于孩子将精力集中在具体的事情上,降低对自身和外界环境的高度敏感,逐步脱敏而恢复健康。
只是,对于孩子的爱好,我有几个建议:
1、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家长把自己积极的、有价值的爱好示范给孩子,激发出孩子自己的爱好。
2、切记“欲速则不达”。不要把“引导孩子产生健康爱好”这样一件好事,又因为急切办成“我希望(要求)你这样做”,让孩子产生压力。
3、孩子一时冒出来的想法可能存在一些天马行空的异想,未必是他们真正的爱好和愿望。在孩子首先提出自己想法的时候,先不要积极做出评价或肯定,多观察以后再决定是否全力支持孩子的选择,并给予中肯的建议。
积累知识:告诉孩子关于疾病的更多真相
患病的孩子们有着让我们惊讶的智慧,他们比家长更渴望找到治疗的方向。家长们多积累这些经验,会有助于孩子们逐步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绝望,高度紧张不安的心态会逐步放松,也更加愿意配合父母、接受治疗。
对于这种病,有些知识是可以告诉孩子们的:
1、他们的病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有其客观规律。
2、这种病有其复杂性,早期不好诊断,导致早期治疗效果不好。但目前通过与医生的沟通和众多家长的分享,越来越找到治疗的正确方向,未来可期。
3、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既然得病并非一日之因,治疗之路就会稍微长一点,并略有反复。孩子学会适应病情波动,就会康复得更快。
4、疾病治疗好以后,孩子们依然会有光明的未来,积极配合治疗比什么更重要。
当家长把这些知识告诉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1、自己先要想清楚,弄明白,才去告诉孩子,急于分享糟糕的“重大发现”,不如“没有发现”!
2、认知清晰,观点一致,不要告诉孩子经不起推敲、自相矛盾的东西。
建立气场: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和积极的心理暗示
患病的孩子如同“惊弓之鸟”,由于身体机能快速下滑、神经系统高度紧张,对外界的刺激高度敏感。
这时候的孩子对于外界缺乏安全感,回避外界刺激,更加喜欢宅在家里,因此,家庭氛围和家长言行是孩子接触得最多的外界因素。
父母的精神状态会极大地影响孩子们的情绪和未来预期。
父母强大、镇定、理性、具有智慧,无疑是患病孩子走出病魔阴影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孩子们渴望父母搀扶自己走过这一段艰难的人生之路。
但惊恐不安、焦虑写在脸上溢于言表的父母,对孩子悲观情绪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因为他们会发现家庭这个“最后的避难所”都不安全了!
患病孩子的父母因为孩子疾病而背负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要建立强大的气场并不容易,需要长期、内省的修炼。我也是从两三年每天只能熟睡三个小时的困境中熬过来的,其中酸楚,不难体会。
作为过来人,谈几点体会:
1、熬不住的时候,可以运动、睡觉、请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自己得到休息和放松,毕竟天塌不下来!
2、对于孩子和家庭的未来,如果没有头绪和积极线索,就尽量不去想它。明天没有到来之前,鬼晓得它会是什么样子! 先过好今天再说!
3、相由心生。如果你不想用你焦虑的情绪去感染孩子,那么,可以平时在自己不同的精神状态下照一照镜子,比较一下焦虑时的自己和从容一点的自己,哪一个看起来更顺眼一点,更不会给不安的孩子增加精神负担。
4、父母想积极影响生病的孩子情绪,要记住,平时的表情、举止比语言更有力量。
5、放松心态,不要着急!孩子的病就是急出来的,家长未必没有推波助澜。你急还是不急,表情、举止、说话的语气和频次都会泄露你的老底!
6、除了紧急情况,不要把目光过多关注在孩子的身上。放手,就是信任孩子的能力和智慧!
未来预期:以不变应万变
在最近和家长们交流的时候,听得最多的依然是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
孩子们要不要终身服药?
孩子们还能不能考大学?
孩子们以后从事什么职业比较好?
孩子们以后结婚以后要不要孩子,生孩子会不会有基因缺陷?
父母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慨。
遗憾的是,这依然是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家长有过的“以确定性的计划,对抗不确定性的人生”的僵化思维。
我们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在为他们的一生操碎了心,精细规划他们的人生,一定要把孩子们送进985、211,一定要让孩子有了好的职业平台、好的起点,才会放下惴惴不安的心态,去享受我们自己的人生。
有着这种思维的父母,想必依然会把这种思维方式无形地灌输给孩子,让他们依然在对未来的猜测中耗费过多精力。尤其,孩子们是身心受损、对外来充满担忧的特殊群体!
但这个世界是一个我们能够预测的世界吗?
三十年前,我们何曾想到过互联网会深刻影响全球并造就无数富豪?
二十年前,我们看着电视选秀,可曾预料到家里的电视机很久没有开了?
十年前,智能手机开始出现,我们可曾想到,它们会催生自媒体、微商、网店、无现金生活等颠覆传统的新经济模式?
与其把精力花在为孩子们找到未来的答案,不如谨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与其想给孩子精心打造一个能够确保一生幸福的平台,不如帮孩子修复身心健康,调整认知,使他们有底气和生存智慧去迎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